分享

【历史文化】江油”二字是怎么来的?‖曾维益

 Loading69 2024-02-19 发布于四川

“江油”二字怎么是来的?

曾维益

一、“江油”来历的四种说法

迄今为止,关于江由(或江油)一名的由来,共有四种说法。

其一:为宋朝人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说:“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龙州及江油县,取江水以称邑兼郡。”

其二:为明末清初人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说:“古江油郡及县,今平武之江油铺,是以江水所由矣。”

其三:江油是指“江水碧如油”之意,并以此为郡县之名。

其四:江油是“江面有浮油”之意,亦以此为郡县之名。

表面看来,上述四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只要认真的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四种说法又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口碑所传的“江水碧如油”和“江面有浮油”两说,更是矛盾百出,稍点即破。

“江水碧如油”这是一句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名词《忆江南》中就有“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样脍炙人口的句子。很显然,所谓“江水碧如油”无论在句式上,还是在含义中都脱胎于“江水绿如蓝”。“江水绿如蓝”使人想到江水澄澈可爱,而“江水碧如油”则又是一种意境。更重要的是,《三国志》中所记的“江由”,而此处口碑所传则是“江油”。如把两字一调换,还江油的本来面目为江由,那么“江水碧如油”就成了“江水碧如由”了。如是,则文与理二者皆不通,连小学生也能纠正其错误。

因此,可以断定,所谓江油其名是“江水碧如油”之意,这是望文生义造成的,属诗家语言。作为诗家语,此句想象丰富,甚为绝妙。作为史家语,此句就不能把问题说清楚了,更不能作为“江由”其名其义的依据。

近来阅读江油市方志办主任肖定沛先生赠阅的《江油县志》,始知民间所传“江水碧如油”,实源于司为善(清朝进士)的诗句“江水如油龙门折”与唐棣华的诗句“涪江春涨碧如油”。这说明,我的推断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妄断。

所谓“江面有浮油”,亦同样属于不能自圆其说的想当然之语。很明显,“江面有浮油”是“江水碧如油”的进一步发挥。“江水碧如油”是打比方,此属虚指。既属打比方,尚可理解其用意,这属“信不信由你”之类的语言。其意并不是说涪江里面真的就有什么油。而“江面有浮油”则是实指,肯定了涪江里面确实有油,但这一肯定就露了马脚。

众所周知,涪江是四川地区排得上名次的大江大河,“江面有浮油”而又使人能经常的看见,并以此作为地名的由来,则漂浮在涪江上的浮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浮油的数量要多;二是浮油的时间要长,要连续不断。这样的油就非地壳中的石油莫属了。

在我国的史书中,对石油最早做系统而全面记载的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所记的油指的是今天的陕北油田。江彰平原一带虽产石油,但这是近十几年来才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的。具体言之,是1944年(民国卅三年)2月16日川大教授周孝和在江油考察时才发现该地有石油储藏。

东汉时的江油在平武县南坝镇,而不是现在江油市中坝镇。即使江彰平原一带地层中的石油大量溢出,也绝不会逆流而上一百多里浮到平武县南坝镇的江面上。

在南坝以上的地区,据近年来的地质勘察证明,这一带地区正处在龙门山脉断裂带的隆起点上,从地质构成来看,是不会有石油的。因此,涪江上游不可能有浮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既然如此,口碑所传江油之名源于“江面有浮油”之说,就纯属望文生义的乌有之语了。况且《三国志》所记的是“江由”而不是“江油”,如果把两字一换,“江面有浮油”就成了“江面有浮由”,这就更近乎无稽之谈了。

【历史文化】江油”二字是怎么来的?‖曾维益

二、涪江的古今称谓问题

《太平寰宇记》解释江油为“取江水以称邑兼郡。”《蜀中名胜记》解释江油为:“古江油郡及县,今平武之江油铺,是以江水所由。”两书对江油得名的解释是正确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仍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使人产生疑窦,从而导致了使人怀疑其释义的合理性。

《太平寰宇记》和《蜀中名胜记》对江油一名的解释,有一共同之处,即认为江油得名与涪江有一种必然的关系。江油之江就是涪江,这是两书释义立论的基础。既是如此,在这里就必然派生出一个问题,这就是涪江的古今称谓问题。如这一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那么两书的立论根基就有被推翻的可能。

据史书记载,涪江在唐朝之前不称“涪江”而称“涪水”。就一般而言,我国古代称河流为水,比如黄河叫“河水”,长江叫“江水”,嘉陵江叫“西汉水”但也有个别例外,如岷江就称江。

《汉书·地理志》说:“刚氐道,涪水所出,南至垫江入汉。”同书也简称涪江为“涪”。

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中说:“涪水出广汉,南入汉。”

《水经注》说:“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

像这样的史料是不少的。可见,在《水经注》成书之前,涪江统称涪水。我们知道,“江由戌”是刘备时所置。据史书记载,三国两晋时期,涪江也称涪水。《华阳国志》就说:“刚氐县,涪水所出,有金银矿。”刚氐县为蜀汉政府改刚氐道而置,仍治今平武县古城镇。到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志》中,就把涪水称作涪江了。

《太平寰宇记》是宋代人对江油一名的解释,很明显,这种解释影响了明朝的曹学佺。曹学佺是明末清初人,他撰写《蜀中名胜记》时,据江由戌的设置时间,已有千余年之久。他解释江油是“江水所由”之意,从时间概念来看,与所谓“江水碧如油”,“江面有浮油”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都有信口道来之嫌。

如果江油真乃“江水所由”之意,那么上引史料已说明,涪江在唐代之前称涪水,“江油”就被曹学佺解释错了,江油应称作“涪油”或者“水油”才对。如果说江油是“江水所由”,而岷江的名称自古就与江字相连,那么,今灌县(都江堰市)、茂汶、松潘等岷江流域的地名,就更有理由、更有资格称为江油了。但在岷江十三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笔者至今只查阅到该地在历史上有以江源为名的建置,而未发现有称作江油或者江由的地名。要解决江油一词的原始含义,似乎只有从涪江的称谓入手。

【历史文化】江油”二字是怎么来的?‖曾维益

三、我对“江由”其名其义的理解

“涪”字,《康熙字典》解释为:“《唐韵》缚牟切。《集韵》《韵会》房尤切。《正韵》房鸠切,丛音,浮水名。《水经注》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又《集韵》冯无切,音扶,义同。又蒲候切。音捊,涪水泡也。按涪、水,咅声,其音为涪。”

说明涪江是因水声而得名。“由”字,《广韵》释为“从也”。《尔雅释诂》解释为“自也”。“由”与“油”两字在古代使用时可以相通。《中华大字典》由字的字义注释就能说明这点。至此,涪江的得名似已基本明白,但是“江由”一词的含义仍未其义自现。

那么,到底如何解释《三国志》称“江由”而不称“涪油”或者“水油”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只要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多一点历史感情,还原历史的面貌,也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当初刘备集团因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在正式设置江由戌之前,必然会派士兵在阴平古道沿线勘察设戌的地点。这些来自川西平原都江堰灌区的士兵,他们对都江堰、岷江肯定十分了解,也很有感情的。他们到了南坝镇这个地方,面对滔滔江水,面对涪江上游的群山万壑,在思想感情上,就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岷江、都江堰以及在自然地理上和肥沃的川西平原连在一起的江彰平原。于是,他们就根据自己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感情,自然而然地把涪水和江水联系了起来,把当时尚属无名之地的南坝镇,因联想而随意的称为江由,取其“江水从这里流出”或“江水由此经过”的意思。

笔者这样的分析,绝非主观臆断,而是有现实基础的。

【历史文化】江油”二字是怎么来的?‖曾维益

众所周知,在全世界只有一个成都,但在川西地区号称“小成都”的地区,却多得难以计数。

西半球的北美洲和南美洲,本是印第安人的家园,但这两洲却有大量的地名和欧洲的一些地名完全一样。其原因就是,后来的欧洲殖民者把美洲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之后,而取了许多带欧洲故乡色彩的地名,比如新约克郡(纽约)、新西兰、新泽西州、新奥尔良等。

同样道理,“江由”一名是汉语“江之所由”之意,她绝不是少数民族语言。而取南坝为江由之名的人,不是当时刚氐道的氐人,而是来自川西坝的刘备军事集团的将士。弄清楚了取江由之名的社会背景,江由之得名也就解决了。

阴平古道的知名度是很高的,但仅在平武县境内,不分东西南北,称为“阴平”的地名却不知到底有多少,像这样异地同名,地名移植的例子,古今中外是不胜枚举的。

上述就是我对江由其名其义的理解,说白了就是“地名移植”现象。

【历史文化】江油”二字是怎么来的?‖曾维益

四、为什么有的史料中又叫“油江”

唐朝杜佑的《通典·州郡典·龙州道》记载:“龙州,今理油江县。汉及魏为无人之境,晋得之属阴平郡,宋齐皆因之。后魏置油江郡,西魏置龙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郡废,置平武郡。大唐为龙州或油江郡。”

《通典·江油县》也记载:“油江有石门山,与氐分界。”在这里,非常清楚明白,杜佑所记龙州“油江郡”、“油江县”就是龙州江油郡和江油县在唐代时的另一种称呼。

无独有偶,五代时期后晋刘煦等编撰的《旧唐书·地理志·龙州道》也记载:“龙州下,隋平武郡。武德元年,改为龙门郡。其年,加'西’字。贞观元年,改为龙州。天宝元年,改为油江郡。乾元元年,复为龙州。……油江,秦、汉、曹魏为无人之境。邓艾伐蜀,由阴(平)道景谷,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以至油江,即此城也。晋始置阴平郡,于此置平武县。”

另外,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武丕文等编撰的《江油县志》记载:“同治五年,复修大堂,知县胡圻(qí)题其额曰'古油江’”。直到解放初期,这块题有“古油江”的匾额,还悬挂在原江油县城(今武都镇)县衙的大堂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记载呢?其实这和白马藏族的语言特点有关。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之前,白马藏人居住的地域范围很宽,不仅包括今天平武地区,还包括今天江油市部分地区。后来是被诸葛亮打败了,才被迫搬进了深山老林之中。

1986年7月,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孙宏开教授曾三次深入到白马人聚居的平武县白马乡六洞寨(今罗通坝)、乌巴色(今王坝楚)一带实地考察白马人的语言。

【历史文化】江油”二字是怎么来的?‖曾维益

白马语言不同于汉语的构词方式。比如,他们称吃饭为“嫂诺”,“嫂”为饭,“诺”为吃,如果直译为汉语就是“饭吃”。

又如,男人为“您不若”,“您”为人的意思,“不若”即男的,直译过来就是“人男的”。

喝水为“琼浆诺”,“琼浆”是水的意思,“诺”是吃,直译过来就是“水喝”。

下雨叫“罗姆得”,“罗”是雨,“姆得”是下或者落的意思,直译过来就是“雨下”。

这些例子说明,白马语的构词形式确实有自己的特点。与汉语的主-谓-宾结构不同,白马语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明显具有倒装的语言特点。

很明显,杜佑、刘煦、胡圻等人都是按照白马氐人的语法规则直译成汉语,故而才有“油江”或“由江”的记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