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曹魏首席谋臣荀彧之死,即懂三国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2-19 发布于山东

​​荀彧是司马懿的伯乐之一,也是他心中最尊敬的师长。所以,荀彧的死让司马懿悲痛万分,对他的影响极大。

荀彧,字文若,是颍川世家的代表人物,南阳名士何颙称其有“王佐之才”。荀彧是著名思想家荀子之后,其祖父、老一辈名士荀淑生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荀彧是通过当孝廉走上仕途的,他志向高远,精神纯净,从当官第一天起就立志要做一辈子的汉家命官。精神上的洁癖导致他在生活上也律己甚严,每次出门都是衣冠整齐,还要日日熏香,以至于“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中平六年(189)九月,董卓率军进入洛阳,霸占朝廷,废立皇帝。荀彧不愿意同流合污,当即辞去才做了几个月的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的官员)。他要捍卫汉家朝廷的尊严,也要保卫自己的精神高地。荀彧回到家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大家应该尽早离去,此地不能久留。”但乡亲们故土难离,十分犹豫,最后都不愿离去。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袁绍听到荀彧到冀州的消息,待之若上宾,想招致麾下。但荀彧判断,袁绍虽然目前势头正旺,但终究难成大事,就在两年后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当时还名不见经传又是宦官之后的奋武将军。曹操见到荀彧,立刻心花怒放,当即任命二十九岁的荀彧为别部司马,从此开始了二十余年的合作。荀彧后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曹操在外领兵打仗、纵横天下,毫无后顾之忧,很大程度上是他有了一个计谋一流、人品无双的荀彧。这十几年中,曹操的所有伟大的战略,基本上都离不开荀彧这位伟大的设计师。荀彧设计的是宏观政策,具体的谋略则由荀攸、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这些谋士去制定、去细化、去执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荀彧的战略、计策,几乎都是把仁义置于前端,尽量不动兵燹,免得百姓遭殃、生灵涂炭,免得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丧生于战火。这一点司马懿看得最明白,记得最牢靠,在他自己的戎马生涯中,他始终谨记并尽量实践荀彧的理念。假如没有荀彧,曹操至多只能是一匹在中原大地上奔跑的猛兽。而有了荀彧,曹操就如虎添翼、蛟龙得水,有了灵魂,有了主心骨。荀彧不仅极具韬略,还有非凡的眼光。在繁忙工作的同时,荀彧物色、擢拔了一大批执行政策、完善策略的优秀的人才,曹操身边那些能干的谋士也基本都是他推荐上位的。司马懿第二次被曹操征辟进入丞相府担任文学掾,有一个关键的推荐人物,就是曹操最信任的荀彧。就像一位伟大的导师,荀彧以超越梦想的洞察力牵引着曹魏集团这艘巨无霸战船逆流而上,扬帆远航,终于统一了北方,打造出了一个威力无边的曹魏帝国。可惜的是,荀彧孜孜以求、殚精竭虑推动的帝国,忽然像一头猛兽,反过头来张开血盆大口扑向自己。或者说,他从来都清楚自己辅佐的曹操本来就是一头老虎,是他荀彧自己一点一点把他饲养、训练成了兽中之王。而到了最后,这头猛兽连荀彧自己也无法控制的时候,他只有以身饲虎,舍生取义。曹操与荀彧走到最后,矛盾和痛苦的不光是荀彧。曹操心中也有他难以言说的滋味。当年,曹操因为出身问题总被人瞧不起,是荀彧摒弃一切偏见对他推心置腹,对他竭智尽忠。也正是荀彧的到来,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无数英雄豪杰群聚在了曹操身边,让曹操在群雄逐鹿中原的争斗中一马当先。曹操本想就把荀彧当作一个称手的工具、一枚独一无二的棋子,替他看家护院,无奈这枚棋子是有感情、有情怀的,本身就带着自己的使命,荀彧要支撑的是汉家的朝廷、刘家的天下。汉建安十七年(212),在曹操的授意下,谋士董昭等人开始营造舆论,说曹操应该晋爵国公、加封九锡。加九锡,意味着比丞相地位更加高贵,权势基本上接近皇帝了。为得到这个特殊的功勋,曹操还专门秘密地向荀彧咨询此事。荀彧认为,曹操本来兴举义兵的目的是匡扶朝政、还天下太平,应该继续秉持对大汉的忠诚,守住退让的底线。荀彧还劝董昭他们,如果大家还自认为是君子的话,就应该“爱人以德”,不应该劝曹操再进一步。因此,曹操对荀彧有些看法。同年,曹操发兵征讨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之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并且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队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年仅五十岁,谥号敬侯。第二年,荀彧尸骨未寒,曹操晋封魏公,在大汉帝国的疆域内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咸熙二年,赠彧太尉。”(《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裴松之引注《魏氏春秋》)从小喜欢捉弄人的曹阿瞒,在荀彧临死之前也要出个谜语让智慧超人的他猜猜看。这一情节虽不见正史,但也符合曹操的个性。关于这个空空如也的食盒,历来有各种解释。有人猜,是曹操要荀彧从此闭嘴,不要再插手他称王的事;有人说,曹操送他一个空食盒,是想表明荀彧对曹操已经没有用了,让他自己想明白。更多人认为,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曹操想告诉他,你一直想守护匡扶的汉室已经不存在了,你一直认为自己吃的是汉食、拿的是汉俸,这些其实也早就没有了。无论怎样,荀彧死了。很多人都宁愿相信,是他自己主动寻死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在变天之前他要以一个汉臣的名义干干净净地离去。多年以后,司马懿如此评价这位有知遇之恩的汉室忠臣:“我一生耳闻目睹所知道的人,一百几十年间贤能的人才,无人能及荀令君。”*读懂荀彧之死,即懂三国

《三国志》中记载,荀彧因为强烈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因此引起曹操强烈的不满。时候曹操准备对孙权发动“濡须之战”,于是顺理成章地就派荀彧去谯(安徽亳州)劳军了。然而荀彧却因为身体不适留在了寿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本就身体状况不佳的荀彧人闲想法多,把养病的时间都用来回首往事了。越是想到曹操要称魏公,就越是对曹操这种人心不古的行为感到愤恨,最后居然得了心病,忧愤而死。

另一种说话在《魏氏春秋》中,也是因为荀彧选择和曹操唱对台戏,弄得曹操心里很是窝火。后来荀彧患病卧床时,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盒食物。可是,荀彧还没来得及对曹操感激涕零(心里毕竟还惦记自己、念旧情),打开盒子一看,居然是一个空盒子。聪明的人也有聪明人的悲剧,不知荀彧是把曹操送来的空盒子理解成了棺材?还是荀彧觉得曹操是用空盒子比喻自己心心念的大汉王朝已经是个空盒子、有名无实了?反正,荀彧打开这个空盒子之后,就服毒自杀了。曹操后来也顺利称魏公了。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自然是第二个更为离奇、精彩,所以它的流传度也更广,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就直接引用了它。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还是比较相信《三国志》所说的“以忧薨”,原因无他,就是《三国志》的史实性要高于《魏氏春秋》,而且在我心目中曹操是一个比较大度或者说比较能容忍的一个人。

但是,不管具体的史实是何面目,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荀彧的死与曹操称“魏公”有关,而且是荀彧自己求死的。那么,为什么曹操称“魏公”一事,能对荀彧产生这么大的刺激呢?

要了解荀彧为什么会对“曹操称魏公”一事反应如此剧烈,首先还是要先了解一下荀彧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好,说立场改变决定也罢,荀彧选择自寻死路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的“出身”以及出身所带来的信仰。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子之后。他们家在汉朝可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是士族的门头代表。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其父辈八人有“荀氏八龙”美誉传遍神州。荀彧本人更是被南阳名士何颙赞为“王佐之才”。

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于荀彧的建议,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还要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荀彧。哎 ……可怜的荀彧!

每一次读到荀彧之死,我们脑海里浮现出来最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是荀彧和曹操两个,荀彧白衣飘飘、悠然而去,脸上带着洒脱与轻松;曹操月下伫立、良久不语,脸上带着凝重与忧伤。

死,对于那时候的荀彧来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人一般地,都是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除了那些实现了理想的人,现实对于其余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桎梏。既然荀彧无法在现实、自己内心找到和解的方式,死,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式。而且,此时的荀彧死了,至少还赢得了生前死后名。甚至还可以把他的死当作——他想凭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以他的死作为对曹操称“公”甚至以后称“帝”的一种强有力的反对与警告。这种死,是荀彧在精神最后的坚持。

但是对于曹操来说,荀彧的死却不是最好的结果。一来曹操在内心里十分敬重和珍惜荀彧这个“吾之子房”;二来曹操在内心里更希望荀彧能理解或者接受自己的追求,而不是无声的抵抗。三来,曹操此时提出称“魏公”,未必不是对士族集团的一种试探。可结果表示,曹操终究不能被士族集团真正接受。曹操终生不称帝原因也在此,司马家最后能够窃取胜利果实,原因也在此。曹丕即便称帝了,但也不得不采用九品中正制,原因还是在此。

三国这一段历史,在中国民间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了,但是精彩的是桥段,不变的是主线。朋友们在思考这段历史的时候,记住这一段历史其实是,士族集团从东汉末年被外戚、宦官集团打压之后,到东晋士族政治明目张胆崛起之前,最为关键、最为激烈的挣扎和斗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