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寺心‖ 刘萍: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以周季常为例谈南宋罗汉画

 积沙成塔0u3svg 2024-02-20 发布于天津

文物鉴赏 考古发现 收藏知识

 谈古论今 人文历史 探索发现 

如寺心聚焦文博、艺术史普,内容主要涉及东西方古代建筑、石窟寺、宗教艺术、古代书画、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博物馆文物展等。

【摘要】 罗汉图像是中国佛教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开始了罗汉题材的创作,宋代达到黄金时期。周季常是南宋宁波地区一个普通的佛教画家,他只是个普通的工匠,但是他的罗汉画细致入微,华丽秀美,是南宋那个时代杰出的罗汉画家之一,从他的罗汉画可以透视南宋罗汉画的整体面貌,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太多关于他的记载。本文以南宋周季常为例谈文人与世俗侵染下的宋代罗汉画的魅力,本文肯定周季常的艺术价值,希望以周季常为代表的罗汉画能够被大家所珍视。

图片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弘一法师一生的写照,也正是弘一法师,让我们对佛教、对佛教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通过上海博物院的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笔者和那些珍品碰面了三次,而周季常的罗汉画是令我驻足最久的,尤其是第三次,几乎所有的时间都逗留在那四幅让我惊叹的罗汉画面前。出于对绘画作品本身的保护,展厅的光线并不是很强,但是细细品味,那些画的魅力仍然会震撼你的心灵,周季常的四幅精细、华丽的罗汉画震撼到了我。周季常只是南宋时一位普通的画工,地位不高,目前只有一些画作留存,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几乎为零。就因为这份神秘,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希望对周季常的罗汉画乃至和他同时期的罗汉画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图片
一、引言罗汉,这是个国人并不陌生的称谓,就如同佛、菩萨一样,在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土九州之后,罗汉也经过了中国化的改造。人们并不因为其地位不及佛、菩萨之尊而降低崇拜的热情,反而因为其地位适中、形貌古拙、行事奇诡、传闻迷离等对其做各种形式的描绘,或塑之殿堂,或颂之赞词,或形诸丹青 ⋯⋯穷形尽相、异彩纷呈。中国文人墨客用丹青形式描绘罗汉的从古至今都不计其数,罗汉成为画家笔中不可忽视的题材。画史是我们了解前人绘画一个重要的依据,罗汉画在中国古代画史上的分科,属于道释人物画,道释人物画里还有佛教画的分科,罗汉画就居其中。罗汉图起始于六朝时期的戴逵和印度僧人跋摩,唐初画家卢楞伽也画过,从唐五代起,卢稜伽、张玄、贯休、王齐翰、李公麟、刘松年、李嵩、周季常、林庭圭、金大受、陆信忠、陆仲渊、陆四朗、张思恭、赵琼、刘贯道、戴进、吴彬、丁云鹏、丁云图、陈洪绶、金廷标、丁观鹏、姚文瀚、徐扬等人都有罗汉图存世或有相关文献记载。宋代是个转型的时期,宋代周季常、刘松年、李嵩等辈渐取世俗之相,变从来之图像,尔后渐加工整。
图片

画史中曾经记载东晋画家戴逵曾画过《五天罗汉像》,罗汉图像在壁画里也有出现过,北方十六国时代的石窟壁画里也曾经出现过佛弟子像,那也许是中国最早的罗汉画。南北朝时代罗汉画题材逐渐增多,但直到隋唐的时候,罗汉在绘画中也只是以佛的老少二弟子的形象出现,直到十世纪左右,画家们开始流行创作十六罗汉。最早的一幅十六罗汉画像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九十七窟,在东壁门南北,画有十六罗汉像,这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弥足珍贵。晚唐著名的蜀地画家赵德齐、李升、张玄等人也常画十六罗汉题材,五代时更有左礼、陶守之、王齐翰等名家画十六罗汉,其中蜀地贯休的罗汉画最具特色,外貌奇特、怪异,脱离世间形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益州名画录》有相关记载:

善草书图画,时人比诸怀素。师阎立本,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像,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自梦中所睹尔。”
图片
从五代以后,罗汉画题材异军突起,逐渐在画史上绽放光芒,在题材上,除十六罗汉之外,还出现了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到了宋元时罗汉画的创作进入极盛时代,因为佛画不仅是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更以它自身的特征和魅力成为人们思考现实、反映内心情感、陶冶情操的途径,罗汉画也因其特定的魅力而受大众欢迎,以罗汉为题材的美术作品随处可见。
图片
二、罗汉画——民众信仰的体现儒学发展到宋初,已经处于困境之中,面临着种种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儒学本身的僵化衰颓及佛道之学的挑战这两个方面上。面对思想界的这种状况, 很多文人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士大夫们参禅悟道的人数超过历代,异常兴盛。美术是时代的反应,美术能够表现历史,美术作品能够表现一个民族、团体或个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内心情感——他们的渴望、痛苦、冲突与喜悦。宋代从一建国就设立翰林图画院,历时三百年未曾间断。即便是在“靖康之乱”金兵大举南下,高宗仓促继位,根基还未牢固的“绍兴”初年,朝廷仍积极恢复画院,宋代画院的规模及画家人数,在中国绘画史上是非常可观的,名辈迭出,人才济济,艺术成就彪炳百年。当时的文人、画家是很受重视的,佛教题材绘画在那个时期同样是被推崇的,当时人们对佛祖五体投地的崇拜之情渐渐淡化,而因为罗汉、菩萨更接近人性,更亲民,因而他们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日常信仰。
图片
当时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和佛僧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交流,并把交流后的心得以诗词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佛是高深的,很难触及的,佛性的理想化和佛经对佛的形象、面相等的严格规定,使得人们不可能也无法对佛像进行太多的创造性表现。相反,既有神通法力又兼有人性的罗汉、菩萨的形象却更适合艺术家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他们给了文人画家和禅僧画家无穷的想象空间与自由创作的意趣。和佛菩萨相比,罗汉更讨人喜欢,更具有趣味性,以罗汉为题材的绘画得到大家的认可。
图片
佛教兴盛,供佛、拜佛就成为比较平常的事情,由于洞窟、雕塑、佛像开凿和塑造的时间长,人力物力都消耗得相对较多,两宋时期,卷轴画兴盛,因为便于携带,完成周期短,得到很多文人艺术家的青睐,佛教绘画随之兴盛,罗汉画就应运而生。罗汉画是民众信仰的体现,老百姓可以用罗汉画来装饰屋宇、祭拜⋯⋯两宋是罗汉画发展的黄金时期,除了展览中看到的周季常画过罗汉,还有刘松年、孙知微、王齐翰、勾龙爽、李嵩、陆信忠、金大受等等也善画罗汉,也曾画过很多罗汉画,但遗憾的是很少有留存下来,很多都失传了,还有少许在国外各大美术馆。
图片
三、周季常——一位拥有特殊技能的工匠周季常是当时宋代宁波地区的民间画家,他比较擅长画佛像,关于他的记载很少,生卒年不详,只大概知道他约活动于1178至1200年间。此时处于社会相对稳定时期,绘画在这一时期有了巨大发展,绘画不但有装饰屋宇、供人欣赏的功能,还有很多绘画开始进入市场,成为买卖的商品。我们今天能知道周季常的存在,正是因为他当年留下来的罗汉画,尽管在当时他只是个工匠,但是他有特殊技能,他画的罗汉画适应了社会的需要,被大众认可,能够被当做商品进行贸易往来。南宋时期,不仅寺庙里大量壁画流行,罗汉画也相当兴盛,受老百姓欢迎,因为携带方便,可以在寺庙和老百姓家里烧香做功德时使用,周季常、林挺圭、金大受等人的罗汉画就在这个时候兴盛的。周季常的《五百罗汉图》并不是一共有五百幅,而是一百幅,其中每幅大致有五个罗汉,有的罗汉图里不仅仅是罗汉,还有世俗百姓。《五百罗汉图》设色华丽、细致入微,是当时画工绘画水平的体现,辗转流传,六幅早佚,将近800多年,大部分被流传了下来,只可惜,国内并没有留存,大部分通过宁波的对外交流口岸流传到了日美。周季常的罗汉画当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相当高的,从他的罗汉画能窥视出在文人和世俗侵染下的宋代的整个面貌,成为我们研究南宋道释人物画的第一手资料。
图片
周季常《五百罗汉图》不仅仅只是画五百位罗汉那么简单,他的心中有佛意,正因为了解佛、崇尚佛法,他才能画出精彩绝伦的罗汉画。他的绘画,有的是描绘佛教故事,有的是描绘宁波当地佛教传说,也有的是描绘当时僧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如澡堂之类的,题材包罗万象,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小型的南宋佛教百科全书。如树下观画、洞中入定、渡海罗汉、应身观音、布施贫饥、升腾显瑞、丘壑聚义、经典奇瑞、观舍利光、施饭饿鬼、竹林致琛、临流涤衣、受胡轮赆、僧俗供养、维补衲衣、云中显现等各个场景,画家构图严谨,情节丰富,人物繁多,画家用画笔将罗汉们生活情境表现出来。周季常的《五百罗汉图》惟妙惟肖,有罗汉结集论事的故事;有佛、道斗法的情境;有僧人日常生活的场景如树下观画、临流涤衣;有长途跋涉的苦行僧形象,罗汉或渡水,或渡海,或在空中行走,或在地下观舍利光,有时候还会出现观世音⋯⋯将罗汉那种神通广大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的罗汉或胖或瘦,或高或矮,或上天或入地,都给观者一种祥和的感觉。周季常的《五百罗汉图》既是个性也是共性的,他的罗汉画以及和他一样的罗汉画家画的罗汉画反映了南宋时期罗汉信仰的兴盛,罗汉画的情节复杂,也是世俗世界的概括,用美术的形式展示南宋的社会生活,对当下的研究价值颇大。
图片
四、文人侵染下的产物——周季常罗汉画的解读周季常是生活在文人圈子里的,他的身上,他的画面上不免带有浓郁的文人气息,他的罗汉画,画法多为写实,色彩典雅绚丽、鲜亮,比较接近人间万物形象,画面人物逐渐世俗化,同时带有文人气,文人和罗汉一起在树下观画,品评论画,这些文人趣事在周季常的罗汉画里是经常出现的题材。画面中除了罗汉的形象之外,往往还有侍从,画面背景的陪衬物也比较多,背景多以南宋山水画为主,枯树、远山、楼阁⋯⋯都在画面中反复出现。周季常的罗汉画比较接近世人,一般都是把几位罗汉外加陪衬人物作为一组,画在一起。画幅上端画罗汉,罗汉都带有光圈,类似佛教雕塑上所具有的背光,下端画俗人,俗人视情况而定,各种形象的人物都有作画的可能。罗汉常是以动态的形象出现,为了表现罗汉的神变,有时会把罗汉画成腾空,俗人跪地遥拜,还有如空中闪电雷鸣、雷公等出现的镜头,就如同拍电影一般,周季常的罗汉在画里出现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或腾空于云间,或游行在大地上,或漫游在水里。而其他罗汉画家如刘松年的罗汉画,通常以一位罗汉和一两位陪衬人物为一组,贯休通常喜欢画一位罗汉独坐,手持器物,面貌似西域胡人。而在周季常的画面里,他为了区分常给罗汉画上佛光,陪衬者身份不一,有童子、侍者、请益者(常手执佛经)等,背景常用树木(多为常绿乔木)、山石、屏风等,以接近自然为主旨。
图片
周季常的罗汉图除了造型上有独到之处外,在色彩、线条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艺术成就,有他特有的绘画方法。周季常罗汉图中人物衣纹的处理,不仅有他自己的风格,也有其他画家的影子,他把多家笔法进行融合,不但有高古游丝描那种细如发丝的效果,还有铁线描刚劲有力的线条,既有画圣吴道子的莼菜描,又有五代流行的占比水纹描,将唐五代以来的线描综合运用,他的罗汉画是密体和疏体的融合,在画面背景和山水树石,还有人物服饰上质感突出,效果形象生动。不同材质的衣服用不同的线条进行表现,棉布的柔和多皱,丝绸的转折分明,葛布的挺直坚实等都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很多小的细节也是用各种丰富的线条来表现的,如《施财贫者》(图1)绘五百罗汉中布施贫饥的场面,画面描绘工细,用线富有变化,罗汉在云间,溪水、云雾用线条描绘得精确到位,下方是饥饿至极的贫者,以简单线条勾勒,读者却能一目了然地读出其中的味道;《洞中入定》(图2)画的是五百罗汉在洞中入定时的场景,画面中线条很多,既有罗汉的衣纹又有水波纹,画家用他独特的手法将两种线条、纹路安排得井井有条,将他们回环照应,以横行线为主,而上面在空中行走的罗汉的衣纹是下垂的、竖着的,与横着的形成对比,罗汉的衣服随风向一个方向飘动,一横一竖,给人们的感觉是安排的很合理,在空间分割上给人非常舒适的感受,并没有显得突兀。还有幅《渡水罗汉》(图3)也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构图的,画中是五位罗汉在艰难地渡水,水纹和天空中的云还有罗汉的衣纹都是用线条表现的。画面最前面的那位罗汉穿的衣服是贴身的棉布衣料,用密体的形式表现,而他对面穿僧袍的罗汉服饰用疏体表现,衣纹线疏密相映,有了一疏一密的呼应效果。有的衣服全部用线条勾勒后再着色,有的是整块衣服直接上色,用红色色块表现,有前人没骨法的味道。其身后两罗汉亦是简笔勾勒,却同样能感受到罗汉们坚强的形象。《渡水罗汉》比较突出的就是水纹的描绘,波折起伏,乱而有序,让人感受到了画面中的动感。周季常的《五百罗汉图》虽然很多是以线条为主,但也有不少是在勾完线条之后上色的,色彩的运用也很有特点:色调是以青、绿等为主调上色的,这些都是冷色调,色彩上了之后不会过分的渲染,这样画面的线条会比较突出;红色、朱砂等也是他画面里常见的颜色,常着色在罗汉的僧袍上,亭子、柱子也大多着红色,在偏重于冷基调的前提下有如此醒目的红暖色出现,能使画面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其大部分颜料都是矿物颜料,使画面既显厚重又虚灵飘逸,每幅作品顿见精神,这显然是他有意为之。
图片
五、结语

罗汉形象一直是文人骚客笔下没有停息的主题,罗汉也是他们乐于表现的对象,因为罗汉能给人一种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惬意和超脱之感。在南宋著名道释题材画家周季常的罗汉图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对于罗汉的生动刻画,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个时代在他的画面中留下的烙印。他的罗汉画像中的背景图案都有文人雅趣的山水构图,点染皴擦,笔墨淋漓,近山远山望之蔚然深秀。他的山水构图多为平远、深远之景,缺少北宋山水的磅礴大气之感,而这种小景山水正是南宋山水的独特之处,南宋之际,政治中心南移,所处之地皆为江南秀丽山川,这都是文人们借来抒发胸中意气的凭据。周季常的罗汉画背景中的山水既具有能挥洒胸中意趣、畅述幽情的文人写意之美,同时也具有着南宋画家所共有的南宋绘画的风格。在浩瀚的罗汉画中,创作于南宋的相对而言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最多的和最好的,其中出现很多不朽的名作,因此周季常可能会被大众忽视。但是,无论是从周季常的构图还是从其技法上看,他都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罗汉画代表了南宋罗汉画的总体水平和风格,在南宋那种统一体制下仍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周季常的罗汉画是南宋文人和世俗侵染下的产物,值得我们去解读。本文肯定了周季常的艺术价值,希望以他为代表创作的罗汉画能够被大家所珍视。

作者简介:刘萍,南京艺术学院2013级中国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