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夏遗珍——武威塔儿湾窑的西夏瓷

 荣纳堂 2024-02-21 发布于天津

转自 凉州文化研究



 西夏王朝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的政权(1038-1227年),历时190年,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国号大夏。
上世纪后半叶,随着考古发掘和发现,越来越多的西夏瓷器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就包括武威上古城遗址和塔儿湾瓷窑址内发现的西夏瓷。
武威曾在西夏王朝时称西凉府,为西夏王国的辅郡。有文献记载,古代武威的上古城建有两座城,扎玛河干渠贯穿东西,河北为云城,河南为窑城,其中云城负责瓷器贸易,窑城则主要烧制瓷器。
塔儿湾窑址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古城镇上河村塔儿湾庄,位于上古城的窑城之中,是我国西夏考古史上发现出土西夏瓷器数量和种类较多的一处遗址,应该是西夏在河西地区的一处重要官瓷窑址。

武威市博物馆藏  开光牡丹四系罐

01

胎釉

塔儿湾窑所用的瓷土推测是古城镇当地山中出产的一种高岭土,色白而耐高温,经检验是甘肃省内较好的耐火材料之一,可耐1200℃高温。西夏瓷胎的共同特点就是胎体较粗,或多或少都含有砂砾,胎色不够纯,有的发黄,有的泛灰,为了增加白度,工匠们一般会在白瓷施釉之前上化妆土。

釉主要有白釉、黑釉、青釉、褐釉、茶叶末釉,也有少量姜黄釉和紫釉。瓷釉中主要原料的配比基本固定,主要为钙系釉,其中白釉为一种“石灰釉”,而黑釉主要是以窑址当地的黑釉土制成,并且黑釉、褐釉、青釉和茶叶末釉的配方基本相同,着色剂均为三氧化二铁,工匠通过控制烧成温度,从而获得不同釉色产品,这体现了当时工匠对本地资源因地制宜的利用以及对温度精确控制的高超制瓷工艺。施釉方式多为蘸釉,一件器物内外分施两种不同釉的现象较多见,施釉多不到底,因而露胎。

02

器型
塔儿湾窑出土的西夏瓷器种类丰富,生活用具有在中原影响下的许多同时期北方地区窑址中常见的杯、壶、缸、瓮、尊、盆、执壶、钵、唾盂、梅瓶等器型,还有富有党项民族特色的瓷扁壶、瓷帐钩等。瓷扁壶是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典型器物,又称背水壶,一般作小口,短颈,腹扁圆,侧腹上分别置两耳或四耳,较大者腹部中央置圈足,将壶口用木塞塞住,壶可卧放,侧腹有耳可供穿系,方便携带。这种器物的产生是效仿游牧民族早已使用的皮囊创造的,以适应和方便游牧生活的需要。

武威市西夏博物馆藏 瓷帐钩

除此之外,塔儿湾窑还有窑具匣钵、支架及人物瓷范、纺轮等生产工具,有一些通高50cm以上的大型瓮、罐,这些器物多在腹部或近底处有一流孔,有学者推测此为酿酒酿醋等专门用途的器皿。
雕塑艺术品包括人物形象如供养人、人像等,多为秃发形象,富有民族特色;动物形象有马、骆驼等。还发现大量的陶瓷建筑材料,如平板槽瓦、弧瓦、脊饰、吻饰、吻兽、大型脊兽等,有的和宁夏帝王陵出土的属于同一规格,同一类型。
03
烧制
塔儿湾窑是一处兼烧官瓷和民瓷的窑址,为满足平民百姓的生活用瓷需求,塔儿湾窑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叠烧法,以提高瓷器烧制效率。
塔儿湾窑的工匠会在上好釉的较大型的瓶、罐的肩部刮除一层釉,为了在器肩上扣放物品,这样装窑可以提高烧制效率,成品上会形成“露肩”现象。这种“露肩”的瓷器是西夏瓷窑中早期生产的代表,为西夏独创,未在中原其他窑口所见。
而碗盘类的器物则多采用顶碗覆烧法,碗、盘在施釉后,会在内底刮掉一圈釉,再倒扣在顶碗或盘之上,如此累扣多件后统一烧制,因此在碗、盘成品中多会形成“涩圈”。同时顶碗覆烧法的支撑点集中在圈足部,这就需要碗盘的胎壁更轻,也就要求其胎壁更薄,这就形成了西夏瓷碗盘类器皿的显著特点——“挖足过肩”,这是西夏小件有足瓷器的特征,是辨别西夏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黑釉瓷碗内的“涩圈

04

装饰

党项民族崇尚黑白两色,西夏瓷器颜色较少,施釉较薄,以造型和装饰手法为主要装饰特点,釉色并不占据主要地位。

装饰手法以剔刻、刻花、点彩、印花、捏塑、镂空等工艺为主,其中剔刻最具特色,分为刻釉、剔刻釉、刻化妆土和剔刻化妆土等,重视开光技法的使用,粗略统计西夏的剔刻花瓷上70%采用了开光构图,这种技法是采用剔刻手法将开光内的剔刻花纹之外的釉面露出底胎,露胎面积较大,与釉面形成反差,且开光内的花纹会有浮雕质感,艺术效果别具一格,这种手法原常见于宋代磁州窑,但是运用最普遍的则首推西夏瓷器。此外塔儿湾窑内瓷器还多用直接绘画的手法,将纹饰画在上釉的器物上,较多见的是褐彩绘白釉。

装饰纹饰上主要以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为主,其中牡丹纹饰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类器具上,花瓣顶端多呈“凸”字形,在花瓣处用细线划出筋脉或者划一问号形的弯钩,花蕊多以一圆圈表示,牡丹纹多以侧视的形态使用剔刻和“画花”的技法装饰于瓷器表面,造型随瓷器器型的不同而变化,枝杆苍劲有力。

此外,还在塔儿湾窑内的瓷器中发现文字符号,内容多为工匠或器主人名称、表明作废、表明时间、符号等。武威市博物馆藏“光定四年”铭褐釉残瓷罐,残高43 cm,底径14.5 cm,为瓷片粘接修复而成,仅存腹、底,下腹近底处有一小圆孔,外壁腹部以下无釉露胎,露胎处墨书汉字“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瓮”。

武威市博物馆藏 褐彩釉残瓷罐

墨书“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瓮”

结语

西夏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血脉相融、文化共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武威地区塔儿湾窑内发现的西夏瓷器,反映出了在此生活生产的古代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当时的工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选择原料,吸收并改良周边地区瓷器制造工艺和技术,体现了本地工匠高超的制造技术以及独特的美学追求。

作者简介:房晓静,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编辑:房晓静

审核:王   冰

终审:席晓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