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痴呆的中医辨证论治与养生康复

 赵佩毅 2024-02-21 发布于山西

编者按

痴呆,又称呆病,是一种以获得性智能缺损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其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工作或日常生活活动。随着人口老龄化,痴呆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祖国医学中,痴呆是一种由于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发的神志异常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病因病机相对复杂。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痴呆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痴呆的形成主要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通常是由于年龄增长导致身体虚弱、七情内伤、长期慢性病等原因引起的气血不足、肾精亏耗,进而导致脑髓失去养分。或者是由于气滞、痰浊、血瘀在脑络中阻塞,引起神经通路的异常。病机的核心在于髓减脑消,神机失灵。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肾虚的关系紧密。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会导致髓海失充、脑脉失养,同样,痰瘀实邪也可能导致脑络受阻,清窍失养,从而引发痴呆。

图片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以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近、远事记忆力减弱,辨识人物、物品、时间、地点的能力下降,计算力和空间位置结构辨别能力减弱,以及理解他人语言和有条理回答问题的困难等。在心理层面,患者可能表现出性情孤僻、面无表情,语言反复,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甚至无故欣快易激动或爆发愤怒,缺乏道德伦理观念,不知羞耻等。

2、疾病的发展呈现隐匿性,初始症状不易察觉,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病程通常较为缓慢。

3、多数患者为老年人,他们可能伴有中风、头晕、脑外伤等病史,这些因素可能与痴呆的发病有一定的关联。

(二)鉴别诊断

痴呆与郁症的区别:郁证主要表现为抑郁症状,包括心境不佳、表情淡漠、言语减少等,同时患者可能出现类似痴呆的症状,如记忆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被称为假性痴呆。然而,在仔细了解病史时,往往会发现患者的思维清晰,逻辑性强,且没有生活失能的情况。抗抑郁治疗往往能够显著改善症状。相对而言,痴呆主要表现为智能功能的丧失,包括善忘、智能缺损和生活能力下降。患者可能伴有或不伴有抑郁情绪,但抗抑郁治疗通常对痴呆症状并无显著效果,这一点可以作为鉴别的依据。

图片

痴呆与癫证的区别:癫证在早期表现为情感淡漠、沉闷寡言、语言混乱或喃喃自语、静止且少动等情绪和语言方面的异常,或者呈现为喧扰不安、烦躁不安、妄见妄闻、妄思妄行,甚至狂越等形神失控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症状可能延伸至后期,并出现智能功能的缺损。相比之下,痴呆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善忘、智能缺失和生活能力下降等症状。在痴呆的中后期,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出现烦躁不安、急躁易怒、妄见妄闻、妄思离奇等形神失常的症状。相较于癫痫,痴呆较少见喧扰不宁、妄行狂越等严重的形神失控症状。

图片

痴呆与健忘的区别:健忘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同时也可能是痴呆的早期表现或首发症状,因此需要进行仔细鉴别。健忘表现为遇到事情时容易忘记,难以回忆,通常不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并且智能功能和生活能力保持正常。相比之下,痴呆也伴随健忘症状,但通常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趋势,伴有智能功能的丧失,同时生活能力也受到损害。通过跟踪随访,有助于清晰地区分两者。

图片

(三)辨证论治

首辨虚实,虚以精、气、血亏虚为主,实以痰、瘀、火之邪多见;其次明晰脏腑,病位责之于脑与心、肝、肾、脾。

辨虚实:

图片

虚证:表现为精、气、血的亏虚,患者可能感到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体力逐渐减退。虚证患者可能出现各种虚弱的症状。

实证:以痰、瘀、火邪过盛为主,可能伴有痰多、痰黏、瘀滞、火热等症状。实证患者可能有口苦、口干、咳嗽、烦躁等表现。

辨脏腑:

图片

病位于脑:意味着疾病的主要影响部位在脑部,可能与脑部结构、功能的异常有关。这与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特性相符。

病位于心、肝、肾、脾:表明病因可能涉及到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心、肝、肾、脾在中医理论中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失调可能导致虚实不同的症状。

辨证论治

图片

中医养生与康复

1、饮食调养

痴呆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多食用富含脑营养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等。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助于维持脑部功能。

2、情志调摄

情志调摄对于痴呆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散步、听音乐等方式缓解情绪。

3、适度运动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情况。患者可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日常生活中,痴呆的预防策略首先着眼于痴呆的潜在风险人群,即在没有明显症状的阶段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减缓疾病的发生和延缓其进展。通过采用清淡饮食、定期饮用绿茶、保持快步行走等方式,可以有效延缓或预防痴呆的发展。其次,对于处于痴呆前期的人群,即轻度认知损害阶段,其主要症状为轻微的健忘,积极的治疗和随访非常关键,对于延缓疾病演变为痴呆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痴呆的调护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包括精神调理、智能训练、饮食调节、身体运动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疗辅助方法。协助患者维持或恢复规律的生活习惯,选择清淡的饮食。同时,帮助患者正确认知和对待疾病,减轻情志因素的刺激。对于轻度患者,需进行耐心细致的智能训练,逐渐恢复或掌握一定的生活和工作技能;对于重度患者,需进行生活照料,预防因卧床引发的褥疮和感染,同时防范自伤或他伤,避免跌倒导致骨折,以及外出走失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伯礼,薛博瑜,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6-19

[2]王永炎,张伯礼,血管性痴呆现代中医临床与研究·三期七证对治疗的提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田金洲,王永炎,张伯礼,等,中国痴呆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与评估量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田金洲,王永炎,时晶,等,王永炎院士查房实录·痴呆分期辨证施治共识方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编辑 | 里里

排版 | 里里

审核 | 暖暖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