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周 骨肉相莹神入画 文能合坟诗合雅

 zqbxi 2024-02-21 发布于江西

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 沈周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 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 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正德四年(1509年),沈周去世。

人物生平

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沈周出生于长洲相城里(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沈家给他取名为沈周,字启南,寓以《诗经·周南》中周公之化之意。 

宣德八年(1433年),沈周七岁发蒙,从师于陈宽学习诗文。沈周自幼聪颖过人,不几年,所作已在老师之上,陈宽于是主动逊谢。

正统四年(1439年),长洲知县故意在粮租上为难任职粮长的沈恒(沈周之父),沈周上书辩白。知县不再为难沈恒,于是时人推崇沈周,其父也将更多事情交与沈周处理。

正统六年(1441年),沈周代父听宣于南京,以百韵诗上呈户部主事崔恭。崔恭得诗惊异,疑非其所作,于是当面要求沈周短时间内作首《凤凰台歌》,沈周提笔迅速写成,崔恭大加赞赏,比之王勃,并同意沈周要求,免去其父粮长之役。

正统七年(1442年),伯父沈贞约于此时开始教沈周绘画。


正统九年(1444年),娶陈慧庄为妻。

正统十年(1445年),住在岳丈家中的沈周结识俞景明,两人从此结为至交,被当地人誉为“双骅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沈周听闻,作《已巳秋兴》诗,颇寓忧国之思。

景泰元年(1450年),长子沈云鸿出生。


景泰五年(1454年),苏州知府汪浒举荐沈周为贤良方正,并作书信敦促。沈周以筮草和《易》书卜卦,得遁卦九五,曰:“嘉遁。贞吉。”表示应该隐遁,沈周便推辞了举荐。

景泰六年(1455年),沈周担任粮长一职,当时天灾人祸不断,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百姓大多无力缴纳田赋。沈周不忍强征,而知县却要求沈周赔垫田赋差额。沈周因此家中积蓄全无,连妻子的首饰都典当出去。然而还差500石,沈周于是入狱。后来,同乡郭琮帮他补了这500石,沈周才被释放。

天顺元年(1457年),曾策划“夺门之变”的徐有贞被石亨等诬陷,贬到云南金齿。作为同乡的沈周,在其被贬金齿后,赠诗表示劝慰。

天顺二年(1458年),刘珏奔母丧回乡,沈周为此作《刘秋官廷美奔母丧回》一诗。

天顺三年(1459年),沈周画艺渐进,间以画作赠与友人。


天顺五年(1461年),沈周摆脱粮长之职,大喜,创作了《息役即兴》等诗作抒发愉悦之情。徐有贞在去年十二月被皇帝准许回家乡苏州,沈周知道后,为此作《喜徐武功伯召归》诗。同年,刘珏服丧期满,被派到山西做官,沈周作《送刘佥宪赴山西》为之送别。

天顺七年(1463年),吴宽到相城访沈周,二人结交,成为终身的挚友。

成化元年(1465年),因吴宽介绍,沈周与史鉴相识,二人言语契合,结为好友。都穆约于此时跟从沈周学诗。 同年,沈周游南京,仅待三日。

成化二年(1466年),与文林(文徵明父亲)订交。同年,徐有贞六十大寿,沈周与刘珏、杜琼合作绘画,共五幅,作寿礼送与徐有贞。

成化三年(1467年),其师陈宽七十大寿,沈周作《庐山高图》祝贺。

成化五年(1469年)正月十三日,沈周与父亲、伯父、杜琼、徐有贞、祝颢(祝枝山爷爷)等赴“小洞庭”(刘珏别业)参与刘珏六十大寿。同年冬,沈周与刘珏、祝颢、李应桢、陈述、周鼎等拜访魏昌。在这场聚会中,沈周应他人请求,作《魏园雅集图》以表现聚会盛况。

成华六年(1470年),为西禅寺明公作《溪峦秋色图》,并题诗。

成化七年(1471年)二月六日,沈周与刘珏、史鉴、弟沈召,共南下杭州,与居住杭州的朋友刘英、诸中、沈宣、归生共同游览杭州风景名胜。这是沈周第一次杭州之游,沈周留下了《至保叔寺》《谒后坟》等十几首诗作,创作了《飞来峰图》(藏上海文物商店)《灵隐图卷》两幅画作。 游杭州后,沈周修葺自己的“有竹居”,并作《葺竹居》一诗以自得。该年春天过后,弟沈召病重,卧床不起甚至昏迷不醒,而父亲沈恒也中风瘫痪。沈周奔波于父亲与弟弟之间,尤其是为了照顾病情凶险的弟弟,沈周把被褥搬来与弟同住。

成化八年(1472年)初,父亲与弟弟仍旧处于疾病中时,老友刘珏也已病重。二月二十八日,刘珏病逝。同年春,吴宽会试、廷试均获第一,沈周喜而赋诗。同年秋,沈召也病故。沈周作了许多诗以表达二人离世之痛与对二人的追怀。

成化十年(1474年),刘珏病逝两周年,沈周在刘珏的《清白轩图》上跋了首七绝。 题《清白轩图》后不久,诸中前来拜访。告别时,沈周赠诗与诸中。 沈周又临刘珏《峦容山色图》,自跋中论及前代山水画家,以董源第一,巨然次之,吴镇又次之。 老师杜琼于此年去世,沈周作《东原图》纪念。 同年,沈周拜访吴宽之父吴融。

成化十一年(1475年),好友俞景明去世,沈周作《得俞景明讣》痛悼。 吴宽父亲吴融亦逝,沈周访东庄(吴融庄园)作诗吊唁。 同年,沈周出游常熟。船经尚湖,沈周仰望虞山,作七言诗。


成化十三年(1477年),父亲沈恒病故,沈周因此长期情绪低落 。

成化十四年(1478年),沈周心境好转。正月,让长子云鸿套车带他访吴宽家。沈周与吴宽,宽弟吴宣三人共游后园。在“医俗亭”中,三人品酒赏花,谈论花朝节之事。晚上沈周宿吴宽家,作《雨夜止宿图》。二人同房连榻,谈过世师友,不胜伤感。半个多月后,吴宽访沈周有竹居,二人共同品评沈周所藏书画金石。后云鸿打开沈周《有竹居图卷》,请吴宽题诗。二日后,二人放舟游虞山。三月谷雨后一日,沈周与吴宽、二女婿徐襄,按约定去庆云庵,主僧觉上人引他们到后院赏牡丹,后徐襄求岳丈画一《牡丹图》,沈周挥笔而就,并题诗。

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不愿到远方游历。母亲九十九岁才去世,此时沈周也年近八十岁。

正德四年(1509年),沈周去世。

主要影响

综述

沈周的山水画艺术在继承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画风、兼营南宋院体风格,形成构图严谨、笔法工整、布局缜密的风格后主要取法吴镇,兼营倪瓒、黄公望等人画法,形成其构图简练、用笔凝重、笔墨浑厚苍茫、草草而成的特点。从绘画风格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奠定基础的早期,形成与发展的中期,笔墨浑厚、线条老辣、意境深远的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

中期

四十岁至五十岁为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粗沈”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沈周在这阶段的山水画法主要取法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兼学董源、巨然,形成细密风格特征,同时又不局限于家学与王蒙或宋画风格的影响,旁及吴镇、黄公望、倪瓒等的画风。其绘画作品的样式由繁入简,由细入粗,且向大幅拓展。而在绘画题材上多取材江南田园风景,并以画家的独特情思融入笔端,表现出苍茫厚重的山水情境,作品已显现出“细沈”向“粗沈”转化的趋势。

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转型期大致是五十岁至六十之间,此时期为沈周的“粗沈”风格定型期。在这阶段,他一方面继续师承元四家,另一方面尝试着技法的创新,在探索与实践中成功地演绎了王蒙、董源、巨然、黄公望、米芾、倪瓒、吴镇等的画法。而中晚期的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主要取法吴镇,并在继承与演绎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成功地将黄庭坚书法笔意融入到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当中,使其绘画形成“粗沈”的个人面貌。

晚期

沈周山水画艺术的绘画晚期是六十岁以后。这时期沈周的绘画,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练达、浑厚、苍茫、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成功地表现出了一个画家对自然的阐释、对笔墨的释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他晚年的作品用笔沉稳,浑厚简达,湿润苍茫,雄健而坚实,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真正意义上的“粗沈”风格特征日臻成熟。

沈周不仅精于画山水人物,画蟹也有其独到之处。沈周的《郭索图》是幅淡墨写意作品,画幅中间部位的清水大阐蟹,有坚实如锯齿般的双螯,如钳子似的夹住稻穗,蟹壳尖楞突出,如一把把锐利尖刀,爬沙横行于水草之间。整幅画先用淡墨画蟹壳、蟹脚;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凸凹;浓墨渲染双螯,活脱脱勾画出一只清水大闸蟹横行于水草之间的情景,将螃蟹狰狞而又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意境。

艺术成就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领袖。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宋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开明代习黄书(黄庭坚书法)之先河。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历史评价

《明史》:①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②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张舜徽《艺苑丛话》:沈石田书画为有明一代大家,年又老寿,故墨迹流传甚广,而赝品充斥,昔人论之详矣。其山水画少承家法,长博习宋元名家,皆能出入变化,自成一体。四十以前率盈尺小帧,四十以后,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虽草草点缀,而高致绝人。……字仿黄庭坚,道劲奇崛,视山谷书又变化矣。


轶事典故

为人孝顺

沈周侍奉双亲十分孝顺。父亲去世后,有人劝勉他做官,他回答道:“你难道不知道我母亲得靠我维系生命吗?我怎么能离开她的膝下?”他一直厌烦进入城市,在外城外面购置了可暂时住下的安适住所。如果有事的话,就去那里一下。到了晚年,隐藏自己踪迹只担心不够幽深,前前后后巡抚王恕、彭礼都用礼节恭敬地对待他,要留他在自己的官府里,但他都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了。

甘做画工

一年,长洲新来的曹太守,想征召当地有名的画工把府中装饰一番。衙门里有一个嫉恨沈周的小吏,看新太守对当地名流不熟悉,就把沈周的名字写在其中,让堂堂画家去做小工的活计,也算羞辱他一回。于是衙门里当差的征召沈周进城服劳役,为太守作画。

此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王鏊等,都是沈周过从甚密的挚友。不料沈周却淡然一笑,其后每天到太守府画画,早出晚归,乐在其中,一干就是几个月。装修完毕,曹太守亲自来验收,还特地赏了他几文钱。不久,曹太守到京城述职,吏部尚书随口问道:“沈先生近来身体好吗?”曹太守不知所云,又不敢细问,只好含含糊糊地回答:“他身体挺好!”改天曹太守又去拜访李东阳。李东阳独独问他:“沈先生有书信让你带来吗?”曹太守茫然不知所措,只好信口应道:“有书信,只是还没送到。”


慌忙退出之后,曹太守赶紧去拜访自己的好朋友吏部右侍郎吴宽,问他:“长洲的沈先生是个什么人?”吴侍郎详细向他说了沈周的情况。曹太守这才知道,沈先生竟然就是那个给他绘饰墙壁的老画工。他吓得汗流浃背,自京城回到苏州,曹太守连家都没敢回,就直奔竹庄,一再向沈周道歉。

一次,某太守向沈周求画。古代太守出行,常用五马驾车,所以“五马”成了“太守”的代称。可这位太守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这一知识点。当他看到沈周为他画的画中只有五匹马时,觉得太小家子气,直言道:“岂无一人相随耶?”沈周赶紧又为他画了六个随从,以增排场,还开玩笑:“无奈绢短,只画仪仗前导三对。”意为:这画画的绢布短了点,如果长点的话我就能为您画上更多的随从了。太守表示满意。

沈周极喜欢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花重金购得。但这幅旷世杰作被一个朋友借走后,便下落不明。换成别人那肯定是不依不饶了。但沈周没有。一段时日后,他发现此画竟在市面上流通。这时,沈周完全可以告官,追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至宝。但他不愿让朋友身陷囹圄,并没有打官司。可同时他又深爱此画,怎么办呢?他凭着自己超强的记忆力,把《富春山居图》给“默写”了出来。


主要作品

画作

《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东庄图》《牡丹》《盆菊幽赏图》《烟江叠嶂图》《庐山高图》。

沈周的代表作品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此画作于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 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

文作

《记雪月之观》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注释

1.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

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

5.虚澄:空虚清澈。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蒙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

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

14.挟:依仗。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译文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

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

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已经很多了。

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创作背景

沈周一生绝意仕进,隐遁吴门,风神萧散,据云望之如神仙中人。这篇散文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时作者已六十二岁,他以画家的慧眼,诗人的灵性,生动地描绘了雪月交辉的美景。


文学赏析

新岁正月初三,一场江南罕见的大雪悄然而降,足足下了两天,虽已放晴,但是天塞地冻,直到初十,依然冰封雪凝。此夕月出,雪月争相辉映,寒宵静坐纸窗之下,顿觉寰宇异常光明亮澈,不觉添衣而起,竟然独自踏着碎玉琼瑶,步上溪西小楼。小楼临水,下皆空明澄激;四周景物悉被皑皑白雪覆盖,冰琢玉砌;月光与雪光相激射,"若涂银,若泼汞",尽显光的强度和质感。"腾光照人"进射出的光彩照耀着人,"骨肉相莹",仿佛照得人的骨肉都莹洁透明。此为篇中警句,神来之笔。人,净化了;世界,也净化了,是洁白无瑕、晶莹别透。置身于如此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既有蝉蜕于尘埃之外的欣喜,也有几分荒寒空寂的凄然。更有楼前溪水,月光映照在清波间,波光躯粼,树影滉漾,萧疏的枝条倒映于寒碧之中,如同镜子映照着人萧疏的头发,历历分明明。非画家的敏锐目光,不能及此。此时奇寒浸透肌肤,凄清砭入肺腑。

接着写作者的冥思遐想。独自凭栏,仰观字,混茫一白,令人迷惘;俯视大块,银妆素裹,恍惚迷离;自己禁不住嗟叹惊讶,凝视的目光久久不能收回。此时作者逸兴遄飞,感到物我同化,浑融一体,人与自然都臻于清空澄明的境界。这是上天将我送入远离尘嚣的太素之乡,那种泠泠御风而行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官传。遗憾的是不能形诸笔墨告诉那些未曾从游的人。但是,我所得到的美的享受已经很满足了。

文中刻画岁月沧桑、人生迟暮的心态,曲折入微。作者已是垂暮之年,无力浪游天下,但是壮心未泯,虽然独上小楼,却还想着天下的名山大川应该境界更阔吧,那那里的雪月之观应该更加神奇吧,恨不能挟明月而高飞,遨游八方之外,然后再返回这个雪月交辉的溪畔小楼的怀抱,可见他是多么渴望挣脱世俗尘网的羁绊。那那种漫无边际、汗漫而游的神思遐想,虽然难以平息,但是老气衰颓,禁受不住这里的凄骨之寒,于是就纵声高歌,走下楼去。时已二鼓,又回到纸窗之下,独自端坐,怅然若失。此夕的雪月之观,平生亦不屡遇,而自己的健忘却日甚一日,再过几天,又模糊淡忘了,故为记,捕捉住那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观。


诗作

【咏帘】

谁放春云下曲琼,一重薄隔万重情。珠光荡日花如梦,琐影通风笑有声。

外面令人倍惆怅,里边容眼自分明。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杨花燕子争。


【送允晖】

陆郎几宿春山去,山鸟山花尽有情。白李红桃塞行路,黄鹂留客三两声。

沈周是明代最著名的画派“吴门画派”的领袖。书画之外,他的诗文在当时也很有名。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的陆郎即作者所送的允晖。首两句是说春光明媚的时节,陆郎来访,住几宿之后,就要离开作者所居的春山。依依惜别之际,山鸟山花也像对陆郎有意不忍其离去。作者移情于景,似乎山鸟山花,尽为有情之物。后两句,洁白的李花和粉红的桃花堵塞了客人行进的山路,似乎是在挽留客人,黄鹂在花树间婉转鸣唱,三声两声,好像也希望客人留下来。一般写朋友相别或饯行之诗,最易流于伤感,作者这首诗却是充满隽永清雅的意绪,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丝毫不给人悲伤之感。相反,却给人以青春绮丽的风流之感,别饶清趣,独具特色,实为风华俊逸之佳作。


【题柯博士敬仲竹枝】

楚烟吹湿碧琅玕,认得奎章墨未残。莫问先生归去事,江南春雨杏花寒。

【栀子花】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溪亭小景】

幽亭临水称冥栖,蓼渚沙坪只尺迷。山雨乍来沙溜细,溪云欲堕竹梢低。

檐头故垒雌雄燕,篱脚秋虫子母鸡。此段风光小韦杜,可能无我一青藜。

【雨晴月下庆云庵观杏花】

杏花初开红满城,我眠僧房闻雨声。侵朝急起看晴艳,对房两株令眼明。

还宜夜坐了余兴,静免蜂蝶来纷争。嫣然红粉本富贵,更借月馀添妍清。

青苹流水未足拟,金莲影度双娉婷。庭空月悄花不语,但觉风过微香生。

老僧看惯不为意,却爱小纸燕脂萦。高斋素壁可长有,不由零落愁人情。

庐山高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谓即敷浅原。培何敢争其雄?

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

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

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

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隳自空。

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祖迁江东。

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钏于公。

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

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

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

不崇丘园肥遁七十淫,著作白发如秋蓬。

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

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

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