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气候对历史的影响——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心容乾坤 2024-02-21 发布于河北
蓦的世界
历史爱好者
史前考古论文经常要提及古代气候,以帮助我们对当时社会环境、政局和历史的了解。第一讲我们展开讨论这个话题,让大家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未来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
环境破坏后的楼兰古城

当前气候现状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是全球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2017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是1901年以来的第三高值;中国属异常偏暖年份。1951至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北方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其中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

中国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北方沙尘日数明显呈减少趋势。青海湖水位连续13年回升,已接近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位。1960年至2017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经历了两次加速消融过程。21世纪初以来,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而东北和华东地区的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增大。近40年来,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

一号冰川 逐渐消融
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公报》,2018年中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其中,全国平均气温(10.1℃)较常年偏高0.5℃;春、夏季气温创历史新高,秋、冬季气温接近常年同期。2018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达到673.8毫米,比常年偏多7%。
小结:
从公布的气候信息来看,当前平均温度比常年偏高,降雨量明显增加,湖泊水位升高,冰川加速消融,海平面以每年3.3毫米的速度升高。
世界气候的变化
利用埋藏在古地层中的植物孢子和花粉研究、有孔虫氧同位素、湖泊沉积物,敦德冰芯氧同位素,结合古代文献、正史记载、地方志、私人笔记、档案材料等的气候资料来研究古气候,所得到的结论还是比较科学的。

何时进入冰河时代?

仰韶暖期
小结:
历史上出现过大暖期,各地降雨非常多,冰川消失,海平面上升,尤其人类共同的大洪水记忆,这都可能由于气候的变迁而真实存在。
气温由寒冷转暖,再转凉的过程中,会突然发生气温骤冷事件,这对农业和人类生存环境伤害很大。这种突然的暴风雪会使得游牧民族的牛羊惧亡,这可能是游牧民族入侵亚洲、欧洲农耕民族的主要原因。

大洪水 诺亚方舟
中国早期历史气候变化
夏商周(约公元前2070-前221年):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气候总体上暖湿,但逐渐变冷,且冷暖波动幅度大。
夏代——商代早期(距今4000-3500年)中国气温相对温暖,比现在高2度左右,其中1月温度要高出3-5度,称为“仰韶温暖期”。
中商冷期(距今3500-3300年)这200年,气温相对寒冷,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湖泊水位下降,内蒙古森林南界北退和草原扩展。
殷墟暖期(距今3300-3100年)气温比现在温暖,高于现代2度左右。黄河地区生活着大象、犀牛、麋鹿和水牛等南方动物。

甲骨文
商末周初气候突变(距今3100-3000年)表现为:
1)缺水:《竹书纪年》载:“太丁三年(公元前1110年),洹水一日三绝”。“帝辛(纣王)三十五年,周大饥。西伯自程迁于丰。”
2)沙尘暴:《竹书纪年》载:“帝辛五年(公元前1150年),雨土于亳”。“雨土”是指沙尘暴。
3)暖冬出现暴雪:《金匮》记录,“武王伐纣(帝辛),都洛邑,阴寒雨雪一十余日,深丈余。”
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大量出现占卜求雨,说明当时旱情经常发生,气候从温暖潮湿转变为干旱少雨,并且罕见出现了暴雪现象,有学者猜测与冰岛火山喷发可能相关。
西周早期转暖期(距今3000-2850年)气温转冷后,在西周早期气候重回温暖。竺可桢先生提出两个证据,一是西周普遍使用竹子,说明黄河流域还广泛生长着竹子,说明气候温暖;二是家燕在春分时节飞到郯国(山东临沂),现在燕子春分也只会飞到上海地区。此时的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农业稳定,虽然气候转暖,但明显不如殷墟暖期。

西周 青铜虎
西周中晚期冷期(距今2850-2700年)《竹书纪年》载:“周孝王七年(公元前885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惧冻”,“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79年),冬,雨雹,大如砺。”这期间的气候相对寒冷,冰川前进,这是过去六千年来,太阳活动最为显著的极小期之一。天气出现如此变局,对草原部落影响很大,牛羊惧亡,会引起对农耕民族的战争。这次的转冷期也标志着全新世大暖期的结束。
春秋暖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主要证据为:春秋时期桔子树种植北界在淮河一线,较现在长江一线的北界明显偏北,且河流封冻南界偏北;冬小麦的收获期有所提前。
战国温凉(公元前475-前221年)温度逐渐下降的趋势,总体上仍比现代温暖。
小结:
全新世大暖期的出现使得北方地区温暖湿润,适合黄河流域的人类繁衍。随着气温不断降低,主要降水线也由黄河地区南移长江地区,再南移到珠江地区。在气温转凉过程中,河南地区曾经生活过大象、犀牛、水牛等南方动物,由于气温的变化而使动物迁徙。
西周时期结束了全新世大暖期,气温逐渐变冷,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大暖期 黄河地区生活着大象
早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大禹治水
距今4000年,全球降温事件,使得世界发生了巨变,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古希腊文明相继衰落,亚欧大陆发生民族大迁徙,游牧民族入侵等事件。这个期间中国出现异常大洪水事件,气温相对较低,夏季风减弱,导致季风雨带在黄河和淮河地区降水较多,大禹治水就在这个时期(历史上黄河下游26次改道多发生在气温较冷和冷暖转折时期)。

大禹治水
黄河每年泥沙沉积巨大,大禹使用“疏导”之策可能并不能彻底解决水患,而我们现在也是依靠筑堤建坝的方法。疏只会使得大片土地沦为“黄泛区”,黄河再次改道。大禹治理黄河,最大的可能是气候突然好转,雨水减少。研究表明,从冷期转暖期往往是快速突变的。《吕氏春秋》:“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可见,气候突然转暖,出现暖冬,季风降雨回到正常值。
二里头文化的形成
距今4200-4000年,全球降温时期,使得中国出现了北旱而南涝的现象,北方的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曾经都是较好的农耕文化,随着北方降雨减少,逐渐干旱,农业衰退,形成农耕与狩猎相间,直至成为游牧文化。
南方的良渚和龙山文化因为雨涝不断,也逐渐衰落。尤其是良渚人虽然构筑的巨大堤坝,大水淹没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并持续百年,最终使得良渚文明消失(良渚文化以后还会专门讲)。

二里头的绿松石龙
二里头在中原地区,相对地理位置较高,并且属于多文化的交汇区,农耕与游牧的交汇区,粟作农业与稻作农业的交汇区,鼎鬲文化的融合区。它在洛阳盆地之中,四周环山,北、西面分别以邙山和周山为屏,邙山是黄河与洛河的分水岭,东南、南临嵩山以及余脉万安山,嵩山又是洛河与汝河等淮河水系的分水岭。
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帝王建都聚集地,孕育出了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周王城、偃师商城、二里头遗址,五座著名的王都城(以后还会专门讲)。二里头遗址是我们已知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由于还没有发掘出夏代文字,还不能定性为夏王朝。

洛河边的五座王城
商朝频繁迁都
商朝在历史中多次迁都,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汤建立商代之前就有八次之多,之后又有五次:
商王朝在郑州商城的早商“二里岗”时期表现出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势力范围不断扩展的状态,但到了中商时期(距今3500-3300年),王朝出现极不稳定的状态。同时这200年,相对气候寒冷,也加剧了动乱。
其间的特点为:皇族兄弟间内斗,内部统治混乱;迁徙范围较大,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地区;迁徙间隔近,一代或二代就迁徙一次;降雨多容易造成自然灾害,迁都躲避水患;也可能是降温导致北方生态脆弱,游牧民族入侵,战乱迁都。

殷墟王陵区
商朝最终迁都到安阳殷墟,这两百多年出现了殷墟暖期,便没有了迁都现象。而商末时期,气候突变,干旱缺水、偶有暴雪、还出现沙尘暴气候。
西周灭亡
将西周中期开始衰落,到最后灭亡的时间,放入西周气候演变的背景中,可以发现在公元前850年-前750年期间的降温,与全球降温事件,具有一致性。气温转冷,导致极端事件增加,农业减产,国力衰弱,并可能加剧了王室内乱,宫廷政变。与此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对气温敏感度较高,环境恶化,草场退化,牛羊伤亡,导致他们喜欢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而不断南下。为了侵占周人所居住的农耕区,引起的战事不断。

犬戎——进入中原的第一支游牧民族?
最终,犬戎(西北游牧民族)乘西周内乱,国力衰退,经济崩溃,攻入镐京。后平王迁都洛阳的周王城,周室衰,而诸侯强。
小结: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气象、降雨、水利等对农业收成有明显的影响,处理不好会带来政局不稳,宫廷内乱。如果气候巨变,对草原地区影响更大,还会带来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略战争。
偏干的气候对南方地区农业有利,湿润的气候对北方更有利。暖期气候变率较低的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较低,对于南、北方的政权稳定有利。比如,殷墟暖期时期对商代晚期、南方三星堆、新干大洋洲等青铜文明都有繁荣的发展,到了西周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之后,三星堆与新干大洋洲等青铜文明就消失了。

神秘的三星堆文化
近一千年的气候变化

各朝代气候的表述为:六合春熙的秦汉、霜霾乱世下的魏晋南北朝、盛世流火去的隋唐、暖干的北宋、中世纪暖期向小冰期转变的南宋元代、小冰期的明代,寒冷的清代。
在1000-2000年,这一千年里,出现过中世纪暖期,但北半球总体降温0.15度,而20世纪上半叶50年内却升温0.4度,与1600年左右的冷谷(小冰期)之间相差了1度左右,1998年是这50年里最暖的一年,平均高出0.78度。文章回到开头的一段: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

目前,气温处于小冰期之后的回暖期,并没有达到中世纪暖期的温度、殷商暖期,甚至离仰韶暖期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果持续温暖下去,可以参照宋朝时期的气温:北宋有47年出现暖冬,占北宋1/3的时间,“冬无雪,暖气如春,草木早荣”,使得蝗灾增多(-10度气温会使成虫和幼虫死亡,暖冬适合幼虫生长),动物疫情增加,尤其耕牛疫情,但是粮食还是以丰产为主。北方降水增加,促进了西夏的发展,而南方台风天气也增加了,风灾水灾较多。海平面明显升高,海患较为严重、潮灾增加,同时湖泊水位抬高,会有湖溢和内涝的现象。

小结:
当前的气温略有升高,其实在历史中较为常见,并没有宣传中那么特别可怕。即使在古代没有空调、汽车、焚烧秸秆以及工业排放,气温也不是一成不变,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
我们只需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和目标,没有必要杞人忧天,距离历史上最温暖的气候,还有很长的距离。即使出现了极热现象,相信人类也会找出很多办法。

参考资料:
《中国近五千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 著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 张丕远 著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满志敏 著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葛全胜 著
《最早的中国》许宏 著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中国气象局 编
《商文明》张光直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