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让孩子只是在模仿——兴趣小组

 外面都有啥 2024-02-21 发布于四川
有一个非常扎心的事情,那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看似世界第一,无论是数奥、信奥、还是物理化学的青少的国际赛事,我国的孩子们都表现非常的亮眼。而且,在青少年时间出去留学的孩子们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完败那些国外的学生。
然后呢,顺理成章的理应是长大了,也应该有相应比例的大师级学者出现才是呀,可是呢,那些亮闪闪的金牌可能是他们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了。
当然了,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切。我呢,也深思过这些问题,就在昨天晚上,在成都雾霾因为开工之后严重起来的月色里,桂花树下与兄弟讲起来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他主要是讲,先考虑18岁,因为,只有考上了一流大学,将来才会有好的前途,不然一切都白费了。
我呢,主要是考虑人的一生,希望孩子们成为终学习者。
他说,这就是忽悠人的说法,只有现在成绩好了,将来才会有好成绩,也才会有好大学,也才会有好工作,最后才会有好人生。
到底是不是这样子呢,只看自己当然无法想清楚这样的叙事。
所以,就从文章的开头讲的事情来讲吧。那些成绩亮眼的孩子们,最后怎么样了呢。我深信他们成年之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的建设者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也相信他们会拥有为大多数人羡慕的中产人生,我同样相信他们感觉日子还不错。
但最关键的是,当问起他们人生的最高光时刻呢,他们一般不会向人生的后面讲,而是提以前了,因为他们可以预见以后的人生,再也无法重现年轻时的荣光是大概率的事情。
这也是2006年总理去看望钱老的时候,提出的问题,现在依然是个问题。
在这里我说一个细节吧,因为一直在教孩子,所以这些细节就了解得多一些。从小学开始,学习数学就开始套公式的孩子就比比皆是,虽然小学数学一共没有几个公式。上了初中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初中开始数学公式多了一些。之所以高中不少孩子选择了文科,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上了文科,而是实在无法用背诵的方式、套公式的方式去解决理科的学习了。
数学是在看似非常简单,简单到任何人都能够理解的最基本假设(公理)的基础之上,通过演绎与推导,从而建立起来整个数学大厦的。
它与生物、地理、物理、化学不同,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是以符合观测为原则的。
数学做为所有需要量化的学科的工具,本身是非常坚固的。它的坚固来源于,它无比坚实的公理基础,以及完美而严密的推理演绎体系。
说到这里,发现问题没有呢,如果记忆公式,考试的时候套用公式,这是在把数学学成孤立的点的学问。它的本质就是模仿,模仿的再好,也是别人已经有了标准答案的东西。
你让一个模仿了十几二十几年的学生,累月经年的输出那些标准的答案,当他们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的时候,怎么可能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呢。
大概率,他们还是想模仿别人,只是模仿的对像更高级一些而已。去看那些满大街的各种模仿就知道了。哪些是咱们真正的原创呢?
再说回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包括我们自己,是不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呢,可是真的去理解过它为何成立吗,自己曾经去亲自证明过吗?同样绝大多数是靠记忆来完成的吧。
记住就完了,这多简单呀,用的时候用起来就好了,这多轻松呀。
嗯,就是因为这样的轻松太多,也就无法体会,数学的本质就是从最基本的假设,一步步去证明一条条的定理,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乐趣之所在。简化成了记忆与套公式,不光让孩子们失去了创造力,更是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把本应该有趣的学习变成了:苦读十年书,再来让自己的孩子再接着苦的轮回。
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然也不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看到任何的有趣了。
自己如果不教育孩子,都不想摸书,怎么可能教育出的孩子能够喜欢学习呢,更何谈创新。

两年多前,楠楠还在五年级,我们学习一些初等平面几何的时候,就尝试去理解毕达哥拉斯定理。现在,真正步入初中,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就不再是陌生的,一起看过《数学的故事》之后,决定做一期小报。

嗯,看着她认真的样了,虽然还很孩子气,不过已经有一些学者的气质了。

一个研究型的学者气质:沉迷于自己工作,享受自己的工作,结果反而是其次。

弯弯说,这么精美的小报贴学校的墙上可惜了。

我倒希望她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一些美好,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收获了。
嗯,愿她成为一个研究型学者,而不是像许多人一样,永远是个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