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3年,卫生部计划废除中医,主席听后直接撤销两位副部长

 走近历史的馒头 2024-02-22 发布于天津
中国古代医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中国最早的医学家是神农氏,他亲尝百草,创立了中药学的基础。后来,黄帝、扁鹊、张仲景等名医相继出现,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重视人体协调平衡,创立了中医学的学术体系,形成了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多方面的医疗方法,中国古代医学还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金匮要略》等,这些书籍不仅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医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可以说,中国古代医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6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本土医术发生了对立和冲突。这场争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利玛窦、汤若望等天主教传教士,以医疗活动为掩护,传播西方医学和宗教。他们利用西方医学的优势,治愈了一些中医难以治疗的疾病,赢得了一些人的信任和崇拜,但也引起了一些中医的不满和怀疑。
清朝政府对西方医学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为了治疗皇室的疾病,允许西医进入宫廷,甚至设立了御医院,专门负责西医的管理和培训;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限制和禁止西医在民间的传播,尤其是与天主教的联系。这样,中西医之争就在清朝初期开始了。
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允许西医在中国自由传播。俞樾、严复、康有为等人开始提出废除中医的主张,认为中医是封建迷信,是阻碍中国进步的障碍,要用西医取代中医,以实现中国的医学改革。
这些言论引起了国内医学界的强烈反对和抗议,一些爱国的中医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发表了辩护中医的文章,指出中医的优越性和科学性,批判了废医论的错误和危害。这样,中西医之争就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
中西医之争,在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出现了一个转折和缓和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人的觉悟日益提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的落后和振兴的途径,对中西医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中医也开始学习西医的理论和技术,改进中医的方法和水平。这些人的努力,为中西医的和谐与融合,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卫生部的一些领导人,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影响,认为中医是落后的、无科学依据的,应该被淘汰和废除。他们秘密制定了一项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中医,甚至不惜动用行政手段,限制和排斥中医的发展。
 
这一计划很快就被毛主席得知,他对此十分愤怒,认为这是一种奴才式的思想,不仅不尊重中医的历史贡献,也不符合新中国的利益和人民的需要。于是,他亲自主持了一场会议,严厉批评了卫生部的错误做法,并直接撤销了贺诚和王斌两位副部长的职务,同时要求卫生部改正错误,重新调整工作方针。
毛主席不仅重视中医药的实用价值,也重视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他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人类医学的瑰宝,不能轻易放弃和抛弃。他指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之与时俱进,为人类的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措施,全国上下行动了起来,开始收集整理中医书籍,建立中医研究所,寻找老专家和中医,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培养中医人才。
毛主席在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同时,也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文化的主张。他说,中西医学各有长处,可以互相借鉴,平等对待,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他认为,中医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重视人体协调平衡,注重预防和整体治疗,而西医以解剖生理学为基础,重视病因病理,注重诊断和局部治疗,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制定并逐步完善中西医结合理论,选送医学生到中医药学院进修学习,聘请西医医生来研究中医药,组织中西医结合的医疗队伍,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等。
毛主席对中医药的赞赏和信任,是从他的个人体验和对中医的深入了解中得来的。他在自己生病时,多次接受了中医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延安时,主席的身体就一直由中医调养。
 
建国后,他还与中医专家交流了中医的知识和技术,称赞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医术精湛。
毛主席对中医药的处理和贡献,是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他大力发展中医药,让全国人民都能得到医疗服务,赤脚医生也成为了当时百姓的救命稻草,从对中医遗产的保护中,我们再次感受到毛主席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家国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