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自强|逆着时光在行走

 文乡枞阳 2024-02-22 发布于安徽

又是一年春节时,本来每年春节回上海一次,但因为疫情被打断。两年不见,上海又变样了。

上海最有名的地标无疑是外滩,但传统意义上外滩就是外白渡桥到天文台这一段。现在不一样了,北外滩、南外滩、徐汇滨江、杨浦滨江,都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黄浦江也好像更宽阔了。当然,黄浦江并没有变宽,只是过去黑乎乎的厂房、码头顶着江边,岸边再密集地停满各地的驳船、渔船,使江面看起来真没有多宽。现在,沿江开辟为绿地,高楼后退到离江边一定的距离,视觉上江面开阔了很多。在容易感到逼仄的上海,这样的舒展感是很难得的。享尽这样舒展水景的沿江高层住宅,当然成为沪上高大上的存在。

新外滩充分利用江景和绿化,大量造景。中国园林本来就擅长造景,苏州园林在几步路的螺丝壳里造出精彩的大世界。新外滩倒没有那么极端,也是现代园林的理念,不乏与超现代的钢骨玻璃建筑、彩虹般的钢铁大桥互相借景。沿线每隔1公里还设置了风格统一的“望江驿”驿站,这些驿站功能齐全,包括公共卫生间、休息室等,另外还设有售卖机、储物柜、冷热直饮水、共享雨伞等便民设施,为往来人群提供休息、补给、图书借阅以及简单的医疗服务,激发了滨水区域的城市活力。滨江绿道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按照“先贯通、再提升”的原则,持续进行优化和功能提升。岸线“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沿线景色优美,功能各异,滨水空间活力满满,工业遗存得到有机更新,绿色基底也得到有效恢复。人们沿途骑行不仅能感受摩登都市的繁华绚丽,还能体验沉浸自然的岁月静好。

在这里碰到一些世代居住在附近的老人,更多是近些年到上海打拼的新人,还有跑步搭讪的洋人。在这里,人人都是上海人。从杨浦大桥的杨浦滨江段到南浦大桥徐汇滨江段,一路打通的几十公里滨江绿带成为老上海人、新上海人的最爱。有遛狗的,有遛娃的,更多遛自己的;有唱戏的,有打球的;有骑行的,更多望着江水发呆的。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乐观、自在、自信的自己。
当年有“上只角、下只角”的说法,这些新外滩都是不入流的地方,但如今是超过“上只角”的存在,只有当年租界里老式独栋花园洋房可以媲美。重要的是,这些新外滩不是有钱人的后花园,而是普通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漫步于杨浦滨江岸线走走停停,新外滩没有一味堆砌超现代元素,也不是把原址一拆了之,而是很好地把原有的工业文化整合了进来。杨树浦自来水厂曾经是上海最重要的自来水厂,建筑上有1883字样,应该是当年建厂的时候。水厂还在继续为市民提供自来水,江边步行道上不时看到有管道、阀门等“工业遗迹”,有些还在使用,有些留作园林创意小作品了。

驻足于一栋百年老洋房前,这里曾是杨树浦纱厂大班住宅,壁炉、留声机、打字机等等,洋房中各种老式家具将时光拉回至上世纪初,一切都“慢”了下来。今天,穿过繁华的商业中心,走过一栋栋现代化的办公楼,就会在杨浦滨江发现这栋卵石墙面的洋房,而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长长的故事,走近每一处,都有种“穿越”的既视感。听说晚上的夜景特别漂亮,留给下次来看吧。

在徐汇滨江这里,当年的大吊车则成为最显眼的钢铁雕刻,还有一些只有骨架留存的老厂房,在那里默默地和在脚下流淌的江水唠叨,老朋友之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徐汇滨江沿线长达8.4公里,是黄浦江岸一条最长的“绿色景观长廊”,规划配套含金量颇高,被专家称为“上海居住的新方向”!国际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继浦东美术馆之后,为上海设计的又一全新艺术地标。

《繁花》电视剧还在热播,沪语版尤其受到追捧,但也激起是否真实反映90年代上海的争论。90年代的上海精彩也好,不精彩也好,真正精彩的是21世纪的上海,没有比几十里滨江更能反映21世纪上海的精彩了。
但《繁花》说明了上海人爱怀旧,上海也确实有很多旧可怀。田子坊、十六铺、老城隍庙是怀旧人们喜欢打卡的地方。本想到豫园转转,去看看年味龙腾的上海老城隍庙,但四点多就不让人进了,只好沿着豫园老街转转,买了份豫园小吃蟹黄包,边吃边走边看城隍庙前的彩色巨龙,豫园商区的腾空巨龙,各家老字号璀璨的门楼,在流光溢彩下,年味十足,龙腾盛世。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上海“以港兴市”。过去,全国各地商人都汇集于上海十六铺,在这里可以听到广东、福建、宁波和山东话,甚至还有洋泾浜的英语;方言丰富、移民众多、生意更兴隆、人口密度更高,有“一城烟火半东南”之说。1984年10月我入伍时从枞阳出发,在安庆乘大轮到上海就是从十六铺下船,然后由部队的大敞篷货车接到军营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区人口数量已近千万,而且上海城市人口的数量、结构、居住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浦西沿江的杨浦、虹口、黄浦、南市、卢湾、徐汇等地及其众多大型企业,为了解决居民、职工的住房难问题,纷纷将新建住宅的地点选择在当年还是“地广人稀”的浦东,于是,大批简易型的“新工房”在庆宁寺(我部队一墙之隔)、东昌路、塘桥、周家渡一线开发较早的浦东沿江地区陆续落成。几十万浦西市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把新家安在浦东,但他们的工作、生活仍离不开浦西的老根。加之改革开放后所带来的大规模经济发展,加快、加大了市内人口、外省市来沪人口的流动量。上个世纪的1987年12月10日,一个极其平常的工作日,却发生了一起令当时上至政府,下到普通市民既难以接受,却又无可奈何的惨痛事件——陆家嘴轮渡站的突发性重大伤亡事故。

这次事故是上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市轮渡设施运力严重滞后之间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当日早晨大雾,陆延线停航四个多小时,直至上午9时大雾渐散,轮渡开航。此时轮渡码头已滞留了太多的乘客,因客流拥挤造成的踩踏事件共造成11人当场死亡,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6人重伤,65人轻伤。突如其来的特大伤亡事故,震惊了上海,迅速引起了政府、市民对市轮渡的重视。鉴于血的教训,加上城市的发展也在热切呼唤着新的过江方式,在黄浦江市区段架设大桥和增辟越江隧道才是解决两岸交通的根本之举。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黄浦江上陆续建起了隧道,架起了南浦、杨浦两座桥梁,一个桥、隧、渡立体化的越江交通新格局逐渐形成。轮渡卸下了它“不可承受之重”,却也不再是唯一的过江方式了。桥梁和隧道比传统的轮渡更加便捷和有承载力,成为了一条条衔接东西的城市命脉。

作为“海上第一名园”张园可能也是“新式怀旧”的好去处。张园曾是上海最热闹的游乐场,张园的历史价值很高;这里原来是一片老式石库门房子,现在整体改造了,既保留石库门的风韵,又融入现代化元素。今天,作为石库门建筑,张园无论从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还是建筑规模上,也是十分稀缺的。石库门好比上海的肌底,代表着上海建筑的精华,是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过渡过程中间非常典型的里程碑。张家花园代表了一种生态和谐,这是一个富户与贫户,大户、中户、小户和谐相处的地方,共同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

优秀的历史风貌是一个城区历史的浓缩、文化的积淀、城区的灵魂。随着旅游、商业、文化开发越来越深入,张园东区保护性开发过程中,计划新增8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共有25栋老建筑将平移或托换,目前已有3栋历史建筑平移到位。在历史建筑或风貌区的周边或者底部“向下”发展,拓展地下空间,既能实现历史价值传承,又能满足区域功能转型与城市发展需求,让整个南京西路历史风貌区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好彰显上海的城市魅力。在洁癖主义者眼里,这可能“不正宗”,但恰好说明上海的活力:扎根历史,拥抱当前,放眼未来。

这样的“新式怀旧”去处还有几片,比如提篮桥、老西门、曹家渡、董家渡、打浦桥、高庙至川沙小火车旧址等。这其中好些个地方,现在已经没落,但在老上海,都是响当当的存在。说起小火车,还有一段历史呢。它全称叫“上川小火车”,就在我们部队的后门外,顾名思义就是以上海浦东的高庙为起点,终点站在上海郊区的川沙,故称“上川小火车”。那个年代,从庆宁寺向东一带的金桥、邵家弄、曹家路直到川沙,不仅没有高楼大厦,连一座像样的房子也没有,更不要说公交车和马路了。一路上尽是田野树木、草丛和河浜,偶尔能见到田埂上三三两两的农夫。后来,为了繁荣城乡物资交流,促进浦东远郊的经济发展,方便黄浦江两岸的交通,上海市轮渡开设从外滩公园门口13号码头至庆宁寺的长途航线,特与上川小火车接轨,这样乘客就可以直接从浦西外滩乘船到浦东转乘小火车到达目的地。

无论是提篮桥监狱、下海庙、摩西会堂,还是霍山公园,它们独有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也给老上海人们带来几许怀旧的遐思。你知道吗,在上世纪90年代,提篮桥可是当之无愧的上海商业副中心。当时提篮桥服装市场的商铺真是“一铺难求”,卖家想来这做一份赚钱的买卖,买家更是愿意在此挑选购买中意的衣裳。然而,二三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曾一度是上海最大批发市场的曹安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都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被挤出市场或者等待转型升级,直到现在,还有一个个老牌的批发市场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上海的城市建筑可以简单化地划分为30年代之前和90年代之后。30年代之前的大多成了保护建筑,现在翻修后的状态可能比当年新造的时候还要光鲜。90年代之后,尤其是21世纪的新建筑自然熠熠生辉,洋洋自得地招摇过市。这中间当然有大量建筑,好像自惭形秽一样,灰头土脸地退缩到背景中,自甘泯然众人。

站在自己曾经生活了十几年的部队老军营前怀旧,老营房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上海双拥大厦好像没了当年的热闹,联勤加油站好像也少有车辆加油;对面杨树浦电厂标志性的烟囱依然耸立,黄浦江水依旧日夜奔流,江上航船的桅杆缓缓在移动,浑厚、雄壮的轮船汔笛在拉响,军营大油库依稀传出曾经的说笑声,他见证了我们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看到这些老营房,虽然已物在人非,但那些军旅的日子已深刻在岁月的记忆中,时光成为一片片思绪,浮出棱角分明的年轮。我们青春芳华时军旅生涯正式从杨浦发电厂、杨浦大桥这里开始的,军旗、军号、军姿,橄榄绿的生活时常梦中浮现出来。

回到单位上班,熟悉的感觉立刻扑面而来。慢说离开十来天,就是离开几年,除了年历和季节变了,其他一切都没变。如果说上海的日子像湍急奔流的江河,则单位上班的日子就像不动如山的冰川,其实还是在流动,就是慢得根本感觉不出来。
慢有慢的好处,稳定感满满。既可以稳定地满足,日复一日地自得其乐;也可以稳定地焦虑,日复一日地抱怨同样的事情。但现在欧美人最焦虑的事情是:中国为什么还不停下脚步,好让欧美安心享受仅剩的优越感。中国人最焦虑的事情是:为什么还没有世界第一,只剩中国和外国的世界实在是等不及了。

行遍世间所有的路,逆着时光行走,只为今生与你邂逅。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还真不一定是,人仿佛是一瞬间变老的。对于我来说,与过去在部队从上海至安庆两天两夜多的行程,现如今高铁上海至安庆不到4小时,快6至县城客运中心,圆满对接101公交至目的地。下一次到上海的路更通畅,不焦虑了。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