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 天眷堂 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只作引用。原作者如要求停止使用素材,请及时与本公司联系删除。 圜钱是战国中期出现的一种铸币,多认为圜钱是由玉壁演变而来的,因大小适宜,便于流通,较刀布类货币更具有实用性和优越性,很快就流行起来。以往学者受“周秦圜法”说的影响,认为圜钱主要是周秦地区的铸币,近些年随着圜钱实物的新发现,普遍认为除周秦外,三晋地区、齐燕等国,乃至南方的楚国都铸有圜钱。 两周圜钱
面文“西周”,是周王畿内的小公国。《史记·周本纪》:“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恒公,以续周公之官职。”封地在今洛阳市西工王城公园一带。
形制与西周圜钱相同。面文“东周”,为周王畿内的小公国。《史记·周本纪》:公元前367年,西周“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号东周惠公。”封地在今河南巩义市西。东周圜钱存世稀少,较西周圜钱更为少见。 秦国圜钱 秦国圜钱的特征是由圆形圆孔演变为圆形方孔,钱面不铸地名,多以两、锱为单位。
![]()
圆形圆孔,周边锐薄,背部平素,钱体厚重,字体古朴。面文有“一铢重一两十二”、“一铢重一两十四”二种,顺时针旋读,“一铢重一两”为一枚圜钱重一两之义,“十二”、“十四”是纪年或铸钱的范次标识。
形制与铢重一两圜钱相似,惟形体轻小。面文“半圜”,为半个货币单位的圜钱之义。
圆形方孔,面文“两甾”,具有隶书气息,甾,通作锱。《说文·金部》:“锱,六铢也”。故“两锱”乃十二铢,即半两。分有外郭和无外郭两种,泉届一般认为有外郭为韩铸,无外郭为秦铸。
圆形方孔,面有外郭,背部平素。也有释“襄二甾”,“襄”通作穰,古地名,战国晚期归秦。《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有穰县,在今河南邓州东南。一说它是秦相魏冉的所铸,另有赵铸一说。 圆形方孔,钱面微鼓,背部平素,铸作粗糙。面文“文信·行”,“文信”是秦相吕不韦的封号。《史记·吕不韦列传》:“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文信”二字的上下还铸有“行”字,旧以为“四曲文”,实乃古文“行”字,为吉语,有赐用、流行之义。
魏国是铸行圜钱年代最早和时间最长的国家。魏国圜钱多钱面微鼓,背部平素,周沿锐薄,铸口明显。钱文为地名,或货币单位“一釿”“半釿”。铸于魏国,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
“共”字圜钱,面文“共”字,为地名,战国属魏。《左传·隐公元年》:“太叔出奔共”。《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有“共县”,在今河南辉县西。右共稍多,左共十分稀少。
在魏铸圜钱中,纪“共”字地名的有“共屯赤金”、“共”、“共少半釿”三种。前两种相当于一釿币,“共少半釿”其面文纪地名兼纪值,且多一“少”字,少通小,或为半釿之子,当属辅币。
安臧圜钱,形制类似魏国圜钱,惟穿孔稍大,由“安臧”平肩空首布沿袭而来,属一釿圜钱。面文“安臧”,属吉语,为安定库藏之义。此钱传世稀少,1958年以来在洛阳郊区董村和洛阳七四零厂战国粮仓遗址共发现47枚。
面文“济阴”,也有释作“毕阴”者,有大、小两种,大者钱径约35毫米,重10克左右,小者钱径约28毫米,重4.5克左右,存世稀见。
半圜钱,这是一种形制奇特的圜钱,半圆形,中有一小孔。面文“半釿”,属货币单位,为此钱相当于半个一釿圜钱之义。
“蔺”圜钱,蔺,古地名,战国先属赵,后归秦。《史记·赵世家》:成侯二十四年“秦攻我蔺”,在今山西离石县西。有左蔺和右蔺两种。
卫釿圜钱,应为卫国入魏后所铸,是近年新发现的圜钱品种,存世仅数枚,另有卫圜,目前孤品。
亦释“巉环”,有魏铸或卫铸一说,地望在河南延津或滑县,是钱为创见之孤品。 齐燕楚等国圜钱
面文“賹六化”,读如镒六货。“賹”同镒,是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化”,通作货,本是齐国刀币的名称。《周礼·职金》郑玄注:“货,泉(钱)贝也。”有学者释“化”为刀。“賹六化”是说这枚名为“賹”的圜钱,相当于六枚齐“法化”刀币的价值。
面文“賹四化”,读如“镒四货”,是说这枚以镒为单位的圜钱相当于四枚齐“法化”刀币的价值。
![]() 面文“明四”,或释为“匽四”、“易四”,当以“明四”为是。“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刀币的名称,“乡”乃古文“四”字斜书。“明四”是说这枚圜钱相当于四枚燕明刀的价值之义。此钱铸作颇精,早年发现稀少,价格昂贵,近年多有发现,价格下来不少。 圜钱 明化 直径25.8毫米 2018年嘉德拍卖2300元成交 面文“明化”,“化”,通作“货”,本是齐、燕刀币的通称。“明货”是说这枚圜钱相当于一枚燕明刀的价值。
面文“一化”,是说这枚圜钱相当于一枚刀币的价值。背部或铸有“吉”字,属吉语。此钱铸作粗劣,铅锡含量较高。
此类钱多发现于南方,钱文阴铸“寰”字,与一少朱近似,现都认为是楚系货币,已见数枚。 圜钱 钱文待考 |
|
来自: 铁马冰河风雨斋 > 《天眷堂徐灵岩(金刀客)话银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