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江涛 | 掉“茅缸”

 昵称PLJiA86N 2024-02-22 发布于河南

掉“茅缸”

文|郑江涛

我们小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百姓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个国家都还很贫穷,生活条件比较差,当然孩子们的娱乐游戏就更贫乏更简陋,往往都是就地取材,寻找一些乐趣。常玩的就是推铁环,打翘儿,捉迷藏,这些都比较普及常见。印象较深的还有“打仗”:“打仗”一般是有两种情况,一是即兴偶发的,比如两队人马两个阵营,分别是两个村的或者是两个生产队的,放学时因一言不合,互相挑衅互不服输,就拾起地上的砖头瓦块互扔起来,一时间,砖头瓦块乱飞,一方势弱,扔几轮转身就逃,这一方便乘胜追击一段,然后得意回撤。说不上什么深仇大恨,第二天双方在学校见面了还是好好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约战”,也是两个村子或者是两个生产队的,提前约好,今晚到某某地方“打仗”,双方都可以事先做好准备,约好人马,到时一决胜负。记得当年,邻居刚哥一次就神迷地告诉我“晚上要和西队的打仗!”说时掀开衣襟,露出别在腰间的“火柴枪”给我看,让我瞬间感觉到“大战在即”的紧张感。“打仗”也算是一种娱乐吧,很少见到真被打倒受伤的,偶有意外,砖头砸破了脑袋,赶紧用手紧紧捂住,再用地上的干燥土灰按上止住血就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的小学校在河湾村,就一、二、三三个年级三个班,学校是一排瓦房,一个班两间,三个班是六间,加两间教师办公室,学校一共就这八间房子。教室前面是一块空地,供同学们活动,没有围墙。

这一排教室的西边,有一座大坟丘,足有普通坟头的三倍还大,应该是个合葬墓吧。这个坟丘常年都是光溜溜的,寸草不生,因为这里是大家“占山头”的“战场”。有一段时间大家“占山头”玩嗨了,下课钟一响,都疯了一样往外冲。第一个跑出去的迅速冲上“山”顶,回过头便开始推搡其他欲冲顶者,跟古代攻打城池一样,一波一波人被推下来,一波又一波人再冲上去,个顶个的英勇无畏。鏖战酣时,人仰马翻的,不少失败者都是从山头滚下来的,勇士们爬起来,灰也不去打一下,继续往山头冲锋。“城头变幻大王旗”,一个课间十分钟,“山大王“几易其主。坟地的主家就是这村子里的,当然也不愿意毛孩子们整天在祖宗头上踩来踏去的,曾多次来驱赶过,奈何也不能时时刻刻守在这儿,学生们正是精力旺盛,调皮捣蛋的时候,哪里管得住,索性后来便没人管了。这大概就是农村俗语说的”宁跟大炮对门,不跟学生为邻”的原因吧。

“当当当“上课钟响起,“战事”顿息,同学们都纷纷跑回教室,有的人这时才想起来还有一泡尿憋得难受,急急奔厕所而去。

厕所在这排教室的东面,紧挨着教室的东墙而建,两间男厕,一间女厕。在孩子们眼里一切皆可娱乐。当时的厕所都是老式的旱厕,后面一般都是一个大大的“茅缸“,——就是粪池子。这个“茅缸”长十米左右,宽有一米多,里面蓄积着满满一池子腌臜物。茅缸里侧,厕所后墙根,有四指宽的一个台面。贫穷的年代,限制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但却限制不住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就有那勇敢的同学在这里玩起了大冒险游戏,从茅缸这边,一步大跨,便稳稳地站在了“茅缸”的里边,于是便挥着手得意地向大家炫耀。学校里从来不缺乏勇士,有一个带头,便涌现出许多效仿者,所以跨“茅缸”也成为了同学们的一个娱乐项目。

我记得是三年级的春天,大概是四月份吧,天已经很暖和了,“茅缸“周边长满了杂草,还有一种叫”蛤蟆皮“的开着紫花,点缀其间,挺好看。村民们在浇水,人工修造的水渠里清水流淌。下课了,大家纷纷来到厕所后面,有的玩水,有的就跨”茅缸“玩。我们班的李小伟,个子不高,但很皮实,浑身是劲的样子,站在”茅缸“这边, “嗨“的一声,一纵身,就稳稳地站在了”茅缸“里面的台面上了,再”嗨“的一声,又轻松跳了回来,真潇洒,大家都投以敬佩的目光。李小伟同学一时兴奋上头,立即就要再表演一次,“嗨”的一声又窜了过去,可是这次没有站稳,撞到厕所后墙上,墙的反作用力,让他晃了几晃,最终没能稳住,“噗通”一声,小伟同学一下子掉进“茅缸“里了。观看精彩表演的同学们一片惊呼,一看,李同学只剩个脑袋露在外面,他极力的仰着头,一脸惊恐,刚才的英雄气全没有了。——真难以想象,如果“茅缸”再深一点,李同学会遭遇些什么。

立即有好事的同学充当起了“小喇叭”,大叫着“李小伟掉茅缸里啦!”奔向教室报信,通知大家来看。

李小伟同学在“茅缸”里艰难地挪动着靠岸,奈何太深,怎么也爬不上来,围观的同学们很多,可是大家也帮不上忙,怎么去拉他啊?况且这种境况虽说难看,但毕竟没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只是激动地看着“茅缸”中的李同学,激动地喊叫,并没有实际行动。最后还是一个男老师拿一把铁锨过来,让李同学抱住铁锨才把他捞了上来。

上了岸的李同学身上纷纷淋淋地滴落着什么,同学们都捂着鼻子退出老远,只可远观不能近玩啊!李同学是个坚强乐观的人,此刻处境如此不堪,但他依然面带微笑,——虽然笑得有点尴尬。

李小伟家就在学校旁边,此刻他的母亲也来了,只是这老母亲也并不接近自己的宝贝儿子,只是站得远远的一顿叫骂,呵斥李同学“快滚到水渠里去”。李同学扛着一身特殊的披挂,爬上水渠,一下子扑到水里去了。

上课了,同学们意犹未尽地回到各自的教室,浑身湿淋淋的李同学在老娘的责骂声中也回家换衣服去了。

前天和老家堂弟吃饭,说起掉“茅缸”的往事,他坚持说“主人公”是王志康,可我明明记得就是我们班李小伟啊,他言之凿凿说后来王志康是跑到七里河洗的澡,这样看来应该是两回事了,也说明这玩法一直没失传,“掉茅岗”“还有后来人”啊。

这些可笑的往事,真实地说明了当年真是太贫穷太落后了。

回首往昔,苦中也有乐,笑里含着泪,几分欢乐,几分心酸。

时光远去,生活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昔对比,不忘苦难,懂得感恩,才能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回忆的意义所在吧!

--End--

图:网络  美编:May

作者简介:郑江涛,河南邓州人,市公安局民警,曾在多家微刊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

作者往期作品:

郑江涛  |  音障(小说)
郑江涛  |  代理人(小说)


走心吗
「赞」前面,大拇指点成蓝色
「在看」前面,六角星点成金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