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年味正浓是元宵

 昵称45109175 2024-02-23 发布于浙江

春节渐行渐远,元宵转瞬即至,迎来送往之间,说不尽火树银花、春风得意的盛况。踩高跷、玩狮子、吃汤圆……舞龙赏灯闹元宵,欢天喜地迎春来,又是一番花香人醉的好景致。

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过年的尾声,也是春节的闭幕式。在滨江古城安庆,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多吃糯米粉作皮、红粮与芝麻填心的“汤圆”(又称“元宵”)。民间相传,吃元宵的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临近元宵这几天,安庆的大街小巷和乡村田野上,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闹花灯、玩旱船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乡音浓郁,黄梅飘香,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领略了独特的皖西南民俗风情文化。

元宵灯会的形式多为各路玩灯的队伍,从四面八方相聚到一起,既比灯又赛艺,将闹元宵这一古老的习俗推向高潮。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正月十五闹花灯,在安庆有悠久历史。旧俗十三“试灯”,十五“正灯”,灯会活动达到高潮,正月十七结束。各行各业及近郊各乡皆组织龙灯队上街竞技献艺。龙灯分青、白、黄、蓝诸色,装扮华丽,以大南门搬运工人的“白紫老龙”和鲁班阁木瓦匠的“金角银鳞黄龙”最出名,花灯有旱船、花挑、狮灯、麒麟送子等,工艺精巧,色彩纷呈。高跷以鲁班阁木瓦行业的享有盛名。闹花灯风俗遍及安庆城乡,黄梅戏《夫妻观灯》即是反映闹花灯热闹场景的。玩灯时伴以火流星、烟花等,十分壮观。同时还有踩高跷、旱船、玩狮子、挑花篮等活动,儿童提灯更是美不胜收,有三脚蛤蟆灯、鲤鱼灯、兔子灯、元宝灯、绣球灯等,不可胜记,颇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感觉。是夜,观灯人手提灯笼火把,烟花竞放,全城一片灯海,处处欢歌笑语。

猜灯谜是欢度元宵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至今安庆人每逢元宵节均有猜谜语活动。

写元宵,最脍炙人口的要数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写出了古代男女的“缘”宵。要知,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就在元宵节;王安石将招亲联与赶考联珠联璧合,获得进士、快婿双喜临门,也在元宵节。唐诗宋词不仅闹出了元宵节的气氛,还闹出了一个中国的情人节来。那么,我们何尝不择几串唐诗做剪,选几阕宋词当纸,如陆游说的“女剪上元灯”呢?那样,闹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灯节来,该有多么美好。

瞧!锣鼓响了,花灯来了,我们一同去闹元宵吧!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