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适告诉你,为什么要借钱给别人

 布衣粗食68 2024-02-25 发布于湖南

有人说:“别借钱给人,借钱的人就会变仇人。”

还有人说:“这年头,钱不是风刮来的,凭什么要借人?”

反对借钱的人,随时看,都有一大片。

但是现代思想家胡适是一个例外,他对亲戚朋友,是随时可以慷慨解囊的。

作家三毛如此点评:“与朋友之间不要有金钱来往,不要借钱给朋友,要是你借钱给人家,就象胡适先生一样,我借了,就不要求还。”

其实,人情和金钱相辅相成,若是一个人拥有了抠门的形象,金钱在自己的口袋里,但是人情却慢慢消失。完全没有人情味的人,赚钱是很难的。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要和社会、人群打交道,适当的时候,愿意借钱给别人,这不是愚昧,而是远见和社交技巧。

01

救人急处,谓之真情。

1919年,林语堂在美国哈佛大学求学,政府突然停发他的奖学金,导致退学的穷途。

无奈之下,林语堂向胡适求助,借一千美元。

胡适及时汇钱,并留言:“这是预支给你的工资,你以后一定到北京来工作。”

直到林语堂回国,才发现“预支工资”的谎言,并且感动得热泪盈眶。

老人们常常说:“救急不救穷。”

那些穷苦的人,你借钱给他,一方面是可能还不起,毕竟长期穷困,是有其穷根的;另一方面是穷人不一定会感恩,甚至都不会损失崛起,反而赖上你,心穷的迹象很明显。

救助急需用钱的人,就不一样了。对方可能是一时半会的穷困,一旦脱困,就能崛起。

你救急,其实是给别人的人生拐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读书人,交不起学费,面临退学,你帮一把,对方学业有成,很快就有工作,甚至在经济上反超你。

人这一生,谁没有一两天,急着团团转?就是富豪,也有类似的情况。资金周转不灵、出门忘了带钱、忘记带手机导致无法付款成功......此刻,你应该及时出手,别等事后,才发现自己错过了结交贵人的机会。

金钱债,好还,利息加本金;人情债,难还,利息比本金多数倍。花点小钱,留下人情,何乐不为呢?

02

不图回报,谓之善良。

教育学家余家菊,患病的时候,因为医疗费不够,很是着急。胡适多次资助。

著名学者陈寅恪,眼疾多年,面临失明,胡适送上医药费。

作为一般的人会这样想,帮助生病的亲戚朋友,大概率会“打水漂”。万一亲戚朋友走了,债务就一笔勾销了吧。

也有一些长期生病的人,是没有办法还钱的,只能一直拖着。

但是胡适看到的问题,就是自己不帮一帮,可能一个学者、教育家就落难了,这是社会的损失。

胡适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我借出的钱永远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是的,他留下来的,就是一份人间的大爱。

在网络里,我们也会看到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遇到了筹资治病、求学的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帮助。

帮助之后,对方也不会回报你,甚至都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还钱的方式,彼此都没有沟通过。

也许是十元二十元,尽了微薄之力,但是这份爱,是留下了。

老子说过:“善行无辙迹。”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在借钱给人之后,是没有指望对方会还钱的。债务拖着,十年八年的,都不当一回事,也懒得去讨债。

也许有一天,对方经济条件好了,忽然提起还钱的事情;也许在对方的子女,代为还钱。

尤其是亲人之间,人情和金钱混在一起,难以真正做到“亲兄弟、明算账”,你吃点亏,这不是坏事,是福气。

03

互帮互助,谓之社交。

也许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胡适乐于借钱给人,也不讲什么回报呢?

追根溯源,可以从其家庭教育,发现为人处世的态度。

胡适十几岁的时候,去上海读书,母亲不放心,反复叮嘱,还送到站台,说:“你要去更大的世界了,我再也帮不了你,自己去闯荡吧,送你四个字——学会求助。”

遵照父母的教导,胡适在上海积极交友,其《臧晖室日记》中记录,与朋友瑶笙、仲实、君墨、怡荪以及老师王云五等人读书喝茶饮酒看戏的时候很多。

他还在日记中,写了假期和任叔永、杨杏佛一起煮茶的场景。兴趣来了,还写了古诗。

胡适的妻子,还喜欢做一些茶叶蛋、雪里蕻或者别的菜,送给喜欢的朋友。胡适认为:“等于会做文章的人把自己的文章给人家看的心理一样。”

因为有了朋友,因此学习、工作等方面,都顺利多了。

想一想,一个人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一碗茶都舍不得,怎么会有朋友。

若别人遇到困难,你袖手旁观,凭什么你落难了,别人就要伸出温暖的手?

人与人交往,要么是需要,要么是被需要,不是平白无故的。

指望得到单纯的友谊,恐怕非常难。还不如看淡利益,留住友谊。也许帮助和得到帮助是不一样多的,但是真情无价,半斤对八两。

04

在我们鼓吹“借钱陪笑脸,还钱似阎罗”的道理的时候,还要看到借钱的好处,别仅仅看一方面。

借钱给人容易,赚钱很难,讨债更难。但我们仍旧要迎难而上,每天带着畏难的情绪,恐怕什么都做不好,也不要开始了。

不要动不动就说“借钱的是仇人”,你可以选择拒绝借钱,但是不要拉着所有的人,都不借钱给人。

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能百分百脱离利益,与其避开利益,还不如去把握冲着利益而来的关系。

当然,借钱不还的人,就别借钱了,毕竟人不要在一个坑里,跌倒两次。

世上的人,居心叵测,但是我们仍旧相信好人多一些。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