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溪思想学派的学术脉络

 大白二白和三白 2024-02-23 发布于浙江

学派自古有之,形形色色,多不胜数,而学问或学术派别总纳为“四门”:“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兰溪地处浙中,素有“衢婺之门钥,杭严之屏障”之称;素享“八省通衢,货物辐辏之所”之誉。故自宋至清,商埠繁荣,民殷物阜,地灵人杰,文脉连绵,是宋明理学传播、发展、蕃盛的孕育之地。自唐咸亨五年(674)建县1300多年来,兰溪文人学术多注意儒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本土地域性学派兰溪自宋至清有“理学渊薮 文献名邦”之美誉。其主要代表人物:

杜汝霖(10401100), 字仁翁,紫岩乡上郭杜宅人,受业安定先生胡瑗之门,六经皆通,尤邃于《易》,学者宗师之。北宋龙眠三李”李公择(常敬仰称道不置(《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是为兰溪理学之先驱。其孙杜陵,克传家学,其五子伯高、仲高、叔高、季高、幼高皆博学,称为兰溪“杜氏五高”(金华五高)。

范浚11021150,字茂明,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兰溪香溪(香头)人。家世业儒,祖、父昆季皆显宦。绍兴元年诏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国不起,闭门讲学,笃志求道,世称香溪先生。

范浚治学,自称“肤受末学,本无传承,徒以师心谋道”尝言:“虽不复见圣人之仪形,而即遗经所传,以求所不传之妙,尚可以见圣人之心;《论语》一书,记孔门格言善行,最为本真。”又曰:“以求学乎孟氏,其亦以轲为道之所在,且足以托乎不朽也。故其学术直宗孔孟,贵在自得,正合儒家心传之义。黄宗羲《宋元学案》称范香溪生婺中,独为崛起,其言无不与伊、洛合,晦翁取之。《宋元学案·范许学派》:此派学说对未嘉和陆九渊有一定影响,个别学说分别为他们所吸取。”由此范浚之学上承孔孟,下启朱陆。范浚《心箴》,虽不足百字,但由心而进君子天道,恰是理学心性天理之旨朱熹《心箴》全文入《孟子集注》。明嘉靖六年(1527),嘉靖帝听经筵讲官进讲《心箴》,连日味思,深有感触,敕建敬一亭,刊立《心箴》于天下学宫嘉靖十九年(1540)勅建“征士范香溪祠”于兰溪城南仓岭,给帑春秋二祭清乾隆十九年(1754),浙江督学使雷鋐又为“征士范香溪祠”题“婺学开宗”四字匾额,以明婺之道学由于先生,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也。

范浚理学影响久远,是宋代浙江本土第一位著名理学家。范浚开创的婺州之学,是婺州文化与时代缩影相结合的地方本土儒学。其学术直宗孔孟“遗经而参诸子史”,以“心性为本体”,本乎圣人之道,用心性与事业并重、道德与事功并重的治学方法,然而又以文道并重、和六经与子史并重的治学目的与意义,为婺学的特色儒学定下了基调。正是范浚这一独特的治学方法,为婺州学者开启了文道并重、经史并重、经子并重的特色治学之风,致使婺州学者的学术思想有别于他,成为中国宋明理学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学术思想。浙东学派是南宋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以金华学派的影响最大、最久。金华宋时为婺州,史称金华学派为婺学。而开婺学之先河,发浙东学派之先声的,正是范浚。范浚的理学思想对婺州之与两浙之学乃至朱子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影响深远。范浚一生著作甚丰,现存《范浚集》二十二卷,20141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151月浙江文丛《范浚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范端臣11161178),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张孝祥榜进士第二人榜眼),官授起居舍人、右史,出知韶州、江西转运使。入官未尝弃学绍兴三十一年高栴首刊《香溪集》行于世。与朱熹、吕祖谦过从甚密。陪朱熹凭吊范浚宝惠(香溪)书院,瞻仰门墙,流连不忍去。与吕祖谦、韩元吉、曾文正游兰溪灵洞栖真教院(称四君子游),是为兰溪本土儒家思想的传播者。《蒙斋集》行世。

 字必大,城东隅人,受学于吕祖谦。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官至吴县知县。建瀫东书院于县南数里鸬鹚坞中,延吕祖谦、朱熹、张栻于之讲学。

杨与立  字子权,朱熹弟子,曾任遂昌知县。本浦城人,后迁居兰溪白露山下。因临溪有山叫船山,遂号船山。以道淑人,学者多宗之。何基、王柏皆来访道,与立一见辄称许之。自此何基声名大振,北山盘溪从游之徒始盛。著有《朱子语略》二十卷。

 字子和,城南隅应家楼人,博学多撰述,著有诗名。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曾从龙榜进士,学以经制、经世之致用。登博学鸿词科,官太常寺簿,知开州。著有《尚书约义》、《礼记纂义》,惜已佚。吴师道评:“应、邵(囦)二公深究经学。邵于《易》、《礼》,应于《易》、《书》、《礼》,皆有论著。”

11271210),字南夫,一字叔范,兰溪香溪(香头)人。自幼颖敏绝伦,力学好修。尝受《易》于汉上朱震,得其旨要;兼明《春秋》、《戴记》皆造其微。尝言:“人出而仕,必行道济时,求不负其君;处而隐,必立身行善,求不负其先,否则碌碌耳。”其居家孝友,处朋友乡党,一于义,正直不阿。为文雅赡有法,隐居教授,学者称为天民。乾道间诏求贤良,旨意谆切务在得人,有司以畸应诏,力辞不就。或有劝之仕者,曰:“以经淑人得之而仕,是亦仕也。”其所著书,有《周易解微》三卷、《礼记心法》二十卷、《文集》若干卷。

张润之12121283)字伯诚,号思诚子,兰溪黄湓人。从北山学,余三十年,尽得其要。北山辑《敬思录》,发挥未就,金仁山履祥续成之,每条必质于先生而后定。北山之葬也,先生为定士礼,不用品官之仪,以成其志。仁山曰:思诚子于朱门为嫡孙行,端平、淳佑,文献灵光,值乱处约,蔬薪不继,人不堪其忧,处之裕如,至或靳之,不以为浼,冰雪中孤松也。许白云谦亦曰:先生天机骏利,襟度融朗,有浴沂咏归气象。先生长于仁山二十年,与鲁斋为学侣,仁山视以前辈,称之为丈,而平居商略讨论,情好最密,他人不及。鲁斋为北山成服,用古礼,先生不以为然,独不赴。仁山曰:张丈之言,自可以为朋友之纠弹也。”建有湓东书院,为其读书讲学之所。弟龙泉公早世,训其遗孤而经纪其家事,且衣食之。南宋末,避乱居金华山中,遂有桃源之志,摘金华山幽胜为十咏。黄溍谓其:“微言奥旨,世莫得闻,尚赖此诗之存,其高风雅韵,犹可概见。”

金履祥12321303)幼名祥,长名开祥,后更名履祥,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兰溪桐山后金村人。宋、元之际的学者为浙东学派、金华学派的中坚,北山四先生之一,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造诣益深,书无不精研。德祐初年,南宋朝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等职召任,坚辞不受。寻应严州知州聘,主讲钓台书院。宋亡,筑室隐居金华仁山下,讲学著书,以淑后进,许谦、柳贯皆出其门至正年间谥文安。所着《通鉴前编》二十卷、《大学章句疏义》二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书表注》四卷。(修。云濠案:《四库书目》称先生《尚书注》十二卷,今存二卷,又《仁山集》六卷。)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兰溪城中隆里坊人。其先世,自信安迁兰。至治元年进士,授高邮县巫,再调宁国路录事。迁池州建德县尹。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其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后因丁内忧而归,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师道弱冠,因读宋儒真德秀遗书,乃幡然有志于为己之学。尝以持敬致和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答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此造履益深。其学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所著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章品1439-1526),字廷式,号慎斋,香溪(香头)人。原姓童,改姓。幼与章懋齐名。弘治九年(1496)进士,年逾五旬,任武选员外郎。两考引年致仕。家居十九年,读书撰述,教育子弟。博综经义,而以《易》学名。著有《周易羽义》、《春秋纪传辩疑》、《孟子篇类正蒙发微》、《含章子集》,皆板行。其余尚有《周易集传存疑》、《鲁经邹经学庸精义》、《正俗编金华文献录》、《增注黄庭经》、《历代兴亡鉴》、《格物志》、《奏议稿》藏于家,皆佚。卒祀乡贤。

章懋14361521),字德懋,号闇然翁,晚号瀫滨遗老,世称枫山先生,兰溪渡渎村人。十岁能文,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天顺六年(1462)乡试第一,为解元。成化二年(1466)会试第一,为会元,赐进士。选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宪宗将以元夕张灯娱两宫太后,命词臣撰诗进御。章懋与同僚黄仲昭等上疏力阻,建议“省此冗费,以活流离困苦之民”。宪宗怒,廷杖,贬临武知县。后改南京大理寺左评事。调福建按察司佥事,以饬纪尽职为任,倡经商以富百姓,许采矿以绝盗源,减造田税以轻民负,考绩称优。41岁辞官归里,奉亲读书。后开书院于枫木山中,四方学者不远千里问道求学,北至沈阳,南至广东,门樯林立。本邑学生中,有7人中进士,4人《明史》列传。弘治十四年(1501),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六馆之士人人憾得师之晚。正德元年(1506),屡疏乞致仕不允,以病弃官归里。五年,起为南京太常寺卿,次年改南京礼部左侍郎,皆辞不受。十六年夏,世宗即位,家进南京礼部尚书。是年除夕卒,享年八十六岁。诏赠太子少保,谥文懿,赐祭葬,敕祀乡邑,赐词额“崇儒”。毕生清廉,三子皆务农。其学以濂洛关闽为宗,于书无所不读,精究力行,议论多切实精当。尝谓“法无古今,便民者为良法;论无当否,利民者为至论”。言必根志,志必先用,用必赴功。《明儒学案》谓:“金华自何、王、金、许以后,先生承风而接之。”著有《枫山集》、《枫山语录》。弘治、正德间主纂首部《兰溪县志》。《明史》列传。

徐用检15281611),字克贤,号鲁源,兰溪城中隅人。私淑王阳明,师事钱德洪。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刑部主事,条陈《恤囚议》,被嘉纳。调任礼部仪制司,上疏请正郊庙之礼。历官山东、江西、陕西、苏松、福建各地,升广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太仆寺卿,以太常寺卿致仕。卒祀陕西、江西、广东名宦,从祀省城虎林书院。为官三十余年,清操始终不易。平生致力理学,曾三赴婺州崇正书院,两赴新安霞源讲学。讲期日手一编,寝食不释。临终之际,仍议理学。著有《婺州新安纪会》、《会友声编》、《己亥二录》、《五经辨疑》、《剑虔录》等。又汇薛瑄、陈献章、王守仁三家语系,分类排纂而撰成《三儒类要》。

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后又更号为石羊生, 兰溪城北隅人。明代万历丙子举人,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诗论家,明中后期末五子之一。他在文献学、史学、诗学、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布衣一生,却广交天下,无论贵贱。身处偃蹇而志坚若磐石,虽一生大部分时间疾病缠身,但他酷嗜藏书、阅读和著述,广涉书史,学问淹博。深谙浙东学术之真谛,吸取宇内文章之精华,终为一代学术巨匠。著有诗论专著《诗薮,诗文集《少室山房集》,论学专著《少室山房笔丛》(含《四部正讹》3卷)等。

纵观兰溪儒学脉络有三

其一,提倡有体有用,经世致用,主张“事功”。这是被称“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范浚儒家思想的主张。朱熹视“婺学”与“浙学”,唯赏范浚儒学,故说“其学甚正。近世言浙学者多尚事功,浚独有志圣贤之心学。少无外慕,屡辞征辟不就。所著文辞,多本诸经而参诸子史。其考《易》、《书》、《春秋》,皆有传注,以发前儒之未发”(引《光绪兰溪县志》、《香溪范子小传》)。其《进策》二十五篇,被后人视为经世致用的典著。范浚的儒学主张,也成了“浙学”与“婺学”的理儒学主张。然而恰是这种“有体有用”,“经世致用”和“事功”的主张,激励着兰溪后世学子奋勉求学,学以致用,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也成为宋明理学最积极和最具活力的思想之一。故这一思想脉络,在兰溪儒学领域一脉相承于七百多年间。南宋末,元军攻襄樊,金履祥目睹国难将至,于咸淳七年(1271)亲赴临安,以布衣向朝廷进“牵制捣虚”之策。金履祥的弟子吴师道不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培养了一批明代开国文臣。明中期章懋更主张把“儒学”这一学术脉络与“功业”、“文学”一起视为“兰溪三大担”。他的学生中有七个进士,四个在《明史》列传。明中后期徐用检为官三十多年,功业奕世;胡氏应麟其文广淹博推兰溪学术之真谛,不足与辩。

其二,善能开放兼容,请进来,走出去,兼容并蓄,百家齐鸣。朱熹曾三访范浚,杜斿、杨船山都是他的学生。吕祖谦也多次来兰溪讲学,杜旟、江伯玉、江中玉、江如玉、叶诞皆业其门。乾道五年(1169),韩元吉、吕祖谦、曾正中、范端臣同游棲真院,作灵洞题名。元代,金华许谦、浦江柳贯师事金履祥,尽得其传。明弘治间(14881505),王守仁,号阳明,也寓兰溪大云寺近半月,与方太古甚契,赵轶、叶一清俱登其门受学。阳明高弟钱绪山,嘉靖间(15221566)也寓兰溪讲学,如徐用检、赵志皋、郭美诸人皆师事之。清康熙间(16621712),邑人唐骧延东阳王崇炳为诸子师,馆于城北古梿书屋。乾隆二十八年(1763),象山姜炳章主云山书院讲习,为范香溪先生补辑年谱,并著有《范香溪先生年谱》二论。兰溪学子亦纷纷走出去求学。北宋杜汝霖,从安定胡瑗学;南宋徐畸受《易》于汉上朱震;明成化间(14651487),郑锜“闻丰城丁秉英以理学提倡后进,鬻田备装往从之游,授受深厚”,尤精《易》学;徐用检则从王阳明、钱德洪学习“心学”。纵观兰溪自宋至清文人,像春秋时期呈现出一派百家齐鸣,和谐共存的繁荣景象。

其三,善于继承创新,恪遵“道统”,敢于疑经,开拓创新,自成一体。范浚是典型的例子,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卷四十五》中说:“范香溪生婺中,独为崛起,其言无不与伊洛合,晦翁取之。”朱熹门人陈淳在其著《北溪性理字义》中列有“性与天道”理学命题二十五个条目,除佛老外,《范香溪集》中全部有独到的论述,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孟子》的论述,可谓发前儒之未发。金履祥是“金华朱学”的中坚,然而《宋元学案·卷八十二》说:“仁山有《论孟考证》,发朱子之所未发,多所牴牾。其所以牴牾朱子者,非立异以为高,其明道之心,亦欲如朱子耳”。明代章懋同样自成一体,《明儒学案·四十五》说:“其学墨守宋儒,本之自得,非有传授。故表里洞彻,望之庞朴,即之和厚,听其言,开心见诚,初若不甚深切,久之烛照数计,无不验也”。徐用检私淑王阳明,师事钱绪山,然其为学不以良知,而以志学皆有成就。

总言而之,宋明至清兰溪思想学派的学术脉络,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兰溪宋明至清时期学术思想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不可替代的第一史料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