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秀逸典雅风格的典型

 四海为家* 2024-02-23 发布于北京

《曹全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五列。无额。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碑有断裂。

曹全碑 局部

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举孝廉,除中郎,转任郃阳令。为官期间有政绩,曾随军征疏勒,并有战功。属吏王敞等人乃为其立碑纪功。这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秀逸典雅风格的典型。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曹全碑 局部

清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对《曹全碑》的评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孔宙》、《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

曹全碑 局部

《曹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历代赞誉极高,且对后代书风影响极大。此碑属于技法型汉碑,用笔方法与结构规律都具有隶书的基本规范。由于此碑保存较为完好,且刻工十分精良,故基本上保存了它原来的风貌。秀丽多姿,圆转丰腴,润和飘逸的《曹全碑》,在汉隶众多的碑刻中属阴柔美的类型。

曹全碑 局部

其书风秀逸而不媚俗,丰润而有骨力,神采奕奕,飘飘欲仙。其笔法外拓,行笔流畅放纵,起笔、收笔方圆兼备,柔和滋润,提按顿挫,起伏生动。取势左右顾盼,笔长意远,具有较强的流动感,落笔似昆刀切玉,凝重有力。

在《曹全碑》中,每个字的笔画构成大致上都有主次之分,且极为明了。主笔多以波挑燕尾为主,特别是以横画为主笔时,皆以蚕头燕尾状呈现。蚕头燕尾笔画的强调无疑加强了横向的开张之势,而一字之中“燕不双飞,蚕不重卧”的变化,使其更趋自然变化。起笔、收笔提按顿挫,力量在其中的分配较大,并确定了每个字左右两端的力量点。主笔多呈弧线,而其他为辅的线条又以各自不同的倾斜角度来与之呼应,在互相的关联中,不仅使主笔增强了动势,同时也使整体产生了飘逸之态。如图中“室”、“世”等字就非常明显。

在《曹全碑》中,线条大多是曲直相间,寓动于静之中。线条如此,体态姿势上亦如此。偶然有的结字以直线条组合为基调时,也讲究方折爽朗,直线也呈“鼓锥”状,如“常”字。

而以曲线组合为基调时,必也以两三直画相间,在增强线条圆转流动时不使结字松散。如“事”、“继”等字。这一类型的字在《曹全碑》中数量最多,线条组合强调直线条与曲线条之间的互相配合,两者相辅相成,既对比又统一,变化极为生动自然。如“兴”字。两者不同的侧重最后都会在线条上,包容对方,而服从于整个典雅的章法。

《曹全碑》在结构上扁平匀整,疏朗流畅;舒展奔放,起伏跌宕;空间变化丰富多样。

《曹全碑》在字的重心处理上也很有特色。有的在字的中间,有的偏于字的左边,有的偏于字的右边等等,不一而足。重心的不断互换位移,以致使其空间变得较为丰富多样,对比也就异常的强烈。如“史”字的上紧下松,“景”字的左右对称,“远”字的右疏左密等等,就很说明问题。

曹全碑 局部

《曹全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所以在临习时,应注意表现其挺拔的一面。结构方面则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其结构变化丰富多样,不应写成千篇一律。

曹全碑 局部

《曹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和结构相当完美精到。此碑可作为汉隶入门的良好范本。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完善临习技巧,全面掌握《曹全碑》的风格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