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脐针治疗皮肤病验案三则及经验介绍

 寻杏 2024-02-23 发布于美国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2期

       脐针疗法是一种以脐易学、脐中医基础、脐全息及脐时间医学为理论基础,参照脐洛书、脐外八卦、脐内八卦及脐地支全息图,结合方位、五色补泻法,通过针刺脐(神阙穴)来激发先天经气,平衡阴阳,驱除疾病的治疗方法[1]。笔者跟随齐永教授学习脐针疗法4年来,在临床上运用脐针治疗皮肤相关疾病,取得显著疗效,兹举医案三则,总结临证经验如下,与同道分享。

1 手足湿疹

       徐某,男,34岁。2019年9月8日因“右手拇指背侧局部皮肤反复瘙痒两年余”就诊。患者右手拇指背侧皮肤苔藓样病变,面积大小约3.0cm×2.0cm,天气热时,瘙痒剧烈难忍,且皮疹中央有约1.0cm长、0.5cm深裂口,瘙痒发作时,裂口疼痛剧烈。曾内服中西药,外涂激素和中药外洗,疗效不著,且反复发作。刻下症:自觉拇指背侧皮肤粗糙厚实,拇指背侧局部瘙痒,搔抓局部时,裂口疼痛,口干喜饮,胃纳正常,脾气急躁,小便色黄,大便日行一次,较黏滞,舌红尖赤、苔薄黄,脉弦硬。西医诊断:手足湿疹;中医诊断:湿疮(湿热蕴结型)。治疗方法:给予脐针治疗:嘱患者仰卧位,暴露肚脐,常规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25mm×25.00mm的脐针专用五色针,依次序选取针刺穴位:坎位(黑色)、离位(黑色)、坤位(黄色)、寅位(黄色)、落针兑位(白色),沿皮肤呈15°角,配合捻转手法进针,进针深度约0.5~1.0寸左右。每次留针27min和26min交替进行,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基本痊愈。电话随访3月未复发。

       按: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对应脐针中的离位;又因本病属于皮肤病,肺主皮毛,所以其病本位是“肺”,对应兑位,因此根据先天八卦数,留针时间严格取27min(离位)和26min(兑位)交替。本病例患者心肝火旺,久之湿热蕴结皮毛,引起湿疮。先取坎位(黑色)、离位(黑色),形成“水火既济”,选取坎水及离位用黑色针皆取运用五行“水克火”原理降离火之意。坤位(黄色)运用“实则泻其子”原理降离火。寅位在子午流注全息图中是十二经脉肺经所在位置,也是艮位所在,艮为山为止,拇指背侧凸起的苔藓样湿疹象“山”一样隆起,跟“艮”的卦象相似,最后白色针落于兑位,取“肺主皮毛”之意,寅、兑构成了“山泽通气”组合。

2 慢性荨麻疹

        金某,男,21岁。2020年6月8日因“双下肢内外侧布满红色片状风团伴瘙痒3天”就诊。患者患有慢性荨麻疹病史10余年,1周前因熬夜打游戏及食夜宵后,翌日出现双下肢外侧红色风团样丘疹伴局部瘙痒剧烈,冲凉水澡后稍有缓解,自行口服氯雷他定片后丘疹暂时消退,其后又反复发作。刻下症:双下肢内、外侧布满红色片状丘疹,有些风团连片,局部痒甚,双下肢搔抓痕明显。口干口苦,倦怠无力,纳呆,口气较重,小便短黄,大便溏烂,舌淡红、体胖、边有齿痕、苔薄腻,脉濡数。脐诊见:脐位、脐色正常,脐大、圆,脐部有酸腐味。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胃肠湿热型)。治疗:脐针处方:水局(申、子、辰)加金局(巳、酉、丑)加午位,针后患者自觉周身轻松,神疲乏力明显改善。2020年6月13日二诊:患者自述初诊当天双下肢片状风团大部分退去,瘙痒感明显减轻,现双下肢丘疹已退去,丘疹以背部及臀部为主,给予脐针水局(申、子、辰)加午位。针后患者背臀部瘙痒感减轻。患者电话告知臀背部风疹已退去,未再复诊。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患者初诊为6月,正当南方黄梅天雨季,气候湿热,加上患者有熬夜、吃夜宵等诱因,结合患者伴随症状及舌、脉象,推断患者为湿热阻滞胃肠型荨麻疹。患者初诊时皮疹集中在双下肢内、外侧,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理[2],判断患者双下肢皮疹为足三阴、三阳经所过,因此脐针处方选择金局(巳、酉、丑),分别对应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选择水局(申、子、辰),分别对应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3]。其中金局中酉位正是八卦中的兑位,落脏为肺,而肺主皮毛。辰、巳二位在八卦中正是巽位,巽为风,与荨麻疹游走性片状风团的发作特点相投。另外辰、午、坤位构成健脾三针来补脾益胃,改善患者倦怠乏力、便溏等胃肠道症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此选择水火既济可达到因势利导,引火归元之效。二诊患者皮疹集中在背腰、臀部因此继续用水局(申、子、辰)加水火既济原则治疗,皮疹遂愈。

3 黄褐斑

        茅某,女,32岁。2020年8月3日因“面部色斑伴情绪低落6月”初诊。患者产后9月,初诊时仍在哺乳期,因此无法接受口服或者外涂药物,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面部左右两颧至鬓角浅褐色斑片,右边斑块更大更深,日晒后或者经前斑色加深。情绪常处于低沉状态,经前1周乳房胀痛,月经量少,经色暗,夹少许血块,晨起口苦,大便黏滞,小便黄,舌质淡黯、边有瘀条、薄苔,脉弦。脐诊见:脐位正常,震、坤位发白,脐周有“同心圆”细纹,脐味淡。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肝郁血虚型)。治疗:脐针处方:雷风相搏(震、巽)加健脾三针(震、离、坤)加坎位。并嘱患者面部注意防晒,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熬夜,饮食清淡。上述处方1周共针2次,治疗1月后,患者情绪低沉、经前乳痛症状明显改善,面部色斑改善不明显。治疗2月后,患者两颧部色斑颜色变淡,斑块范围变小。治疗3月后,患者面部色斑基本消退。

       按:黄褐斑的发生与体内肝、脾、肾失调关系密切,肝失抒发,气血运行不畅,可生斑;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可生斑;肾阴不足,肾水不能制火,可生斑。患者为产后妊娠斑,产后忧心多虑,肝失调达,气血不和,冲任不调,故见月经量少,夹有血块。面部气血运行不畅,遂发面部色斑。《难经·二十四难》曰:“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4]”患者脐部震、坤位发白,提示患者肝、脾两虚,再加上患者情绪易低落,大便黏滞及舌脉诊,判断患者为产后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治疗选用雷风(震、巽)来调肝行气,健脾三针(震、离、坤)来健脾补气祛湿,加坎位,一可与健脾三针中的离位构成“水火既济”调理内分泌,二能取坎水可以补肾并制约离火之意。

4 临证经验

       皮肤病常以外部皮损为特征,病因常源于内部,因此对皮肤病进行治疗时,应该追其根本,而不能只针对局部病症处理。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组胺药物,或局部涂抹激素类药膏,某些情况下只能暂时控制症状,易产生依赖,且长期服用引起肝损及严重皮损等不良反应[5]。

       脐是人体全息的缩影,脐可激发人体元气,脐通过任脉与百脉连通[6]。笔者认为运用脐针治疗皮肤病可从如下思路入手

       4.1 辨脏腑、辨经络,确定病位:“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提示皮肤病落脏可从心、肺及大肠考虑。当然,临床上皮肤病发作可由六淫邪气、饮食不洁、情志因素及久病肾虚等多种因素导致。例如手足湿疹案由于湿热邪气引发手足湿疹,慢性荨麻疹案由饮食不洁导致荨麻疹发作,黄褐斑案由于产后忧思过度的情志因素导致产生黄褐斑。黄褐斑案治疗方法体现了脏腑辨证。慢性荨麻疹案中荨麻疹发作部位跟经络循行走向吻合,用水局和金局均体现了经络辨证的思路。

        4.2 辨寒热虚实,擅用补泻法:临床中皮肤病发作往往有较鲜明的寒热虚实之分,那么治疗运用补泻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脐针疗法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用方位与五色补泻法来体现“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法则。手足湿疹案利用方位和五色补泻法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4.3 以类取象,采用“山泽通气”大法:六十四卦中的“山泽通气”,上卦为艮,下卦为兑,意为大山之下有沼泽,其卦象类似于高于皮肤、触之碍手之丘疹类的皮损。“艮卦”为山为止,比喻隆起、肿胀,属性是静止,有停止肿胀、凸起的寓意,落腑在胃,可调和气血,化湿祛痰[7]。“兑卦”为泽为说,比喻小水、沼泽地,属性是悦,落脏在肺,肺主皮毛,落皮肤病主脏。手足湿疹案中,患者拇指背侧凸起的苔藓样湿疹像“山”一样隆起,跟“艮”的卦象相似,所以用了寅、兑位构成山泽通气。因此对于皮肤病尤其有丘疹类的皮损,可通用“山泽通气”大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