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时雅韵》:古画中的光阴故事

 龙泉清溪 2024-02-24 发布于山东

    春节刚过,元宵节接踵而至。

  古人如何过春节,古人的元宵灯会又是怎样一番璀璨的景象?在新近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大观推出的《四时雅韵:古画中的岁时记》(以下简称《四时雅韵》)一书中,《文汇报》首席记者范昕娓娓道来,通过对众多古画的分析,将古人在节日和节气中的生活美学传达得淋漓尽致。

  那些古画中的美好场景,蕴藏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生活美学,透露着活泼泼的光阴故事。

《四时雅韵》:古画中的光阴故事

  【明】佚名《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四时雅韵》:古画中的光阴故事

  【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轴局部

  春节:满堂富贵年味来

  即便时常会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回家过年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不变的选择。走亲访友、拜年贺岁,当然更少不了吃吃喝喝,燃烟花、放爆竹,欢乐和疲惫并存的春节,隐藏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密码。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辞旧迎新寄托着人们内心美好的愿望。临近新年,人们会张贴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等吉祥物件,这些“年红”撑起了新年红红火火、焕然一新的“门面”。而除夕夜祭祀先祖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在《四时雅韵》中,作者以清代孙温《红楼梦》之《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图,来直观呈现那一幕场景:“只见正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供台上摆放着一排青铜祭器,香烛辉煌,颇有宁静肃穆之感,贾府数十上百人齐聚一堂,分两边列队。”这样的画面,正是《燕京岁时记》中描绘的除夕“世胄之家,致祭宗祠,悬挂影像”的场景。

  春节沉淀下来的习俗丰富多彩,甚至衍生出为庆贺新年而绘制的节令画——“岁朝图”。《四时雅韵》中有一章专门写“古画中的春节”,即以解析“岁朝图”展开,书中写道,“岁朝图”中有一类可以归为风俗画,多以“岁朝欢庆”或“岁朝行乐”命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最是将春节的欢腾景象、热闹氛围和盘托出,也为千姿百态的年俗活动留下生动的图档”。

  乡村人家如何过新年?《四时雅韵》详细分析了晚明画家李士达《岁朝村庆图》(故宫博物院藏),“画家的题跋,表明了此图所画乃苏州石湖。画中,水道将陆地分为若干块,以桥连接,村舍多达五六处,大大小小的院落以及篱笆围墙参差有致,形成画面的节奏感。此图总共出现了约四十个人物,男女老幼皆有,身姿各异,神态生动。有意思的是,在常见的访友宴饮、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等春节场景之外,还埋了不少彩蛋。例如,画面中间偏下方的篱笆墙外,行走的两个童子正沿街吆喝售卖春饼,其中一个童子胸前悬挂的箩筐里,正是装有春饼。……而与之场景毗邻的廊内,两位文人雅士正在挥毫泼墨、切磋书画。这等风雅艺趣,在江南并不少见,亦构成太平盛世、人民安乐的一个注脚。”

  富庶人家过新年,又有怎样的讲究?《四时雅韵》也特别写到清代宫廷画家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正厅摆设酒食,长辈们围坐饮宴。家仆或持酒壶侍立,或端送糕果,穿梭于前厅回廊里。在后院偏房里,妇人们在忙碌备餐。远处阁楼上,几位男仆合力悬挂着大灯笼。在庭院中,孩子们一片欢乐喧闹,有燃放爆竹的,有携弄玩偶的,有敲锣打鼓的,有击板小唱的。三进院落,叠石假山,庭院里讲究的红木火盆,正厅中气派的四季花卉大立屏、典雅的朱几瓶插牡丹,无不凸显主人的身份,烘托出满堂富贵的年味。”

  元宵节:灯火阑珊盼春来

  古人过年,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又称元夕、灯节、上元节。灯,是这个日子的头号关键词。人们燃灯、点灯、提灯、观灯,猜灯谜、享灯戏,纵情狂欢。

  在《四时雅韵》中,作者专有一章写“古画中的元宵”,对古来关于元宵节的图像进行了系统梳理。书中写道,唐代前后敦煌地区全民参与的元宵节燃灯、观灯活动,有幸为敦煌壁画所记载。其中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更是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彼时燃灯的非凡气势,“此窟北壁是盛大的乐舞场面,四名舞者旋转于圆毡之上,两边分列巨大的西域式灯树,树上彩灯满缀,甚至能看到有人正在添灯油,共计十层的中土式金阙灯楼耸入中央,每层安置油灯无数,全楼灯火通明、金碧辉煌。学界认为,这一幕与长安城上元夜大型灯会甚为相似。”

  两宋时期的元宵节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城市节日,《四时雅韵》对南宋风俗画巨匠李嵩《观灯图》、南宋宫廷画家朱玉《灯戏图》均有描述。而最“拉风”的元宵节则是在明代。书中写道,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元宵放灯延长为十天,也成就了空前的长假。皇家在宫城里搭起巨型花灯烟火装置,形成盛大的“鳌山灯会”,“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君臣同乐,俨然明朝版的“春晚”。

  “鳌山灯会”究竟有多盛大?《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里藏着答案。《四时雅韵》对这幅图做了详尽描写,“尽管其为佚名宫廷画师所作,却是明宪宗朱见深亲自监督完成的,绘其本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庆赏元宵的情形,可谓集艺术、民俗与历史信息于一身的珍贵文化遗产。……图中,身着盛装的朱见深总共出现了三次,也因而被认为演绎了三幕场景,从右至左主题分别为爆竹声声、宫廷集市和鳌山观灯,将宫中众多场面宏大繁复而又具体入微的文体娱乐活动一一还原。其中,图像化了的鳌山灯棚最是吸睛。这是松柏搭建而成的庞大灯山,中间为拱门。灯山上悬有四排三十四盏灯,加上灯山左右以及拱门下方的七盏灯,共计四十一盏,形制、图案各不相同。中国国家博物馆学者林硕研究发现,灯山第一、第二排之间,竟还穿插挂有吕洞宾、汉钟离、何仙姑等上洞八仙图,而第二、第三排之间则悬吊着苏飞、左吴、田由等淮南八公图。这十六位仙人犹如驾云而至,向皇帝恭贺佳节如意。图中众多皇子、公主、小宦官提着的彩灯同样琳琅满目,各具吉祥寓意。例如,宝象灯暗藏太平有象,玉兔灯代表大展宏图,金蟾灯象征蟾宫折桂,骏马灯寄寓马到成功。如此盛大的场景,难怪令游学京城、亲见鳌山灯会的唐伯虎情不自禁写下:仙殿深岩号太霞,宝灯高下缀灵槎。沉香连理三珠树,彩结分行四照花。水激葛陂龙化杖,月明缑岭凤随车。”

  “时间的力量”

  中国传统绘画尽管不以写实取胜,却在摄影术尚未问世的漫长时光里,以别样的方式为时序更迭留下珍贵的图证,成为难得的历史档案。《四时雅韵》要呈现的,当然不仅是春节、元宵这样的节日,还有四季,有二十四节气,在该书“自序”中,范昕写道:“知天时,顺四时,择时日,是中国人特有的讲究。无论各有丰厚内涵的传统节日,从春节、端午节到中秋节、腊八节,还是二十四节气这张俨然凝结中华智慧的时间表,无不让人清晰感受在年轮转动之下,老百姓有滋有味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而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浪漫场景”,都被记录在了不同的绘画之中。范昕表示,《四时雅韵》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试图打通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匠人画、文人画甚至壁画、年画等门类,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工笔、写意、水墨、没骨、白描、界画等技法,找寻并放大不同画风作品背后的图像学意义与社会历史价值,将它们“混搭”成一部古画中的“岁时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特地没有循着传统佳节或二十四节气的推进顺序来行文,而是试图在春、夏、秋、冬四个篇章中用若干关键词串起古画,以及古画所映照的该季节的节日、节气、风物、风俗,凝聚起特定时节的精气神,以期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时间的力量”。正如本书策划编辑、“大观”品牌主理人潘飞在为《四时雅韵》写的“编辑手记”中所言:“我们希望读者在立春时赏花、在立冬时品雪,越发热爱生活。时间易逝,岁月难回。我们还希望读者能珍惜时光、不负韶华,过好每一天。……我们更希望读者能从书中感受到万物有灵,为世间万物而感动、感激、感怀,清晰又敏感地捕捉到高贵的生命质感,从而明心见性、拈花一笑。总之,怀揣着一颗欢喜心,建立一个有趣的灵魂,去和时间嬉戏,又悲悯地赞叹、珍惜万物。”

《四时雅韵》:古画中的光阴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