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然还没写过他?

 夏日windy 2024-02-25 发布于浙江

写在前面

今天要聊的是一个人——张艺谋。

之所以突然聊他,是因为我发现,这几年围绕着电影的很多争论,都离不开张艺谋。

声量最大的当然是去年的《满江红》,对女性的塑造、对历史的态度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一直延续到稍后的《坚如磐石》和《第二十条》里。

存在着这些争议的原因当然离不开他的行业地位以及手握的话语权,但我无意去聊这些,我只想聊聊看张艺谋的创作,他的坚持和他的拧巴。

哪怕只是这样,他也绝对是国内最难聊的导演。

正文

如果让我给出一个评价,我会说他是中国最难被定义的导演。

这一方面体现在他仍旧频繁的产出上,仅仅是近五年,他就有六部片子上映,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不停在更新重写自己的美学版图。

另一方面,即便是他以往的创作,我们也很难去抓取一个统一的关键词覆盖他全部的作品。

有《红高粱》和《代号美洲豹》这种类型上大相径庭的电影,也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有话好好说》这种拍摄形式上相距甚远的片子,甚至最近的这几部,你都无法仅从影像层面上判断出它们都属于张艺谋导演的作品。

图片

梅雪风老师将张艺谋的风格总结为无所不用其极的“极致”,这或许是对他最好的形容,这种极致贯穿了他作品的表达,构成了张艺谋美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他这些风马不接的作品里,最核心的内驱力。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就是他在色彩上的极致,这也是我们提到张艺谋时,绕不开的一面。

他的审美是紧随时代的,从前期不断捧得国内外的各种大奖,到后来的《英雄》凭借视觉奇观带来的高票房,他始终知道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是什么。

图片

所以他早期的片子基本都像是颜料桶打翻到了屏幕上,陕北高原的土通常是浅白或淡黄色,但他执镜的《黄土地》偏偏突出一种浓重的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满室的红灯笼,让整个宅院笼在了红色的氛围里;更别提《红高粱》最后主角看向世界的赤红色。

图片

这时的颜色不止是用奇观带来震惊的体验,它同时带有强烈的表意色彩。

《黄土地》里的黄深沉、博大,直接为整部影片定下了一个情感基调;《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红色和《红高粱》里又全然不同,前者被压抑在灰黑色的深宅大院里,碰撞出一种森然的恐惧氛围,而后者则在广袤大地,在青纱帐中,轻盈又显出了生命力。

图片

到了《英雄》,色彩的极致运用愈发明显,不同的场景和空间,色彩也越发分明且大多由单一的纯色构成。这背后代表的不仅有人物的立场,也有整部电影的理念。

赵国的三处空间便用了三种不同的纯色:红蓝白。这不仅与秦国统一的黑色呼应,昭示着秦王的一统之心,高度纯净的单色配置更是符合赵国人刺秦的坚定、纯净的信念。

图片

但从《英雄》之后,这种极致越发走向极端,他的色彩也从丰富的表意走向了单纯的泛滥。

《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铺天盖地的黄色菊花,以及宫殿里斑斓的多色琉璃,这一切都让故事让位于形式,带来的后果就是色彩腻人,却没有可供相抵的内核。

图片

之后的十年,这种色彩美学在他的电影里几近消失,《影》或许是迄今最像的一部,高对比的黑白水墨、阴阳调和,但同时他将一贯代表着避世和远离权力的水墨用来讲述一个关于权力和欲望的故事,这不可避免地将他再次置入关于形式与内容割裂的批评中。

值得肯定的是,这部里他反倒不像《满城》一样,用极致的形式覆盖故事和情感,就像他自己说的“艳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时代的审美改变了,所以他开始将再一次将故事提前,让他极致的一面重新回到内容层面上。

图片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去聊进入张艺谋作品的第二点,内容上的极致。

这种极致一方面在于他深入历史时的冷眼旁观,这不可避免地让他的作品裹挟着某种冷静的残酷给人以震撼。

他最好的也是最早的几部作品无不是如此,《活着》里那种厚重的生命力在那样一个荒诞的年代里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秋菊打官司》则精准地指出了中国人情社会和法治文明的矛盾。

图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菊豆》相似,但前者用一个女性变疯的过程去总结了历代的封建压抑,它比较稳重。

而《菊豆》则更轻快和决绝,暗蓝色的屋子和天青色的天空始终处在压制地位,大染坊里几匹五颜六色的布被困在一隅,菊豆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直面并追求自己的欲望,并用一把火烧毁了整片封建牢笼。

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始终在变化,而这种变化始终和时代的审美与现状是同频的。

图片

另一方面则是远离历史的,我把它归结为“浪漫”。

比如《金陵十三钗》里一群妓女愿意代替女学生们赴死;《英雄》里见到了秦王后突然悟到了何为“天下”,用一出刺秦的戏讲一个和平的母题;还有《满江红》里的一群小人物相继献出生命只是为了让秦桧背出岳飞的“满江红”,即便这不会对历史、对事实造成任何的改变。

他的这种浪漫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的,这也是这几部作品的票房都如此高的原因,我们很容易会被十三钗唱着《秦淮景》款款而来这一幕感动,还有无名最后的牺牲,以及满江红在众将士中一字一句的传唱。

图片

无论剧本的质量好坏,在一些情绪和场面上,张艺谋很懂得抓住观众的泪点。

但浪漫并非是对他的纯然褒奖,它顶多作为一个驱动的想法,张艺谋的拧巴就体现在,他有去表现理想主义的欲望,却缺乏将理想主义包装落地的能力。

这与他拍惯了大开大合的场面戏不无关系,就连他自己在采访里都说:大家都以为我的强项是色彩,其实是造型。

图片

但大场面的造型带来的只是感官上的震撼和浪漫,它与理想主义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浪漫存在着一道鸿沟。

跨越不了这道鸿沟,浪漫就无法落地,只剩下华丽的视觉冲击。

从《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到后面的《满江红》和赛博朋克版的《坚如磐石》,类似的批评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视觉拼盘并不能取代用故事去打动人的能力,就像他自己认识到的“艳丽的时代过去了”,观众的审美也已经改变了。

图片

这也是我觉得,这几年里张艺谋创作谱系里水花最小的《第二十条》反倒是他近期最好的作品的原因。

在《第二十条》里几乎看不到任何像张艺谋的元素,所有的镜头和剪辑都是中规中矩的,小市民喜剧的题材,讲的故事也不像以前那么深刻或者宏大。

图片

我喜欢它喜欢在,它开始会讲故事了,懂得了影像的目的最终是服务于人心。

它是最典型的那种小市民喜剧,抛开与国家律法有关的内容,讲的无非就是老百姓的公平正义如何实现,中国的人情社会家长里短这些事,就连吵架也是那种最典型的夫妻拌嘴,吵着吵着会突然笑出来或者互相转移矛盾。

真实,但又具有生活的层次。

图片

很多人可能会评价这是“最不张艺谋”的一部,但“张艺谋”本就无法成为一种风格的概括,所谓的“张艺谋风格”更多体现在他晚会的编排上,而非电影里。

因为他本身就是在不断改变的,色彩从强到弱的更迭,有切入现实的批判也有纯娱乐的大片,这种改变有向好也有向坏的一面,但至少他一直在做到与时俱进、进而颠覆自己。

毕竟看张艺谋的创作和成功能够提炼出的,无非就是严苛的技术追求、人物层次感的塑造以及追随着时代的审美视角。

这几个关键词的质地都不是稳定,它们都会随着时间流动,所以我无法也不想去定义张艺谋,因为我仍然在期待他的改变,这次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改变,下次就应该是对女性角色的创作态度,是剧作与思想上的改变。

图片

张艺谋最近的一次露出,是小米14Ultra发布会上以影像首席顾问的身份和雷军聊天的那段视频。与时俱进,紧随时代审美,以及懂得用影像去服务人心。张艺谋对自己和大众十分坦诚,而他的理念也与小米十分契合。

小米从2021年就提出了一个理念,要“超越人眼、感知人心”,这与张艺谋的创作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同时他们对影像的态度也非常相似,都追求一种“有层次的真实”。

图片

不要过分真实,也不要过分艳丽,远近、光影、色彩都要有层次,画面的层次直接影响的,是情绪感受上的层次。

所以《红高粱》里不能只有红,红色还要出现在绿色的青纱帐里,昏黄的夕阳里。

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红色灯笼在青灰色的院墙内、皑皑的雪地里一点点亮起,层次感也渐次分明。

图片

就连《英雄》里的纯色都有一些杂色的点缀,黑色宫殿里的绿纱帐、黄色落叶林里飞雪的一袭红衣,有过渡,有点缀,有对比,观众才会明白你的意思,看着才会舒服。

图片

而这种体会人心、了解人心、感知人心的态度和方式,对张艺谋、对小米,可能都是一个永远的标准。

音乐/
配图/网络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