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不顾儿女的阻拦,带着妻子离开家,这一走,杳无音信。10年后,一位衣衫褪色的老人被送进医院,揭开了朱敏才和妻子失踪原因。了解原因的人,都为他们的行为感动。 2014年北京某医院的一个干部病房外,围满人群,探望的人络绎不绝。只见这些探病的客人各个谈吐不凡,戴眼镜穿衬衣全是领导范。 只听他们三两成群围在一起讨论着说:“老朱以前可是外交官,现在穿的破破烂烂,还一身病,那么高的退休工资花哪里了?” 朱敏才,老外交官,妻子孙丽娜退休前是英语老师。两人在岗位上尽心尽力,本该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新闻,改变了他们人生的后半程。 孙丽娜在报道中得知,贵州山区的孩子们生活艰苦,学校破旧,教师缺乏。这深深触动了这对老夫妻。 两人商讨后,毅然决定前去山区支教。儿女自然是不同意的,担心父母年纪大了,吃不消那里艰苦的条件。 未能说服儿女,两老只好偷偷动身,凭着一腔热血赴贵州,从此一去不返,十年如一日。甚至提前交待了自己的财产给女儿。 深入山区后,两人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中还要糟糕。山村学校简陋不堪,学生只有一名代课老师。墙壁用石块砌成,桌椅残缺不全,孩子们辛苦用烂木板做桌子。 两人马上从退休金中取出积蓄,给学生购买书桌、书本等学习用具,不遗余力地改善环境。白天忙碌的教学,从早上7点排到下午5点。 暮色降临,朱敏才会密切研究学生需求,精心策划课程内容。孙丽娜除在课堂教书外,利用自己丰富的英语经验,为适应山区特点编写英语教材。 朱敏才则利用40多年外交官经验,向学生们讲述许多新奇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里实在太穷了。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寒而失学。 朱敏才和孙丽娜为此省吃俭用,简单缩食,一个月很少吃一顿肉。衣服破不扔,而是缝缝补补继续穿,这么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来购买图书,慷慨送给孩子们阅读,开阔视野。 他们还四处奔走,联络一批爱心人士和社会机构,最终筹得足够的善款,购置了各种教学设施。整个学校从一片破败,发展成了相对规模。 有一次,朱敏才突发心脏病,孙丽娜立即把他送往医院治疗。医生诊断后,说朱敏才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谁知道他们曾经支教的校长们纷纷赶来。这些年轻人没有犹豫,决定留在医院照顾他。孙丽娜每天早早来到医院,却发现自己没有用武之地。 两三个贫困学校的校长,轮番为朱敏才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然后陪他聊天,给他读书。他们甚至对医生说,自己是朱敏才的儿子。 朱敏才出院后,两人重返山村学校。他们继续为孩子们辛勤地工作着。转眼间,十年过去了。这十年里,朱敏才和孙丽娜用他们的爱和奉献,为山村学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设施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孩子们在他们的教导下,茁壮成长,许多人都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这让朱敏才夫妇由衷快乐。 然而,长年繁重工作和艰苦条件早已使两人穷疾交加。孙丽娜的眼睛都累瞎了一只。村民多次劝他们回城就医,但老两口始终不舍得离开这些山里的孩子。 直到2014年末,朱敏才终于在课堂上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医院,只得返回北京治病。女儿急匆匆赶到病榻前,看望眼前憔悴的父母,泪如雨下。 朱敏才却云淡风轻地安慰女儿,他们没有虚度年华,而是做了件有意义的大事。岂知女儿的挽留依旧阻不住老两口。 2022年,朱敏才积劳成疾,在病床上煎熬几个月后去世了,享年81岁。临终前,他叮嘱捐献遗体给医学科研。 而孙丽娜老人,至今仍在大山深处与孩子们作伴,她用坚韧与柔情,延续着夫妻二人半生的教育梦想。 朱敏才与孙丽娜,用生命最后的辉光,笃定走完了人世间最艰苦却最有价值的旅程。他们值得钦佩,也值得学习。 夫妻俩最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句话: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