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垣长孙亮相《我有传家宝》,老校长家的祖传宝贝到底是什么?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24-02-25 发布于江苏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是中国文人的风骨始终一脉相承。

2017年2月8日,中央一套播出的《我有传家宝》春节特别节目中,陈垣校长的长孙陈智超教授带着陈垣先生的书信来到节目现场,讲述这些家书背后的故事。

说起陈垣先生,相信师大人都不会陌生。他是赫赫有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无论是在治史、还是在教育方面,陈垣先生都堪称大家。

在陈垣91年的漫长人生中,他不仅对自己严格,对学生严格,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同样严格,留下了“芬芳桃李人间盛,慰我平生种树心”的家风传承。

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大树底下难成长”,陈垣的子孙并没有在他这棵大树底下安心乘凉。儿子陈乐素致力于宋史研究,家庭生活困难却不兼职。长孙陈智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在祖国最需要的的时候,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去到云南边疆,后来仍然考上了北大的历史系,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宋史艺文志考证》,并把祖父写给子孙的书信编纂成册,起名《励耘家书》

励耘家书

少时,陈垣喜爱读书,不想子承父业经商,得到了父亲陈维启的支持;陈垣不喜八股不愿参加科考,家中长辈指责他“不务正业”时,陈垣的父亲仍是不遗余力的支持着。励耘,便是陈垣父亲的号,一是寄托他对父亲的怀念,二是勤奋耕耘的自勉。

陈智超教授带来的这些书信中,最早的有1927年,最晚的到1969年。书信总共三百多封,数量庞大。

节目中陈智超教授展示了三封家书。

第一封是陈垣先生给第三个儿子的书信,在信中他阐述了自己的教学态度。他说“讲书态度要稳重安详,最好有时自照镜一观,即知检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亦学也,学教人亦学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教学相长,必大有益。

第二封是陈垣先生给大儿子陈维启的书信,内容仍然与教学态度和方法有关,可见陈垣先生对教育的探索之深。

第三封书信是陈垣先生给长孙陈智超的书信,叮嘱他“小子放假应多玩,少读书为佳”,引起了现场主持人和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这些家信中,陈垣先生时而是严谨认真、充满热爱和激情的良师,时而是充满殷殷关爱的慈父。这些教诲、叮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了展示这些珍贵的书信,陈智超教授还分享了一些家中父辈流传下来的启示与教训。

比如陈垣先生的“励耘精神”

比如“家风”

深受父辈影响的陈智超教授还讲述了自己的奋斗经历。一门三代史学家,家学绵延,令所有人动容。

陈垣先生离世的时候,把他一生所有的藏书、文物,全部交给了国家,其中那些石破天惊的史学专著,还有大量他呕心沥血编撰的工具书,总结出很多读书和研究学问的方法,到现在仍有指导意义,泽被后世。

生前四万余册书籍及手稿先后归入国家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并无其专藏。但在古籍书库中,完好无缺地保存着数种陈垣旧藏,其中两种有陈垣手书题跋。索书号和藏书章清晰标示出它们曾是辅仁大学图书馆藏书。陈垣先生1926-1952年曾担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这些书也随之入藏至今。

《永乐大典》(卷2610—卷2611)(明) 解缙等编,南台备要、乌台笔补,民国十五年(1926)江安傅增湘影印本。卷末护页有1927年陈垣手书跋文:

《乌台笔补》十卷,王恽撰,附刻《秋涧大全集》八十三至九十二卷中。今所录者只第一卷且自“主簿例”以下忽夹入碑记五篇。其一为虞集撰《御史台记》,悉《道园学古录》廿二;其二、三为马祖常撰《察院题名记》及《殿中司题名记》,见《石田集》八;其四、五为许有壬撰《上都分台题名记》见《至正集》卅六,《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碑》见《至正集》四十五。后又续录“五使例”数行,其《中书堂事纪》以下,则《秋涧集》八三卷末之文也,与《秋涧集》卷八十之《中堂事记》名相仿而实异,盖编纂时编者随意去取略不经心也。丁卯六月陈垣识。

这册《永乐大典》是傅增湘根据所藏原书式样影印出版,卷末附有一篇傅增湘跋文。1960年,傅增湘影印本被收入中华书局汇印本《永乐大典》。1963年,陈垣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了《书傅藏<永乐大典>本<南台备要>后》一文。文章就《南台备要》和《乌台笔补》指出了傅增湘跋文的失考之处,认为傅跋抬高了此册《永乐大典》的价值。其中《乌台笔补》考论部份,使用了此篇跋文内容。两相对比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这段跋文中已经明确指出《乌台笔补》的作者、卷数和《永乐大典》辑录部分的出处,佐证了傅跋的三个失考之处。陈垣先生不仅关注了当时的最新影印出版成果,而且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所得以跋文的形式书于卷末,促成了日后学术论文的公开发表。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江宁甘氏桑泊草堂刻本,内封有1942年陈垣手书跋文:

本书卷十一、二载裴子野《宋略》论凡十六首,皆严铁桥《全梁文》所未收。卷十四末载《宋略·总论》,《全梁文》维据《文苑英华》收之,亦可以本书校其同异。严氏盖未见此书也。原书目录不备,因属尹君敬坊补之,中华民国卅一年九月陈垣。

这些留存在原书中的题跋笔墨如新,记录了陈垣先生当时的研究心得。烛光书影下的点滴文字,汇成了今日我们看到的史学著述。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是中国文人的风骨始终一脉相承。

埋藏在心底的气韵,

铸就了不朽的文人之魂。

资料来源:央视一套、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责编:陈曦 何林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