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伏瓦传》:人生的所有经历,都是为了遇见自己

 zhp001007 2024-02-2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在19岁就发出宣言:“要做你自己。”


女性主义运动家凯特·米列曾评价:“她的《第二性》改变了全世界人类亿万人的命运。”


法国总统更是盛赞:“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导致法国及整个世界女性和男性的醒觉。”


她,就是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


知名人文作家阿洛伊斯·普林茨用细腻详实的笔触写下了《波伏瓦传》。


书中,他从波伏瓦的儿时经历入手,讲述了波伏瓦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


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她吃过的苦,走着她走过的路,经受着她有过的彷徨。


曾经的我们,或许对命运有过诸多埋怨,以为这一切都是生活的刻意刁难。


可历经世事后,才明白,人生的所有经历,其实都是为了让你遇见自己。

图片


波伏瓦出生于巴黎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作为家中的长女,波伏瓦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


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她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3岁时,她就能独自阅读一些儿童读物,7岁就能进行创作,立志要当一名作家。


在学校读书时,她更是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知识,因此,她在思想上比同龄的孩子更为聪慧和早熟。


一战爆发后,家中的经济陷入窘境,父母也频繁发生争执。


年幼的她不仅没有害怕哭闹,反而能直面现实,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毕业后,她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同时,她也要坚持写作,在文学上取得成就。


后来,在法国的思想变革中,她又阅读了都德、莫泊桑、科莱特等人的作品,深受其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逐渐意识到传统宗教中的偏见和学校里存在的陈规陋习。


此时,她的思想不再局限于自身,而是着眼于社会,对她以后的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将时间花费在刷视频、玩游戏上,试图用娱乐缓解焦虑,用喧嚣填补空虚。


殊不知,一个人只有积累的知识越多,见识越广,思考问题越深刻,才能在命运的颠簸中泰然处之。


恰如杨绛所说: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人活于世,没有谁的生活是风平浪静的,惊涛骇浪才是人生常态。


当你彷徨无助时,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能量,可以消解人生的苦难;


当你灰心丧志时,与先贤进行思想对话,可以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些读过的书,会为你铸就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


让你无论身陷何种境遇,都能拥有冲破人生桎梏的勇气和掌控命运的底气。

图片


波伏瓦曾说过掷地有声的一句话: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这也是她一直以来践行的原则。


波伏瓦毕业后,决定去当中学教师,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父亲想让她从事与宗教有关的工作,母亲则希望她尽快结婚。


但波伏瓦仍忠于自己的选择,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师考试。


年仅21岁的她,就成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男子学校教授哲学的女教师。

然而,她的执教之路并不顺利。


由于她在课堂上经常对社会政治、传统道德、法律制度等诸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还不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内容的要求授课。


引起了校方和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校方甚至向她提出了严重警告。


面对校方的强硬态度,波伏瓦也毫不退让。


可是,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波伏瓦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

她在学校里独来独往,从不结交他人,还经常独自徒步出门旅行。


不少人借此散布她的谣言,乘机对她的行为加以渲染,到处说三道四。


波伏瓦却从不顾及他人的看法,依旧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读着书中的故事,仿佛也看到了我们现实的生活。


细细想来,有多少人因他人的反对和干涉,错失机会,一直生活在后悔之中;


又有多少人因他人不当的言行,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人生从此黯淡无光。


山本文绪说:“比世人眼光还要可怕的,是长着一颗在意旁人眼光的心。”


如果我们一味追求他人的认可,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最终将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不要因他人片面的评价,就否定自己的价值。


别人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好自己。


懂得屏蔽外界的嘈杂,专注自身成长,追求自我认可,才能活成理想的模样。

图片


提及波伏瓦的写作之路,必然绕不过她亦师亦友的人生伴侣萨特。


1929年,波伏瓦在准备教师考试时结识了萨特。


两人志趣相投,感情逐渐升温。


他们一同探讨哲学,进行学术合作,彼此增益。


1938年,萨特的成名作《存在与虚无》一出版,就引起了巴黎文化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评论界更是将书中所阐明的哲学称为存在主义。


自此,萨特被公认为二战期间法国思想界最有影响的人物。


而波伏瓦在萨特的影响下,不仅一起参加了抵抗运动,两人还和朋友创办了《现代》杂志,引发了大规模的“存在主义”运动。


后来,波伏瓦的作品《他人的血》的出版和《白吃饭的嘴巴》的上演,进一步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但由于萨特是该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且声名显赫,民众一直将波伏瓦视为萨特的附庸,而忽视了她的写作才能。


甚至在采访时,直接称她为萨特“志同道合的女伴”和“最漂亮的存在主义者”。

面对种种舆论,波伏瓦没有消沉,也不曾辩解,而是深耕写作。


直至1949年,她的作品《第二性》问世,公众才把目光投向这位女性作家。


书中,她以女性学者独有的敏锐发表了对重大社会问题的看法,并进行深入探索,还一改以往的创作风格,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从此,她彻底摆脱了萨特的影子,不仅在法国家喻户晓,也被欧洲其他国家广为人知。


之后发表的《名士风流》,更是让她一举拿下龚古尔文学大奖,将她的社会影响与声誉推向顶峰。


隔着书页,我们都能感受到波伏瓦一路走来的艰辛,但她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却从未退缩,也没有放弃。


反观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因为一点挫折就停滞不前;还未尽全力就给自己设限,甚至因他人无足轻重的言论就摇摆不定。


殊不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限制你的人生,除了你自己。


黑塞有句话,说得无比透彻:


“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自我。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成为真正的自己,找寻人生的意义,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纵然这条路荆棘遍布,但只要你认清自己,笃定自己的选择,终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片

在《波伏瓦传》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不可能了解真正的波伏瓦,但只要走近她,就能让我们学到很多。

深以为然。


纵观波伏瓦的一生,她一直在努力践行着19岁的宣言。


可不得不说,波伏瓦的人生是艰难的。


各种争议在她的生命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纠缠她的一生。


可她又是幸运的。


毕竟人世间,又有几个人能像她一样,在有生之年悟透人生的意义。


“做你自己”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仿佛有千斤重。


它不仅仅意味着要磨练自己的心智,摆脱他人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要正视自己的内心,坚持心之所向,唯有如此,人生才有意义,生命才能鲜活起来。


点个【在看,余生,愿你我都能不畏艰难,做自己的主人,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作者 | 将离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