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文例证法引证法技法:议论文实用技法分享

 咸余作文 2024-02-26 发布于湖北

hello~小伙伴们~引用名言和名人事例是议论文常见技巧,但是大家都掌握扎实了吗,咸余老师精心整理例证法和引证法技巧,记得收藏转发,看完要多练习哦~



议论文专题:论证方法

论证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它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如果说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那么论证则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本篇针对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假言因果法、正反对比论证法)举例指导。

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个别事例来论证论点。这种方法是学生作文中最宜掌握,使用频率高,同时又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否则容易犯文体不分的错误。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一)初级阶段:借助感叹或反问议论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我国汉朝时候,匈奴经常南下抢掠财物,大将霍去病抵御匈奴侵扰有功,汉武帝为他建造了一座华丽的房子,请他去观看。霍去病对汉武帝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我怎么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呢?”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啊,这不就是先苦后乐的精神吗?

【解析】这段阐发的特点是叙述多而议论不多,只在最后用一个感叹句和一个反问句轻轻带过。这样的方法,直接点明论点,使得要论述的道理十分鲜明。

(二)中级阶段:举例后分析其包含的道理

这种论证是达到由事及理的论证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在列举事实后,单独列段进行分析。

【例如】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有一次,列宁外出打猎时,看到一棵小松树被压在一棵大树下。列宁搬开大树,小心地把松树扶起,并用一根小棍加以固定。一位年过半百的伐木工人见到了,问列宁:“先生,看您的年龄和我也差不多,等您把这棵树培养成材还能享用吗?恐怕您早就见上帝了。”列宁听后,故作惊讶地答道:“是这样吗?真遗憾,假如我们仅仅为了自己享用的话,我今天出门就把斧头带来了。”

列宁幽默诙谐、富有哲理的回答告诉我们:不能仅仅从自己享用着眼,而要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幸福着想。列宁的一生就是充满“栽树”的一生。他为人类的解放,为建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进行了艰巨的革命理论创立和革命运动的组织工作,终其一生而不懈。在培养共产主义这棵遮荫后人,造福万代的大树的过程中,列宁是贡献最杰出者之一。

【解析】这种举例后进行分析的思路是这样的:第二段是先归纳了前面的事例,再对事例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从分析的句子来看,要在首句概括事例的中心,接着在对它进行分析或解说。经过这样的一番阐发,就能揭示事例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使之更切合题旨,这是使论据变得较为严密的重要方法。

(三)高级阶段:事与理的凝缩,边举边评

【例如】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明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前进;蔡伦、毕昇、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立了一座人生的丰碑。

【解析】这一段的议例达到了事与理的高度凝缩,边举例边评论,是评析中较活跃的形式。从形式来看,它是一个排比句,借助这一句式,使理寓于事中,又得以揭示本质,增强了说服力。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重说理而轻叙述,事例部分用几个复句来概括,而把重点放在引申议论中。整段议论一气呵成,自然得体,于严密的论证中显示出一种气势,给人一种底蕴深厚,滔滔不绝之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引证法 

引证法就是用事理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所谓事理,一般包括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和原理、众人皆知的常识以至内涵精警的格言成语等。 

引证法只是一种辅助性论证方法,往往要同其它论证方法结合使用,运用时要注意两点: 

1.引用要准确,即所引言论、事理,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理解的正确性、运用的针对性。 

2.引用要精粹,即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堆砌言论事理,而缺乏生动实例和具体分析。

1、直接引证法

直接引证法是照引原文的引证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演绎推理的论证中。运用直接引证法时,要注意引文的正确,引用的内容要切合论点,与论点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切忌张冠李戴,断章取义;要有阐发、加评,使引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能显露出来。如例文在引用马克思的原文后,就进行了阐发、加评。对于引文中不常见的术语名词,或较难理解的文字,应该加以适当的注释。此外,引用要讲究艺术,把握引用的时机、位置,使其与全文融为一体,引文要力求简短。

【例如】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解析】在这里,梁启超先生为阐明敬业的重要性,引用朱熹的名言,言简意赅地解释了论点中关键词的内涵,然后又以“用现在的话讲”来导出自己对这句名言的解释,使之将名言论据与论点挂钩,较有说服力地阐释了“敬”的内涵,为下文阐释业之可敬处与为何该敬,作足了铺垫。

语段思维图式:论点+关键词诠释+引言+含意分析+设问+解答+归结

2、简接引证法

引用时,不照引全文,只是把被引用的大意表示出来,这种引用的方法叫间接引证法。运用间接引证法,可以适当缩短引文的字数,使行文简炼,以保持论证语气的贯通和一致。但引用时,要注意能概括原意。

【例如】鲁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有些不彻底的革命者起初是参加斗争的,后来就“开小差”了。比如德国的考茨基、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就是明显的例子。在中国这等人也不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最初大家都是左的,革命的,及到压迫来了,马上有人变节,并把同志拿出献给敌人作为见面礼。……鲁迅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性精神。……他说,若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所以他主张打到底。

【解析】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两次用间接引证的方法引用鲁迅的话,来论证鲁迅的精神。

语段思维图式:观点+分析+例证+引言(转述)

3、插入引证法

把引用部分加在自己论证的语句中,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的引证方法叫插入引证法。引得贴切,插得到位;即所引语句应与所述观点或所论内容有密切关联,所引的部分语句与自己所论之语应衔接通顺,没有语病。

【例如】吴晗在《说谦虚》中论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论点时,写道:先知先觉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首先有了很多知识,而又承认自己知识不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新事物采取谦虚、谨慎、严肃、认真的态度。

【解析】作者在这段话中,插入引用了《庄子·养生主》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本文的结论是:“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这里,作者又将毛泽东同志的语句以宾语成分组织在自己的句子中。

引证法举例

01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第九》

【引用示例】

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孔子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选自人民日报《寒门多出贤》)

【适用主题】

生活磨砺、因贫寒而奋起

【时评背景】

2016年,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

02

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

——毕淑敏

【引用示例】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作家毕淑敏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选自人民日报《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

【适用主题】

拼搏奋斗、拒绝安逸、环境的作用

03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史铁生

【引用示例】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古老的敌意”,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正如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作家史铁生曾言:“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正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呼唤着我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选自人民日报《受得委屈,可养格局》)

【适用主题】

现实与理想、向阳而生、完美和残缺

【时评背景】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15年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引发讨论。

04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韩非子·喻老》

【引用示例】

不想长大,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由选择,但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了,则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中批评,“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因此断言,“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如此,才能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17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选自人民日报《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

【适用主题】

自我斗争、真正的胜利、立志

【时评背景】

用软件合成“我的小学生证件照”,在朋友圈晒出“自制高考准考证”,穿校服戴红领巾过“六一”……不要认为这都仅仅是“怀旧”。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如今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真实的心态。“不愿工作”“打扮装嫩”“不愿结婚”“不愿生子”,被选为不想长大的四大表现。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05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清】萧抡谓 《读书有所见作》 

【引用示例】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选自人民日报《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

【适用主题】

阅读的价值、热爱读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