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是生命的呼吸!

 新用户08298geJ 2024-02-26 发布于广东

年前,和妈妈发生了冲突,那时耿耿于怀的日子,让我这个年过的不是十分舒心。

好在关心我的朋友很多,在每个节日里渐渐沉默的我,他们还是一如往常地送上祝福。

慢慢的和几个朋友敞开心扉地聊了聊,才发现家长家短都类似,家家锅底都有抹不尽的灰。

事情的起因是母亲在年前责怪我没有主动给父亲买回家的车票,然后父亲自己线下买的车票,在车站候车十多个小时。

我好声解释并不知道父亲回家日期。

首先没有人告之我。

其次是父亲早两天还在安徽老家,想给爷爷送钱,我那时还叮嘱父亲在老家多待上几天,陪陪老人,并不知道他送钱的第二天就启程回湖南。

母亲仍道德指责我应该主动,主动问,主动买。

我一着急就搬起了旧账,说2023年按家里意愿给爸爸和爷爷买的高铁票,可是到了那天他们又不启程,导致我退票手续费花了80多。

我当时很义正言辞的和母亲说,票可以买,电费、话费可以交,手机也可以买,所有要求我的,我都可以去做。

但是如果没有主动提出需要,我就是没有义务打电话回去主动询问。

电话那头的母亲可能也着急,沟通渐渐变成对我的行为进行指责,她站在道德高点敲打我,还说出一句让我不再想要沟通,然后就直接挂断电话的话。

“花的这些钱都不够这些年养你的利息费!”

挂断电话的那一刻,我是难过的,往事翻涌而出,一切涉及到钱的问题,母亲的话都让我觉得那么的心如刀割。

似乎她生我养我并非她所愿,只是意外,然后意外赋予她养育的责任,然后我长大了,就应该要想着如何去回报恩情。

那时候的我真的很敏感,站在父母的肩膀上读了书,却脆弱的总是把自己的内心比作一张纸。

父母嘴笨时表达的言不由衷,我总是认为那是他们对我的伤害,我总是认为我心脏的纸被我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撕的稀碎,难以自愈和治愈。

那一段黑夜在被子里偷偷掉泪的日子,特别想告诉母亲,现在的我照相时都难有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会老是板着一张脸,扭捏局促。

小时候的我干活勤快懂事,从不伸手要零花钱,我觉得那是我少年成长时卑微的乞求,一直这样做的,就是在期待我最亲近的人能心疼我粗砺成长的弧度!

所以当事与愿违的时候,我内耗,我怼怨,我一遍又一遍怀疑自己做孩子的孝心,我觉得自己十分不配得!

那时候的我浅俗地认为自己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谈钱伤感情”。

我说我不怪母亲,我只怪自己生错了时代,想着应该要生在爷奶那辈才是,觉得自己也是很能吃苦的。

后来几个知心的朋友听了我的故事,他们一个和我这样说:

“下次不要让自己背负大多的东西,和认知层次不同的人交流,想想如何巧妙的化解,回绝她抛来的问题。”

“不要大揽大办,别人抛来的问题,也学着把问题抛给别人,把事情可能发生的结果先想好,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就接受。”

“多看历史的书,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世界就是几大同类型人的循环,慢慢去进步,会让你格局变大,渐渐豁达,通情达理,一定要有和每个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

另一个朋友和我说“我的内心好敏感”,他和我分享了一个坐车的故事。

他说今年过年走亲戚买了全家到大庆的高铁票,早上打上父母联系的车出门,结果人都到了老车站。

他说发现目的地错了后指出应该要到另一个站,然后他妈妈怪他事先没说清楚。

他告诉我其实说过,还重复过,并就此计算起床和出发时间。

他说妈妈当时怪罪他时,本想反驳,但想着在车上说了妈妈可能会丢脸,没面子,所以把愤怒值压了下来。

后来呀,他说听见妈妈在车上自己自言自语的承认他说过票的细节,是她自己没听仔细了。

他告诉我:

“那个事,觉得我大方一点,把她当小孩子好了,让她一下,事情本身也没有什么切实利害,后面从妈妈的行为来看,她心里其实明白怎么回事的,只是出于习惯的说话方式。”

他说:

“自己的妈,自己惯着呗!”

他说:

“父母年龄大了,他们的思维已经固化了。奢求他们来做出改变,有些强人所难,所以尽量多自己迁让些。”

对于亲人之间他是这么想的,对外人,他说同意我说的要有选择,有拒绝。

他说:

“处事时可以试着把视角放大放高,在心里觉得它是个屁大点的小事,不要花太多心思,然后人会豁达一些。”

“就像过去小时候会很在意几块钱,几十块钱,到现在和亲戚们过年玩牌,如果亲戚们输的有些兴致不好,其实可以故意输给他们一些。”

他说矛盾的根本原因可能源于“我们自身内心能量的不足,所以我们要尽量去使自己的情绪稳定。”

再到后来有一个朋友也告诉我说她的父母也是时常争吵,情绪上头的时候就把她也带入战局,询问她“如果他们离婚了,她愿意跟着谁生活。”

她说:“他们每次这样的时候,我就谁也不搭理,等他们冷静下来不争吵,我就在爸爸耳边吹吹妈妈的好话,在妈妈耳边吹吹爸爸的好话,这样他们就都会平和下来了。”

有了朋友为人处事的对比,我也明白了自己处事的不够圆通。

我的包容性也是极少,我站在所谓规则的正面,对本该讲情义的家人选择了讲理,讲不通的时侯,觉得一切都那么得令我生气。

再后来呀,我看到了高情商沟通一课里的点明。

“沟通的时候尽量要讲事实,不能讲感受,不要给建议。”

我分析了和妈妈发生了冲突的点就在于,妈妈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责怪我没有主动给爸爸买票,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那次疏忽没买票是事实。

可是妈妈就是抓住那个点一直在给我说建议,就是她建议我干嘛干嘛,我就是要这样,我不这样的话就是不贴心等等。

假如说一个孩子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是一个事实。

但是单凭一个考试不及格这个事实就说孩子很蠢,孩子以后长大就没出息,这就是一个自大的评论。

这就是错误的,这就是非高情商沟通。

的确,事实是最客观、最中立的,而感受和建议往往带有个人的情绪和偏见,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抵触。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他最近很不开心,你可以说:“我注意到你最近情绪有些低落,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不开心吗?”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表达了你的关心,又没有给对方任何压力或指责。

如果你说:“你怎么总是这么不开心啊?你应该多出去走走,多和朋友聊聊天。”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你在指责他,或者你在试图强加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给他,从而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抵触。

因此,在沟通中,我们应该尽量客观地描述事实,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让对方自己思考和决定。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但要注意语气和方式,避免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

我的朋友告诉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低情商的沟通,即使物质上做到十分充裕,精神上还是会很匮乏的,境界不够就会痛苦!

这又和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不相谋合了,人们在物质上富足后,也会慢慢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有了要求。

他说“有时候争对错没意义,有些人就是面子拉不下来,所以不要和他们(我的父母)计较呢。”

他还说“当我使用“计较”时,想表达的一层意思是:作为比较年轻,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子女,不需要把自己的认知拉得像妈妈那么低。当她计较时,你恰恰要跳出来,不要被她带偏,不要用她的尺度和思维方式去看问题。”

经过朋友们的开导,后来呀,我的心态越来越好了,我把妈妈希望我做到的事情做好了,给爸爸提前买好了启程的票。

然后选择在2月17日给妈妈打了个电话,之后的事情双方好像都说开了,没有之前的盎盂相敲,我还把那次的沟通感受记录到我的幸福小事里。

那晚我想,母亲似乎也没有错,她只是心疼我父亲,所以才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而已!

未来的生活里,我作为孩子也许会离开,会有自己的生活。

而他们是伴侣,是一生中能够相伴到老的人,是应该在彼此心里排上第一位的人。

所以母亲更顾及父亲也是无可厚非的。

再后来到父亲元宵节出门打工的那天,我早早的打了电话回去,告诉父亲出门准备事宜,转车事宜。

到了晚上,我加上母亲微信,明显感觉到母亲说话间的客气,似乎她现在会把语言揣摩好,想着怎么好好说话才不会惹我生气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