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名言诗句 2024-02-26 发布于辽宁

观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一怀睿智几朝官,

捧出忠心四十年。

操练淮军成大器,

勇开洋业唱清川。

虽担要职奇功立,

却使孤臣老泪悬。

在世追求无愧已,

自凭公道论人前。

离开明中都鼓楼,车上高速不久便见到指示牌上有“李鸿章故居”标牌,我们临时改变路线,来到位于合肥市的李鸿章故居。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一座宽阔的四合院式建筑,中间黑色瓦房式的大门,两侧各有一只石狮守护,一种历史遗风感迎面吹来,这便是李府,大门一侧“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的牌子赫然在目。

大门两侧“李鸿章家族住宅”、“李氏家族旧宅”及“李鸿章故居简介”的石碑无声静立。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1823年生于合肥,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1901年卒于北京,后归葬合肥。李鸿章家族住宅规模宏大,时称“李府半片街”。

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江淮地区晚清民居建筑,布局合理,雕梁画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走马楼,走马楼因供李氏家眷居住,又称“小姐楼”。

李鸿章故居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927正式对外开放。

前厅便是李鸿章展览馆。

近代洋务--自强之路,晚清重臣李鸿章。

据展馆前言介绍:李鸿章(1823年到1901年),字子黻,号少荃,今合肥人。24岁中进士,1862年,以江淮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编练淮军,并以此形成了庞大的淮系军政集团,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因功先后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成为影响清廷军政外交各方面的关键人物。19世纪60年代主办洋务,修铁路、通电报、创办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建立北洋水师,培养新式人才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对外开展“和戎”外交,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卒于北京,后归葬合肥。有《李文忠公全书》。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

李鸿章,出身于合肥东乡磨店的耕读世家,自幼受严格的传统教育,天资聪慧,勤奋好学,24岁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生涯。

他祖上的家训是公直、和睦、勤俭。

第一节:耕读之家

李鸿章,先祖本姓许,明朝时由江西迁到庐州府合肥县。许氏后人光照将次子祯所过继给李家,改名李慎所。合肥从此流传,有“李许是一家,两姓百世不通婚”的说法。

第二章:淮军统帅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鸿章受命回乡,后入曾国藩幕府。1862年以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淮军,采用西方先进的近代化武器装备,成为晚清国防军的主力,参与了历次反侵略战争。

第一节,编练淮军

1862年李鸿章仿照湘军营制组建了一支13营的军队。支援上海,相继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因军队的主要将士招募自江淮地区,故名淮军。

曾国藩曾盛赞李鸿章的才能,对其寄予厚望。

一首《爱民歌》是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江西南昌大营作,以浅显通俗的歌谣形式教育湘军遵纪守法,宣传忠君报国,淮军初建时亦采此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此歌充分彰显了“守纪爱民”的治军理念。

第二节,国防军主力

抵达上海后,李鸿章认识到西方先进武器的威力,不断更新军事装备,促进了淮军的近代化,逐渐成为晚清的国防主力。

第三节,疆臣之首

李鸿章凭借战功和淮军的支持,得到清廷的赏识。“出将入相历四十年,东亚西欧涉九万里”,执掌清廷内政外交实权,成为有清一代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直隶总督。

掌管直隶地区军事、行政和监察大权的最高级地方官员,雍正二年(1724年)正式设立,共有70余人担任此要职,包括李卫、方观承、刘墉、曾国藩、荣禄、袁世凯等重臣。其中以李鸿章任职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从李鸿章的官职表可见他历代任职情况。

李鸿章1847年道光年间为进士,1850年为编修。

咸丰年间1853年任福建延建邵道道员。

同治年间1862年任江苏巡抚。1864年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1865年署两江总督,1867年湖广总督,1868年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街。1869年兼湖北巡抚,1870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873年武英殿大学士,1874年文华殿大学士。

光绪年间,1879加太子太傅衔。1894年三眼花翎。

1895年开复革留处分。1896年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1898年勘河大臣、两广总督。1900年,直隶总督方龙补服,1901年,追赠太傅,一等侯。

从中可见李鸿章先后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4个朝代,在朝为官四十余年,步步高升,最后官至直隶总督。

第三章:洋务领袖

李鸿章积极参与倡导洋务运动,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兴建了一大批近代企业,创立北洋海军,兴学育才,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

第一节,近代企业

为求国强民富,李鸿章创设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和天津机器总局等军事工业,建立轮船招商局、修建唐胥铁路,铺设电报线等。

展板上几幅照片,详细介绍了近代企业的建立详情。

其中,江南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是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新式军事工业。后下设10余分厂,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修造船舰为辅。今江南造船厂。

金陵机器局,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后扩充成局。由英国人马格里督办,主要生产枪炮及弹药,供北洋海防及驻军使用。今南京1865晨光集团。

天津机器局东局,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接管,后大力扩充,主要生产弹药,号称“洋军火之总汇”

实物展示,抬枪。1896年由天津机器局制造,枪上有铭文光绪丙申年天津商局造。

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的照片都十分珍贵。

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的照片还清晰可见。1881年李鸿章上奏提议应试办铁路并率先力行。同年在其倡议下,修造了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全长11公里,是中国最早的自建铁路。

首个中国自制的龙号机车头。由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在唐胥铁路首次使用。

天津电报局学员训练的场景、天津邮政局、晚清电话接线生等照片,都让我们见识了清代的情景。

第二节,海防近代化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使有识之士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1888年李鸿章创建了规模宏大的北洋海军,修造了旅顺口、威海卫等海军基地。

展馆不仅有图片展,而且还有实物展。展柜中一面黄色龙旗很是醒目,1881年李鸿章向清廷提出将三角形龙旗改为长方形,以纵高三尺横四尺为定制,为清政府采纳。

筹议海防折。

1874年李鸿章在这篇著名的奏折中,系统阐述了近代海防观,并就兴办近代军工,筹建南北洋海军、增设洋务科以及培养新式人才等提出了具体意见。

从老照片可见,旅顺军港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海军基地,为北洋海军提供船舰驻泊、修理和防卫炮台等配套设施。1890年建成,号称远东第一要塞。

驻守威海刘公岛陆军,采用德式操法训练的场景。

在展示中见到了黄海海战图。我国北洋舰队,由扬威、超勇、经远、来远、镇远、定远、靖远、致远、广甲、济远10艘战舰组成。

日本联合舰队由吉野等12艘战舰组成。

在邓世昌与致远舰船员的合影前,让我驻足良久,似乎那场远去的黄海海战就在眼前。致远舰是1887年在英国订购的新型巡洋舰,1894年黄海海战中,管带邓世昌率舰冲向敌舰,不幸中鱼雷沉没,邓世昌英勇牺牲,全舰仅20人获救。邓世昌那种誓死抗敌保卫国家的英勇精神,让我敬佩不已。

第三节,兴学育才

为培养洋务人才,李鸿章推进科举改革,兴建了各类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式学堂,开创近代官派留学生的先河,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

就在我撰写此文时,无意中读到了谌旭彬的小说《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小说中讲述的当年派幼童出国留学的事情,是由曾国藩与李鸿章共同向朝廷提出的。其实最早提出向国外派遣幼童的是一个叫做容的人,他是我国最早在国外读书的人,后来,作为幼童出国留学副监督对幼童留学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像李鸿章说,若没有容的帮助,“必致谜于所往,寸步难行。”

据书中介绍,长期以来,一直是李鸿章孤军奋战支持幼童留学这项事业,当时,清廷分4批、先后共派出120名留学生去往美国和欧洲。清廷对幼童留学一事,一直存在争议,原15年的留学计划,10年就将幼童全部撤回。

在早期留学的人员中,最著名的有三个人。

詹天佑,安徽(现江西)婺源人,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曾担任中国铁路公司总工程师,修建了京张铁路。

严复,福建福州人,曾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等著作,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1889年留学德国学习军事,后协助袁世凯创办新建陆军,担任过民国内阁总理。

李鸿章从1863年起到1898年,共新建了9所学堂,分别是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威海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北洋医学堂、江南制造局兵工学堂等学校。

与李鸿章有关的近代第一。

第一支完全由洋枪队装备的部队:程学启开字营。

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张遇春部春字营洋炮队。

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

第一个译书机构:江南机器局翻译馆。

第一次仿制后膛枪:江南机器局制林明敦后膛枪。

第一次官费派留学生:1872年官派幼童赴美国。

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成立轮船招商局。

第一个近代平等条约:1874年《中秘条约》。

第一次设立电报局:1880年在天津设中国电报总局。

第一条自建铁路:1881年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1885年设天津武备学堂。

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1888年成立北洋海军。

第一部海军军制:1888年定《北洋海军章程》。

第一面近代中国国旗:奏改原兵船旗为国旗,称龙旗。

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

第一个海军基地:1890年竣工的旅顺海军基地。

第四章:一生功过在和戎

李鸿章的“和戎”外交,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的策略手段,实现自强所需的安定环境,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效,但受制于各种局限,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

第一节,“和戎”外交

李鸿章推行的“和戎”政策是基于中外通商局的认识和中外力量对比悬殊而提出的,目的在于与列强修好,稳定局势,加强内部改革。

第二节,出使欧美

为祝贺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18963月,李鸿章赴俄访问,并顺道出访欧美各国,此次出访历时近两百天,受到各国礼遇与欢迎,对各国资本主义政体与文明有了更深了解。

第三节,“秋风宝剑孤臣泪”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仓惶出逃。李鸿章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全权大臣与列强谈判。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从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慈禧(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同治帝之母。1861年发动政变实行垂帘听政,控制满清政府达40余年。

光绪(1871年至1908年),慈禧的外甥,醇亲王之子,4岁登基,受慈禧太后控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被囚禁于瀛台,1901年随慈禧逃往西安。

签订《辛丑条约》。19019月,李鸿章与庆亲王奕被任命为议和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向十一国求和。

李鸿章的遗诗。李鸿章病逝前由其子李经述代为笔录的一首七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第五章:毁誉参半的一生

李鸿章的时代是封建社会的末世,其身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李鸿章既忠于传统,又颇具改革精神,无论生前死后都是颇具争议的人物,一百余年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第一节,归葬故里

作为清朝的“柱石重臣”,清政府给他很高的褒扬,谥之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1903年李鸿章归葬合肥东乡大兴集夏小郢(今合肥东郊大兴集),家族后人为其修建了用以祭祀的墓上建筑。

第二节,历史评价

李鸿章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无论是同时代还是后世的人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评价。

《李鸿章--中国近40年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文中,将李鸿章与中外历史人物进行了比较,与诸葛亮、曾国藩、袁世凯、日本人伊藤等人相比较:“李鸿章与诸葛亮均具有忠臣、儒臣、兵家、政治家、外交家五种资格。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两人颇相似。”“与伊藤相比,以成效论,一般人会说伊藤胜过李鸿章,实际上伊藤比不上李鸿章。”比较当中,自然李鸿章也有不及人处。

梁启超在为他撰写的传记中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第六章:李鸿章家族

李氏家族原本世代耕种,直至李氏父子相继考中进士,才踏入仕途之路,族人“群起相从”,李氏遂为庐郡望族。如今,李氏后裔秉承公直、和睦、勤俭的家风,创办工商企业,重视科技教育,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展示中有李鸿章和子孙的合影。

李凤章(李鸿章六弟)的信札,18856月清政府与法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越南成为法国保护国,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并攫取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

从展示的银票可见,大清银行兑换券上印的是李鸿章头像,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行的纸钞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制。

李鸿章与兄长李瀚章及子孙的合影。

李氏后人,李氏家族自改宗以来已逾600余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后裔遍布海内外,主要聚居在安徽、北京、上海等地,并列举了李家部分后裔名录。

赵小莲,李鸿章继配夫人,赵氏出身名门望族,一门四代进士,祖父赵文楷还是嘉庆元年1796年的状元。

前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是赵小莲侄重孙。

一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结束语:

李鸿章概括其一生“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作为大清王朝的“文忠公”,李鸿章殚精竭虑的维持和加强清王朝的统治,然而,甲午战争的烽火使他“一生事业扫地无余”,这是大清帝国的悲剧,更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李鸿章曾形象地把清王朝比作“破屋”,将自己比作“裱糊匠”。“裱糊匠”,又有何能力去改造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破屋”呢?

出了前厅展室,来到木雕精致的福寿堂。福寿堂又称中厅,堂高9,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

福寿堂木柱上有对联: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正堂松鹤画联是:“博览群书精处众艺,率心载德济义翰忠。

古色古香的桌案上摆有花瓶、时钟、古镜。寓意终生平静。

一副木刻画框中镶嵌的松间飞瀑图,可谓精品。

墙面上木联中镶嵌的扇形、方形、花形、圆形的彩色风光花鸟鱼虫画,彰显着古老着艺术与文化。

三进院的正房有一副木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这副对联似乎是对李鸿章为官一生的描绘。

室内是“李鸿章墨宝展”。

据前言介绍:李鸿章擅长奏牍,工于诗文,从政之余留下大量匾额、对联以及信札等珍贵墨迹。其书法以行书为代表性书体,受过严谨的笔法训练,得力于唐人庄重质朴、宋人圆润秀逸以及清代碑学的书法风格。此次由全国收入的李鸿章墨宝多为难得的珍品,书法造诣较高,具有极高的美学和史学价值。

展室布局规整,内容丰富多彩。

从木匾颐和堂敦仁堂可见,李鸿章笔力饱满劲。

一副“容德”弧形匾,十分特别,这不是李鸿章所书,而是光绪二十七年增贡生李会梧为李鸿章立。

另一副“阃寄干城”匾,也是他人为李鸿章所立。

海军公所、津海新开等匾为李鸿章所书。

一副木刻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也出于李鸿章之手。

整个一个展室,都是李鸿章书法作品。

对联:“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月明以不常满为心。

“为文当得春初气,观化能知万类情。”

“玉粹金和浑然元气,礼耕义种必有丰年。”

“家给人喜顺若流水,时言乐笑沐如清风。”“葵丑帖传王内史,春秋癖爱杜将军。”从中可见,对联,不仅书写刚劲有力,而且均是至理名言。

转字百寿图,更是精巧艺术。

李鸿章生平爱好书法,喜欢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

李鸿章在《环游地球新录》序中,表达了对西洋文明的赞成态度。

信札篇:批复,戈登原为英国军官,后任常胜军统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信中李鸿章批复戈登须守住溧阳。批复原件现藏伦敦英国图书馆。

致曾国藩,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洋务事业首倡者。信中分析了1864年的局势。此信现藏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

致刘于浔,刘于浔,江西南昌人,曾国藩的幕僚,信中谈及清军相继攻克江阴湖州等地战况。原件现藏于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

又一进院是带有天井的小姐楼,小姐楼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造型独特,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

楼内是李鸿章与招商局展览,在李鸿章半身塑像前,展示了李鸿章一段文字:“招商轮船,实为开办洋务四十年来的最得手文字”。

据前言介绍:19世纪70年代,以自强为旗帜发展军事工业为开端的洋务运动遭遇经济匮乏的危机难以为继,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审时度势,决定转向发展航运、煤矿、电信、纺织等民用工业走求富之路,以壮大民族经济,进而巩固国防。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民族工商企业,成为洋务运动转行开始求富之路的标志。所以招商局开启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

收回民族利权,李鸿章创办招商局。

18721223,李鸿章向清廷奏呈《试办招商轮船折》,1226获得批准,从此,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工商企业--轮船招商局诞生了。1873117招商局在上海正式开局,李鸿章札委朱其昂任总办。

展板中有李鸿章的奏折及招商局购买的第一艘轮船“伊敦轮”等珍贵照片。

文物展示中有“伊敦”号轮船的模型。伊敦号轮是蒸汽动力铁壳邮船。1872年招商局筹创时向大英轮船公司购得,它是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拥有的第一艘轮船,是中国第一艘在国际航线上航行的蒸汽动力商船,由此,标志着我国近代航运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培植民族产业,李鸿章扶持招商局。为了应对外资航运企业的竞争,李鸿章对招商局坚持“官为维持”的方针,一方面通过拨借官款、免息、缓交官利等措施进行财力支持,另一方面赋予招商局运漕专利权,在承运漕粮官物方面给予政策扶助。

1877年在李鸿章与沈葆桢的决策下,招商局一举收购了当时在华最大的轮船公司--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消除了中国航运界一大劲敌,开中国企业收购外商企业之先河。但清政府保守派却趁机对招商局进行攻击,李鸿章极力为招商局辩护,维护招商局领导层,帮助招商局度过危机。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招商局船队面临被法国舰队抢夺或摧毁的危险,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将招商局以明卖暗托的形式出售给外商,换旗行使,保存了民族航运业。

确立官督商办,李鸿章掌控招商局。

李鸿章对招商局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理财悉听调度,通过对招商局总办、督办、会办等领导层的亲自任免,李鸿章从组织上建立起了对招商局的绝对控制。唐廷枢、盛宣怀、徐润,先后担任招商局总办、招商局督办、招商局会办。

全面兴办洋务,李鸿章倚重招商局。

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

李鸿章故去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但招商局一直保持和发扬着爱国、自强的优良传统,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国兴我荣,国难我忧,在许多重大历史关头,挺身而出,以国家利益为重,以自身的不断发展为祖国的兴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国自1872年至今招商局历史上的六面局旗,引人注目,从中可见,随着年代变化,招商局局旗各有特色。

结束语:招商局作为一个百年企业,开民族工商业先河,跨越了三个世纪。如朱基所言:“百年民族企业,喜看硕果仅存。”招商局为李鸿章所创办,成为其办洋务的最得手文字,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作。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企业史、研究李鸿章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展室是“淮军与近代国防”。

中国军事近代化,始自洋务运动中的军事改革。李鸿章创办的淮军和北洋海军在国防近代化的进程中有种种作为,在近代兵制、后勤保障、军事教育和海陆协同的国防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创举。淮军作为国防军主力,直接参与了近代抗击法国、日本以及八国联军的三次反侵略战争,其成败得失,创巨痛深,留下深刻而警醒的教训。

第一篇:清代传统国防。清代建立统一封建集权王朝后,以八旗和绿营为国防主力,陆防上建立边防重镇和防御设施,形成塞防体系;海防上视万里海疆为天然屏障,限制对外交往。清中期后政治日趋腐朽,军备废弛,国防建设停滞不前。

第二篇:淮军崛起。李鸿章以泸州地区团练为基础组建淮军。伴随着洋务自强运动的发展而壮大,成为晚清军事史上继湘军之后崛起的重要武装力量,是清代军事体制从传统向近代转化过程中承先启后的重要组织形式。

武器装备更新。

淮军进入上海后,李鸿章认识到西方先进武器的威力,迅速组建洋炮队和洋枪队,聘请洋员来训练,海军战斗力大为提高。

第三篇:国防主力。19世纪60年代末,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被镇压,大量勇营保留下来,取代传统的八旗、绿营等成为国防军。李鸿章及淮系成员担任要职,大力提升军事装备,使得淮军超过其他勇营和练军,发挥国防军主力的作用。

驻防要地。1870年,随着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淮系要员纷纷出任地方督抚等重要官职。淮军装备先进,始终保持数万人兵力,在京师沿海藩属国朝鲜各战略要地集中驻防,成为国防军主力之一。

近代国防体系。李鸿章的国防思想是以海防为中心,淮军主力部队承担陆上防务,沿海建立炮台等要塞等防务,北洋海军承担近海及远洋防务,建有旅顺和威海军港,在北洋地区建立起环渤海防御圈为核心的国防体系。

展出的武器有加特林机枪,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理查德.加特林设计制作。早期装在轮式枪架上,后期轻型的加特林机枪装在三脚架上,70年代,清政府引入装备部队。所展复制品枪身约1,有效射程400

克虏伯大炮,由世界知名的军工企业克虏伯兵工厂生产,它曾在普鲁士的对外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始订购,成为陆军的新式装备。所展复制品为克虏伯75毫米口径后膛行营炮,炮身约1.5,有效射程5千米

第四篇:近代国防工业。为了实现洋务运动的自强和求富目标,李鸿章优先保证淮军装备的升级更新,创办军事工业,以满足国防建设和战争的需要。为解决能源燃料交通等问题,还开办了铁路矿务和电报等。

第五篇:近代军事人才。近代化的国防迫切需要近代军事人才,淮系集团成员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院校,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人才。李鸿章还倡导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投入国防建设。

照片中展示了三个人。

李善兰,近代数学家、天文学家。

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历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英国人傅兰雅,曾任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

创办新式学堂,为了满足军事近代化的需要,除了引入外国军事人才琅威理、汉纳根等,淮系要员还建立了各类新式学堂,培养大批近代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诸多照片中有两张照片最为引人注目,首批留美幼童合影,1872年摄于上海轮船招商局前,前排左三为詹天佑。

另一张照片是唐绍仪与梁如浩合影。右边是唐绍仪,回国后任邮传部尚书和民国总理等职,长婿为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左边是梁如浩,曾任驻荷兰公使随员、山海关内外铁路督办和民国外交总长等职。

第六篇:反侵略战争。淮军作为清朝国防军的主力,在历次对外交涉和反侵略战争中,积极备战,直接参与一线战斗,抗击法国、日本以及八国联军的侵略,牺牲巨大,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爱国之歌。

中法战争。为打开中国西南门户,法国阴谋以越南为据点进行侵犯。1883年茹费理内阁再次上台,加快了侵略步伐,挑起了中法战争。淮军各部积极应战,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

中日甲午战争。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急剧发展使其内在矛盾日益突出,转而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清政府此时处于对内教案不断,对外边疆危机重重的局面,日本趁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坚拒投降,自杀殉职。

抵抗八国联军。甲午战争之后,列强趁火打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义和团高举“扶清灭洋”旗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列强借口镇压,组成八国联军侵华,淮军等爱国部队奋起抵抗。

在抵抗八国联军中有三个人很有代表性。聂士成,曾参加中法、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奉命率武卫前军守卫天津,在八里台壮烈牺牲。

罗荣光,初为曾国藩部署,后随李鸿章到天津驻防,1900年在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口时,拒绝交出炮台,以身殉国。

马玉,八国联军入侵时奉命率武卫左军迎战于天津、北仓,后护送慈禧和光绪逃往西安。

为纪念聂士成这位爱国将领,后人将八里台桥更名“聂公桥”。2000年天津市人民政府特为其建造铜像。晚清霸才黄遵宪为其写了一首《聂将军歌》。

结语:淮军作为精锐力量,曾镇压过太平天国与捻军等大规模农民起义,成立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得力工具,由于独特的政治和军事地位,淮军成为晚清近代化程度较高的军队,驻防东南沿海西南边疆直至整个北洋门户,为抵御外辱,保护国防做出重大贡献。

走进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通过浏览四个展室的大量文图实物,并与谌旭彬的小说《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相互印证,让我全面、系统地认识了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李鸿章身为晚清重臣,屡建奇功,却又备受争议。其实,在人们的印象中,更多的是认为李鸿章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是个卖国贼,这对李鸿章一生的评说是不公允的。听说一句话:“弱国无外交。”由此,单就签订不平等条约一事,也许人们就会对李鸿章有另外一种理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