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八岁跻身十老——碧山吟社·掌故之一·潘玉林

 鹿渌 2024-02-27 发布于江苏

​▲惠山碧山吟社

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秦旭在惠山龙缝泉僧舍创立碧山吟社,当时成员共十人,称“十老”。“十老”大多是花甲之人,而秦旭当时七十三岁。然而,其中却有一位不满四十之人,名叫潘绪。潘绪出生于明正统十年(1445),吟社成立时虚岁38岁。当时文人有结“九老会”的传统,碧山吟社正好九位老人,怎么又添了一位壮年人?有社友向秦旭提出疑问,秦旭回答:“古时不是有'忘年交’这一说法吗?”实质上是看中他的为人。为人有品,当然是重要原因,而仔细揣摩,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即潘绪是名医,在社会上必然人脉很广。碧山吟社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少不了要与社会上形形色色之人打交道。有潘绪这样的人在社中,处理各种事务就会顺利得多。秦旭是盟主,一言九鼎,于是就邀请潘绪入社。不消说,入社者必须懂诗,否则与其他人没法交流。

​▲沈周《碧山吟社雅集图》

​▲碧山吟社门额

潘绪(1445—1528),字继芳,号玉林,碧山十老之一。以孝称,精于医,入社时社中皆高年,惟潘绪年未满四十,诸人尊重其品德,引以入社。在社中,他是少壮派,出力良多。诸老相继谢世后,曾与杨文等接续碧山吟社活动。

潘家的祖上,原是宋徽章阁待制潘栻,北宋末跟随高宗南渡,定居于无锡,后来十一世中有九代为御医、教授,很有名气。据《锡山潘氏宗谱》载,潘绪是锡山潘氏十一世营桥派,潘时觐之子,十岁而孤,贫不能自立。孀母范氏以先世遗书数百卷,辟纑(原指绩麻和练麻,后泛指纺织、女红)相对,亲课之读。年十八,即为塾师,所延聘者,都是当时的文献之族。

潘绪加入碧山吟社后,发挥了年富力强的优势。当时诗社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前来造访者很多,其中不乏高官大吏、社会名流。像南京吏部尚书王㒜(武进人,景泰辛未科探花)、礼部尚书吴宽(长洲人,成化壬辰科状元)等。秦旭为人沉静,话不多,潘绪就担负起了接待的任务,陪伴客人游览,招待他们宴饮,还赋诗相和,使他们都感到很满意。江南巡抚王恕到无锡,听闻碧山吟社之名,要召见他们,秦旭一般都不肯出面,于是由潘绪代表秦旭到衙门拜见王抚台,王恕以“乡饮宾”之礼接待他。

潘绪虽以行医为本行,但文才不错,与诗社中各人关系也很好。秦旭在《乙巳三月邀吟社诸公小集》诗中,赞潘绪“潘郎词锋亦景焕,年少自足餐诗腴。”施廉《戊午十二月朔,喜潘玉林至》诗云:“永谢声利徒,时枉文翰侣……握手忍分违,相思渺何许。”碧山吟社一月活动一次,轮流作东。秦旭有《甲辰正月六日继芳邀社,予以眩疾不赴,诗以申谢》诗,说是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正月初六,潘绪结社相邀,秦旭正好头晕,不能出席,遂作诗告假。陆勉有《玉林花朝开社次原韵》诗,说明该次为潘绪作东。秦旭还有《次继芳见怀韵》诗,诗中说“白社已荒诸老散,青山虽好几人来”“独有潘郎机事息,新春想见数衔杯。”随着诸老衰病并陆续逝去,碧山吟社趋于衰落,只有潘绪抛开俗务,热情相邀,饮酒赋诗。而接待外客,潘绪更是当仁不让,如夏寅(曾任江西按察副使、山东右布政使)来访,看到“肩舆几到路尤熟,衲子相逢面尽生”,许多人已不认识了,潘绪与他作伴而行,使他感到“碧山流水不寒盟”。

潘绪还承担了不少社会事务,如协助知府李嵩、知县高文豸纂修府县志及宪宗、孝宗两朝实录(地方志),担任执笔者。僧圆显、邵宝纂《慧山记》四卷,潘绪作校,莫止参阅。《慧山记》刊布后,潘绪又以古今诗文未录为憾,于是将旧志与山僧圆显所藏的诗文编为《慧山集》稿。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伏诛。九月,邵宝复出起用为贵州巡抚。十二月启程。赴任途中旋升户部右侍郎,改左侍郎,又命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邵宝将《慧山集》稿随身带到京城,由都玄敬校核,高曾唯将《慧山集》付梓刊布。

​▲《慧山记》

他还著《句吴人物志》十二卷。协助邵宝疏浚惠山泉,据邵宝所记,正德五年(1510)春三月,锡人浚惠山之泉,到秋八月功成,历时五月。先前正统间,巡抚周忱曾浚惠山泉,其后屡葺屡坏。邵宝自漕运总督任上归来后,担任了修浚工作,筹集资金,聘请负责之人董其事。共筑池三个,建渠两条,建亭、堂各一座,将泉上的三贤祠增祀为十贤祠。当时出力最多的是潘绪和僧圆显、定昌。邵宝有诗赞曰:邃彼原泉,慧山之下。维僧若冰,肇浚自古。谓配中泠,允哉其伍。我锡彼金,有子维母。孰不来饮,孰不来观。赞叹咏歌,并冽以寒。孰阏我流,石崩木蠹。匪泉则敝,敝以是故。人亦有言,清斯濯缨。弃而弗涤,岂泉之情。锡人协义,与我浚功。维物有理,变极则通。维云蒸蒸,维石齿齿。泉流其间,终古弗止。有德匪泉,则时予之耻。我诗于碑,以颂其成。泉哉泉哉,与时偕清。

​▲惠山泉

秦旭卒后,翌年其子秦夔卒。碧山吟社房屋为豪家所占。说起这个“豪家”,地方志和文史资料没有具体记载,不知姓甚名谁。按理说如果为某大姓望族所占,总会有些蛛丝马迹可寻,但竟没有头绪。据坊间传闻,可能涉及某姓家族内部在财产分割上的矛盾,这毕竟不是光彩之事,于是都缄口讳言,其他人亦不便多说,只能含糊地说是为某豪家所占。

其后十余年,诸老相继谢世,吟社活动停止。此时,潘绪担承了承前启后的角色。

这一时期,秦氏后人秦金有复社的意愿。他在惠山建造凤谷行窝,就是为复社作物质上的准备。但他因久在宦途,不能全力投入这件事情。而潘绪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在他七十岁时,邵宝作诗相贺,称“玉林早入诗坛中,及见前辈诸诗翁。而今老矣复开社,后生折简争相从。”

正德十六年(1521),秦金致仕后,联络杨文、邵宝、顾可学、潘绪等开展碧山吟社活动。社友为:杨文、邵宝、顾可学、吕心泉、顾可适、莫止、陈凤、秦金、秦镒、潘绪,共10人。潘绪其时已76岁,是第一期硕果仅存之人,只有他能熟知碧山吟社掌故,而且还藏有碧山吟社诗卷。众人推举其为盟主。此时吟社集无恒所,活动在各人别墅举行,如邵宝的二泉精舍、秦金的凤谷行窝、顾可学的惠岩小筑等。潘绪八十岁时,秦镗有贺诗,其中有语:“长歌记得吾祖(指秦旭)语,众中文采推潘郎。”

嘉靖七年(1528),潘绪去世,时年84岁。按说他身体一直很好,82岁时,邵宝为碧山吟社诗卷题跋,写道:“而玉林今年八十有二,康强如六十、七十者,其寿尚未量也。”谁知仅过了二年,潘绪就仙逝了。

至嘉靖三十三年(1554),秦瀚等联合乡宦,醵金赎回碧山吟社社址,复建吟社。此时距秦金、杨文等复社三十三年,距潘绪逝世二十六年。潘绪的贡献,在于在秦旭卒后的三十多年中,联络同仁,赓续薪火,一直没有使吟社活动完全冷落熄火。

潘绪曾与莫息选辑《锡山遗响》,为无锡地区第一部综合性诗集。他自己所留诗作不多,这里选录一首:

六月二十三日絅庵携酌于元大竹林避暑,以敬修韵赠絅庵

黄尘道上绝行车,避暑时来野水涯。

簟展南州徐稚榻,樽开北海邺侯家。

风情未老歌桃叶,儿子将看折桂花。

更向东邻寻乐事,竹林深处最清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