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时空的味觉艺术:从东方影响到维也纳的餐饮革新之旅——杨氏父子的美食文化探索与艺术实践

 奥国那些事儿 2024-02-27 发布于奥地利


他是德高望重的旅奥华裔领袖杨焕恩先生,以其深厚的人格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奥地利侨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爱戴。数十年来,他与妻子潘建萍始终如一地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与发展,慷慨解囊,倾力于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展现出他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与对同胞福祉的不懈追求。

著名侨领杨焕恩先生与家人,其夫人潘建萍为青田侨界“十大杰出女性”

杨俊(左)与兄长杨杰(右),摄于他们经营的亚洲餐馆CAFÉ LEOPOLD(摄影:Tong. W.e.y W.e.y)

而他的两个儿子杨俊和杨杰则是海外华二代的杰出代表。杨杰是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成功企业家,将位于维也纳的5家亚洲餐馆经营得有声有色。我们本期采访的主人公杨俊,是一位极具才情且成就斐然的现当代视觉艺术家。杨俊在艺术道路上创造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记录:他是历史上首位荣获奥地利国家艺术奖学金的华裔学子;年仅30岁便荣膺奥地利艺术界最高奖项奥托摩尔奖(Msgr. Otto Mauer Award);如今更是首位执掌拥有127年辉煌历史的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副馆长职务的亚洲人士

著名的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维也纳分离派视觉艺术家协会最新董事会成员合影,后排左二为新任副馆长杨俊(摄影:Natascha Unkart)

2017年,杨俊与兄长杨杰携手破浪前行,成功在欧洲最大的博物馆区域开设了颇具影响力的亚洲餐馆,堪称海外中餐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 2004年,杨俊加入维也纳分离派视觉艺术家协会,并于2021年当选为该展览馆董事会成员及副馆长,这一重大事件不仅在旅奥华人社区引起了巨大反响,更是旅奥华人深度融入当地社会、展现卓越贡献的有力证明,也为新一代华裔青年树立了光辉榜样。

杨俊于1975年出生在中国青田,自幼随父母移居奥地利维也纳,现生活及工作于维也纳、横滨和台北三地。他自童年起便对手工技艺和绘画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爱与执着。少年时代的他怀揣着一个艺术家的梦想,坚信艺术创作源自内心的热爱而非外界的压力。他在维也纳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师承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画坛巨擘米开朗基罗·皮斯特,深受名师熏陶。


2020-2021,在一个接续的时间轴上,杨俊的群集式个展「杨俊 艺术家,合作者,他们的展览与三个场域」以三部曲的方式在台北三个不同的艺术场域展开,引发众人的好奇心与讨论。这三个场域包括位于台北艺术大学内的关渡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与在台北市内湖科技园区内的画廊TKG+ Projects

2021年2月6日,杨俊的群集式个展「杨俊 艺术家,合作者,他们的展览与三个场域」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开幕 (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建筑为台北市政府旧厦有缺陷的简体“俊”字,令人好奇,到底是完成了又被拆下了,还是未完待续。)

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融构成了杨俊独特的艺术根基,他的创作聚焦于身份认同、个人传记、社会变迁、语言探索以及真实性等多个维度,通过录像、电影、雕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以及室内外空间设计等多种形式诠释其深刻思考。 

他参加过众多国际双年展,包括: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2006年利物浦双年展、2008年台北双年展、2012年和2018年的光州双年展,2018年曼谷和悉尼双年展等。2009年,他参与创办台北当代艺术中心。

2019年,杨俊在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举办个展「艺术家,作品,展览」

在我们栏目组对杨俊进行专访的那天,他选择在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与我们会面。这座被维也纳华人亲切称为“金顶屋”的建筑因其顶部装饰的2500片镀金桂树叶和311颗莓果而得此美称。采访当日,杨俊热情洋溢地引领我们参观了馆内的瑰宝之作——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古斯塔夫·克林姆的杰作《贝多芬横饰带》。这场导览充分展现了杨俊对艺术殿堂的热爱以及他身为副馆长的专业素养。

杨俊与奥国那些事儿-聊天档节目组负责人谢飞如女士于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前合影留念(摄影:Tong. W.e.y W.e.y)

收藏在展览馆底层的古斯塔夫·克林姆名作《贝多芬横饰带》(Beethovenfries)是馆中最著名的藏品,也是最为人熟知的分离派风格的艺术品

杨俊告诉我们,维也纳分离派视觉艺术家协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独立展览机构,它完全由艺术家主导,不受政府、皇帝的管制与约束。127年前,古斯塔夫·克林姆特提出,建筑师与艺术家们需要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展览空间。这一倡议提出后,1897年,约瑟夫·马里亚·奥布里希在市政局提供的土地上为视觉艺术家协会创建了这座在现代艺术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展览空间——分离派展览馆。

位于宫顶的分离派运动格言: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 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艺术,艺术有它自己的自由。

它是1900年前后盛行的创新精神和乐观精神的象征,它的建筑品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与洗礼,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广泛的艺术表达空间和自由的实验平台。展览计划由分离派执行委员会在民主和集体决策过程中制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一旦受到邀请,即可在此处免费办展。2015年中国广州著名艺术家曹斐就受邀在此举办了个展《曹斐:锦绣香江》。

1902年,分离派成员在分离派展览馆主厅合影,中间左二为 维也纳象征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古斯塔夫·克林姆 (摄影:Moriz Nähr)

当被问及当选为分离派展览馆副馆长一职有何感受时,杨俊说,文化是维也纳的灵魂,是整座城市经济发展正常运作的根基。能够成为奥地利建筑与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员之一,他深表荣幸且自豪。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已有127年的历史,董事会现在开会商讨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朝着下一个127年的目标前进的。

紧接着,杨俊又提及了他的父母。他说,父母旅奥期间曾无私帮助过很多同胞。他的父亲也是奥地利华人总会创会会长之一。他们那种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豁达精神已经根植于他两兄弟内心深处。他现在虽是分离派副馆长,但是所有工作都是不计报酬的无偿付出。他希望自己能够像父母一样,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为中奥两国的艺术文化事业做点贡献。

杨俊、杨杰与奥国那些事儿-聊天档节目组负责人谢飞如女士在他们经营的亚洲餐馆 CAFÉ LEOPOLD前合影留念(摄影:Tong. W.e.y W.e.y)

离开分离派展览馆之后,我们又驱车前往了杨杰、杨俊两兄弟开在维也纳市中心博物馆区的亚洲餐馆 CAFÉ LEOPOLD。这家结合了中西设计风格的亚洲餐馆坐落于利奥波德博物馆大楼内,集咖啡厅、餐馆、庭院水池酒吧及屋顶天台花园酒吧于一体。

这是维也纳博物馆区的一角,我们可以清晰地从图中看到CAFÉ LEOPOLD的庭院水池酒吧部分

奥地利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利奥波德博物馆

维也纳博物馆区既是欧洲最大的博物馆区,也是世界十大文化区域之一,而利奥波德博物馆是奥地利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当我们好奇他们当初是如何拿到此块宝地的餐饮经营权时,两兄弟会心一笑,表示这关键性的一票还是要归功于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

杨俊、杨杰在亚洲餐馆CAFÉ LEOPOLD内接受奥国那些事儿-聊天档节目组采访(摄影:Tong. W.e.y W.e.y)

杨俊说,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在普拉特公园举办了第五届世博会亚洲印象第一次远渡重洋来到奥地利。奥地利的艺术家们通过绮丽的日本浮世绘等元素开启了窥探神秘东方世界的篇章。其中,维也纳分离派要角古斯塔夫·克林姆的后期作品深受东方元素的影响。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中国年画、日本浮雕等元素。克林姆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富丽堂皇的装饰性和高贵美感,就是受到了日本传统画派琳派用色艳丽,糅合金箔等装饰技艺的影响。埃贡·席勒师从克林姆,其创作受东方元素影响势属必然。

亚洲餐馆 CAFÉ LEOPOLD

而众所周知,埃贡·席勒及古斯塔夫·克林姆的众多作品皆藏于利奥波德博物馆内,因此如果百年之后,能在此处开一家亚洲餐馆,那将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利奥波德博物馆董事会的每一位成员。

奥地利杰出华裔企业家杨杰(摄影:Tong. W.e.y W.e.y)

杨俊、杨杰最初被大众所熟知是源于他们在维也纳刮起的拉面旋风。“我们开拉面馆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 他们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们从小在中餐馆里长大, 继承父母的衣钵,对于我们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父母那一辈开的中餐馆让我们看不到希望:毫无创意的装修,复制的菜单和那些改良后并不地道的菜肴。在当地人眼中,我们华人就是一群不知疲惫埋头苦干的怪人,给你递八宝辣酱的一个刻板形象。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大的,所以,我们必须改变。”

拉面馆ra'mien

2002年2月,杨俊和杨杰的拉面馆ra'mien正式在维也纳开张,并且一直引领着餐饮界的潮流。十年后,一个全新的餐厅概念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亚洲外卖小吃店 ra'mien go

亚洲外卖小吃店 ra'mien go

ra 'mien、ra 'mien bar、ra 'mien go是杨俊创造的多个激发跨文化互动的艺术空间。他将各国不同的文化元素及餐厅的不同功能性,以一种经济简约的设计风格和抽象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他与兄长杨杰带领着数个年轻且国际化的团队在维也纳最优越的地理位置,向世人展示着华二代、华三代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大胆创新的全新形象。杨俊说,我们所开的每一家餐厅,都是与众不同的,简单复制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喜欢创新,喜欢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

杨俊与其个展作品《Jun Yang 会见 Jun Yang》,摄于台北当代艺术馆

杨俊个人系列专著《专著计划》(《Monograph Project》)

2015年至2018年,杨俊出版了名为《Monograph Project》(《专著计划》)的个人系列专著。该专著共有六册,涵盖了杨俊18年来的个人经历和作品。令人新奇的是,每一册的版式、封面设计、纸质、字体及作者名字的写法皆不尽相同:从June Young、Yang Jun、Tun Yang、Jan Jung、Yi Chuan到Jun Yang。杨俊表示,这是我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社会的“批判”。现在的社会功利性太强,大家在名利面前太容易迷失自我。比起让大众熟知我的名字,我更希望只是做一位纯粹的艺术家。

杨俊个人系列专著《专著计划》(《Monograph Project》)

「艺术家,作品,展览」

2019年,杨俊在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举办个展「艺术家,作品,展览」,展览期间他与其合作者、展览策划人芭芭拉.史戴娜(Barbara Steiner)接受媒体采访。

以下为采访视频链接:

https://www./en/kunsthaus-graz/our-programme/exhibitions/event/jun-yang-4 

责任编辑:饶芳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