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廿一“补地日”,老传统:一捡,一吃,一忌,寓意多子多福

 风烟食录 2024-02-28 发布于山东
正月廿一“补地日”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与农耕文化、神话传说和岁时祭祀密切相关。“补地日”的由来与“天穿节”相互关联。据《拾遗记》等古籍记载,“天穿节”源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人们通常在正月二十这一天纪念女娲炼五彩石以补天的壮举。
而在某些地方,正月廿一日被称为“补地日”或“地穿节”,是对“天穿节”的补充,寓意天地皆需修补,万物得以更新。此外,也有一种说法是“地穿”象征着雨水季节的到来,大地需要滋养以利于春耕播种。按照老传统,“补地日”这天要一捡,一吃,一忌,寓意多子多福。
“一捡”
捡石子。在旧时,正月二十,有捡石子的习俗。捡来的五彩石子被认为具有灵性和吉祥寓意,特别是那些带有天然小孔的石子被视为尤为珍贵,它们被穿线佩戴,或是装饰在发簪之上,传达出人们对生育兴旺、家族繁衍的强烈愿望。男性佩戴石子,寓意“拾子”,即希望获得多子多孙;女性则通过石子祈求子女康健,母子平安。
未婚青年男女互赠石子,则是在爱情和婚姻的语境下,增添了浪漫和美好的象征意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预见未来夫妻恩爱、子孙满堂的家庭景象。
“一吃”
吃烙饼。正月二十一日在某些地区,有吃烙饼的习惯。这个习俗与“补天节”或“娲婆节”相关联,烙饼在这里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制作烙饼通常是用面粉和水揉成面团,擀成圆形薄片后放在热锅中两面烘烤而成。圆圆的烙饼象征着天空和大地的圆满,同时通过烙饼的制作和分享,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家庭和睦、身体健康。
在这一天,家中的长辈妇女会做烙饼,有的地方会将烙饼抛至屋顶象征补天,放于院角象征补地,这样的行为寄托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烙饼本身也是亲朋好友聚餐时常见的主食,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其普及程度较高,因此在正月二十一这一天食用烙饼也成为了民间的一个重要习俗活动。
“一忌”
忌浪费粮食。正月二十一日作为“补地日”或象征粮食出生的日子,在某些地方的民间习俗中,确实强调了对粮食的敬畏之心,要求人们在这一天忌讳贪吃、浪费粮食。这种观念源于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和对土地的尊重,认为只有珍惜每一粒粮食,才能得到土地和粮食之神的庇佑,确保一年之中五谷丰登,收获满满。
古人通过在这一天自我约束,控制饮食量,提醒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粮食的宝贵,倡导节约意识,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朴素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通过这一习俗,教育后人要时刻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弘扬节俭、感恩的优良传统。
正月二十一日在我国某些地区不仅是“地穿节”,也是一个象征性的“小麦生日”。这一天,民间认为是小麦生命力最为旺盛的起点,预示着新一年小麦生长周期的开始。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一系列祈福活动,旨在祈求小麦能够茁壮成长,秋季迎来大丰收。
在这一天的习俗中,人们会采取多种方式来庆祝和祈福,如吃特定的食物(如烙饼、饺子、面条等)、到麦田边燃放鞭炮、举行祭祀活动等。这些习俗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农耕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尊敬和对丰收的渴望。通过这些传统习俗,人们寄托了对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
自家的视频号【纳兰南汐】,各位小主,帮忙点点关注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