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八字墙:设在门楼外,为左右斜出的装饰墙,平面看似汉字“八”,墙面多装饰有砖刻或琉璃,常用于宫殿、富贵人家宅第或寺庙之前。 邦克楼:伊斯兰教建筑中的高塔,一般内部设置楼梯,可以登顶呼唤教徒做五功,也称为“宣礼塔”。 延伸——五功为穆斯林必须履行的神圣义务和功修课程,具体为“念功”、“拜功”、“课功”、“斋功”和“朝功”。 宝城:明清帝王陵墓独创的一种形式,其为在地宫上方封土成穹隆状,形似宝顶,周边设城墙围合,城墙前部设有城楼,曰“明楼”,象征地宫的入口之门。 宝顶:此为用来封护建筑顶尖的雷公柱,使之不受自然环境的侵蚀,多用导电材料。 延伸——古建筑中常见的导电措施是设置雷公柱,通常设在庑殿顶或者攒尖顶建筑中,是一种形体比较短小的柱子,当建筑被雷击中时,电流由宝顶、雷公柱、太平梁、角梁、沿柱等引向地面,雷公柱常采用楠木、格木等具有导电性的木材制成。 宝瓶:设置位置较为隐秘,梁思成解释为放在角科斗拱上来支承大角梁的构件,有时刻作力士形象,称角神。 延伸——角科斗拱,位于转角柱上,承接转角处的荷载,并将力传递给角柱的斗拱。 抱厦:“厦”意指高耸的建筑,抱厦即为依附于主体建筑之前或者之后的附属建筑,属过渡区域,可作为会客使用。 碑亭:为了减少石碑遭受大自然的侵蚀,在石碑的上方修建高亭,一般常见于寺庙和陵墓。 博风板:又称封山板,常见于悬山、硬山式建筑,位于主体山墙顶部三角形山花上部区域,主要作用是封住桁头及防止雨雪侵入,通常采用艺术图案加以装饰。 补间铺作:宋式用语,见于“营造法式”,是设置于两柱之间梁枋上的斗拱,具有填补空间,减小屋顶跨度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柱头直接承受屋顶的压力,提高竖向主体受力柱的寿命。明清时斗拱缩小,补间铺作相应增多,清朝时期称之为平身科。 C 侧脚:将建筑物四根檐柱顶部向内微倾约柱高的百分之一,此种做法不但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庄重、沉稳且有力,同时体现了古人的力学智慧。 延伸——古建筑中梁与柱通常采用榫卯连接,力学上属于铰接,未做侧角处理的结构形似平行四边形,此种形式结构较不稳定,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较易变为瞬间失稳体系。而做侧角内收处理的结构,柱延长线交于一点,形成虚交点,结构体系形似三角形,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整个体系震动受阻,且侧脚措施使柱顶的卯口与梁端的榫头挤紧,形成了强节点,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倾斜角度略做夸张表达 叉柱造:宋式建筑术语,通常为满足楼阁从下至上逐层内收的艺术效果而采用的一种构造做法,通常将上层檐柱内偏半个柱径,且在其柱根做十字开口,叉于下方的斗拱内,再由斗拱横向传递荷载至下层柱头,用现代建筑结构术语来将,叉柱造属于一种结构转换的处理措施。由于此种构造仅内偏半个柱径,建筑立面上从下至上内收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建筑看起来较为稳重。河北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是一个运用叉柱造手法的典型案例。 抄手游廊:中国古建筑中的风雨连廊,常见于北方四合院,连接垂花门、正房与左右厢房,既可供行人通行,也可供人休憩赏景。抄手游廊流线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往前延续,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部,属于侧面开敞式的环形附属建筑,整个建筑好似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握在一起)时,胳膊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因此得名。 彻上明造:室内裸顶,承重结构体系外露,不做天花吊顶遮挡,可直接看到屋架梁、檩、橼等构件,多用于厅堂式建筑(详见后续介绍)。相较于远古时期不具备条件来做吊顶,后世的“彻上明造”更像是一种装修效果上的选择,是一种无为而为,和当代流行的“结构即建筑”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彻上明造手法对于木骨架的工艺处理、细节把控还有整体受力构件的相互搭接关系要求更高,通常梁或侏儒柱上会做诸多精美的雕刻,典型案例如辽宁义县奉国寺殿。 鸱尾:其为中国古建筑屋脊上非常重要的装饰。鸱尾相传是龙的第七子,造型好似四脚蛇剪去了尾巴,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龙七子”天生口阔噪粗,平生好吞火,可压祝融,因此屋脊两端选设物有避火防灾的寓意,而且鸱尾给正脊、垂脊或戗脊的交接处提供了稳定的结合点,有效地防止了脊瓦的崩落及雨水下漏。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云冈石窟可见鸱尾,唐代时期发展成熟,并影响至日本等国。 延伸——祝融,大荒十神之一,能昭显天地光明,生柔五谷材木,后世尊为火神。 冲天牌楼:立柱高出屋顶的牌楼,常见于孔庙等建筑的要道口。 延伸——牌楼和牌坊的区别,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一般均包含,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因为它们都是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所以后世易将两者混为一谈。 牌坊 重檐:将屋檐分为二重或者三重,屋檐范围通常从上至下依次变大,典型古迹如紫禁城的太和殿是二重檐,而天坛祈年殿则是三重檐。 太和殿 天坛祈年殿 出际:悬山顶和歇山顶两侧山墙位置伸出的挑檐称为“出际。 垂花门:古代中国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仅有的通道。因为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常雕刻成花朵形,故称作垂花门。 攒尖:中国古代一种带有尖顶的屋顶形式,此种屋顶没有正脊,但是有多条垂脊,攒尖顶部常设置宝顶,其形状多见有三角形、四角形、八角形及圆形,亦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唐塔多用四角攒尖,宋塔多用八角,而北京天坛祈年殿用圆攒尖(上文重檐图中所示)。 D 大叉手:设置于中脊梁下的斜向木质受力构件,用来支撑重置,中脊下用二根,形成三角形。其他梁下则只用一根,可加强屋架的稳固。 大佛样:中国宋朝时期由日本引入的插拱式建筑技术,在柱上直接伸出多层丁头拱,一般此类建筑整体体积庞大雄厚。以奈良东大寺南大门最为典型,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其内顶没有天棚,受力柱直通上下,板条以柱子为中心十字交叉组成梁枋,因为东大寺中供奉一尊巨大铜佛,故称为“大佛样”,亦称“天竺样”。 延伸——丁头栱是一种半截栱,一端插入柱身,而斗耳咬合上端梁底;日本古建筑主要有三种样式,分别是:“和样”、“唐样”及“大佛样”。 大红台:藏族的建筑喜好砌筑高台,且在外墙壁涂刷红色或白色,称为大红台或者是白台,典型的建筑如拉萨布达拉宫、承德普陀宗乘庙。 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普陀宗乘庙 单翘:等同于宋代建筑术语中的华拱,即顺建筑进深方向设置的拱,清代称华拱为翘,只挑出一华拱称为单翘。 丹墀(chí):亦称为露台或月台,“墀”表达宫殿前的开阔平台,古时常涂成朱红色,因此得名丹墀,开用来进行祭祀或举办大型庆典活动,常见于孔庙或宫殿。 倒座:合院布局的建筑,第一进正面朝向中庭,从外面看到的是背面,布局为座北朝南,采光较差,所以称为倒座,一般是供下人或客人居住的场所,常见于北京四合院,大门一般设在东南角。 地宫:即为佛塔地基下方的小室或者是陵墓宝顶下的地下空间,用来埋藏舍利或帝王棺椁及陪葬品,一般为砖石砌筑。 北京·十三陵定陵地宫 殿堂造:其与厅堂造相对,宫殿建筑、庙坛建筑多用此种建造形式,建筑等级较高。常见的特征是:建筑物内外柱多为等高;建筑用材比较大,至少为五等材;使用抬梁式结构;一般会有天花吊顶,内部装饰华贵。 太和殿剖视图 延伸——中国古建筑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主要分为抬梁式、穿斗式结构。 穿斗式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整体结构的高度完整性,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橼,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架构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在一起,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其特点是用柱梁比较少,可实现空旷的室内空间,彰显建筑内部的雄伟气魄,一般在宫殿、庙宇和寺院建筑中使用。 抬梁式结构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脊瓜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其特点是用料比较少,便于施工,较为经济,在南方民居较为常见,但他采用了大量的柱和枋相连,室内无法形成贯穿的大空间,不适用于大型的宫殿建筑。 吊脚楼:中国西南部多山区域民居经常采用这种建造形式,屋架为穿斗式,柱子高低可根据山势地形灵活变化,一楼架空,可减少蛇鼠侵扰和保持建筑通风干燥,二楼梁枋悬挑出去来承担上方的檐柱,使柱子不落地,等同于结构构件转化,以此来扩大二楼面积,加大空间利用。 叠涩: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一种砌筑方式,即为以砖、石砌成外挑或内缩的阶梯状造型,一般作为墙体装饰,也可承受上部荷载,常见于密檐式佛塔。 丁栿:宋朝建筑中大木作的一种称呼,清朝建筑中称为顺拔梁,即与梁袱呈“丁”字造型的木结构拉结构件,对梁起到侧向支撑的作用。 斗拱:“斗”即为方形木块,上部设置斗槽可搭设枋,拱即为曲形横木。中国古建筑利用斗与拱的重重组合,并加入昂、枋等构件,将整个屋顶或梁枋重量层层往下传递到柱上,传力路径较为明确,减少应力集中,同时构件之间的柔性连接可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另外雕刻精美的斗拱也可起到很大的装饰作用。 斗口:清式建筑用语,斗上的凹槽宽度即为“斗口”,等同于枋和拱的宽度,是一座建筑中最基本的公分母尺寸,构件长度以斗口为模数单位来计算,使整个建筑模块化,例如柱高定为六十斗口,柱径定为六斗口。 都纲建筑:藏式佛寺大经堂的音译,建筑平面一般呈回字形,殿内部矗立大量柱子,辅以华丽的装饰,屋顶中央略微升高方便户内采光,其余位置比较幽暗,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息。 E 额枋:清式用语,宋朝称为阑额,指外檐柱与外檐柱之间的横梁,可起到对柱进行横向约束,提高其稳定性的作用。通常为上下二根,上为大额枋,下为小额枋,中间设置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F 方城明楼:直到明代才出现的帝陵建筑,位于宝城之前,类似于城门楼,方城顾名思义即为下部用砖石砌成方形高台,上设歇山重檐顶样式的碑楼,称为明楼,里面树立巨大谥碑。 飞椽[chuán]:即椽子,宋代又称飞子,安放在檐口椽条的上方,增加屋顶挑檐的挑出深度,使屋檐如展翼,在遮阳挡雨的同时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 分水尖:桥墩面对水流上游部位设为三角形,如同船尖,可以起到分散激流,减低水冲力的作用,保护桥墩主体。北京卢沟桥的分水尖还嵌入了金属条,以便破冰。 涿州永济桥 北京卢沟桥 分心槽:宋代建筑用词,属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意指建筑物的平面被一排中柱等分的布置形式,如再中柱和檐柱之间再增加金柱,将平面空间再次等分,则称为分心斗底槽,现存使用分心斗底槽的建筑实例是天津蓟(jì)县独乐寺的山门。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 分心槽 分心斗底槽 延伸——宋氏建筑中,底层柱列和上层的斗拱相互对应,从而在建筑底层形成一圈以金柱或檐柱为殿身外围的基本空间结构,不同的殿阁内部空间都是通过殿身内部设置不同形制的柱来构成的,宋式内部空间划分形式一般分为四种,分别为单槽、双槽、分心槽和金厢斗底槽。 单槽:在外圈柱内部再设置一行内柱作为金柱,形成前后大小不一的两个长条形空间,如山西太原的晋祠圣母殿。 双槽:在外圈柱内部再设置两行内柱,使殿内平面分成前、中、后三个大小不一的空间,典型实例如大明宫含元殿和北京故宫太和殿。 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形成回字形的空间布局形式,外圈柱像斗口,内圈柱像斗底或者箱底,因此得名金厢斗底槽,如佛光寺东大殿。 风吹嘴:福建泉州地区独有的一种飞檐作法,在屋顶翼角垫双层榜木,形成暗厝(cuò),外侧封檐板形成船头状,以此来提高屋檐的曲度,造型像鸟翼,泉州开元寺为典型案例。 延伸——暗厝,闽南地区独创的一种建筑构造措施,由于木结构建筑自身构造上的限制,屋顶檩条的升起有一定的限度,对于大型的或者非常重要的建筑,为了显示其雄伟的气势,需要加大屋顶的坡度以及屋檐的曲线,暗厝构造应运而生。按照屋面位置可以分为“屋面暗厝”,“脊端暗厝”和“翼角暗厝”三种。以脊端暗厝举例,即在正脊和垂脊交汇处创造一个三角形的锥体空间,由此来提升正脊两端的上抬曲度,达到屋面双曲度的效果。 覆斗:将斗倒置形成的样式,早期石窟寺的顶部常雕成覆斗形,典型案例为敦煌莫高窟第61窟。 副阶周匝:宋代《营造法式》中建筑术语,是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增加一圈回廊,形成重檐。主体柱高而副阶柱较低。太原晋祠圣母殿为现存最早的副阶周匝构造实例。 G 格扇门:亦称隔扇门,木作装修中的门类型,民居到皇家宫殿均可见此种装饰,通常从地面门槛直达门楣,有四扇、六扇和八扇之分,每扇主要由隔心,绦环板,裙板三部分组成,可以活动拆装。 隔跳偷心:宋式用语,意指一朵铺作从栌斗向外出跳时,每隔一跳才出横拱,如此使斗拱较为舒展,荷载也相应减小。 延伸——出跳,是指宋代建筑中斗拱组合和挑出长度的通用叫法,清朝称作“出踩”。一般来讲,从栌斗开始计,凡上面有一层斗拱或下昂,就多出一跳,一直至耍头位置。一跳规定为四铺作(一跳四铺作的组成,一般斗栱必须至少一个华拱,一个华拱就是一铺作,加上栌斗、耍头、衬方头各一铺作即为四铺作),二跳为五铺作(二跳五铺作亦为同样道理,在四铺作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华拱,成为五铺作),依次类推,最多可做到五跳八铺作。 佛光寺四跳七铺作构造(偷心造做法) 拱北:圆顶之意,也指伊斯兰教的墓祠建筑,是供教众纪念先贤的拜谒之地,也是传教、管理教坊、行教及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麻札”,西宁风凰山拱北寺为典型案例。 延伸——中国穆斯林一般将苏菲派导师、门宦始祖、道祖、先贤等人的陵墓建筑称为拱北。 拱券(gǒng xuàn):意指半圆形拱构造,具有良好的竖向承重能力,兼具立面装饰的作用,居庸关云台南门洞为典型拱券实例。 拱眼壁:古建筑外侧各斗拱之间的空档,一般以灰泥封堵,有时可作彩绘装饰。 瓜拱:清式建筑用语,宋朝称之为“瓜子拱”,此中拱的造型向上弯曲,看似瓜果,置于坐斗上方。处于建筑檐柱中心线上,置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称为“正心瓜拱”,处于建筑檐柱中心线之外的称为“外拽瓜拱”,处于建筑檐柱中心线之内的称为“里拽瓜拱”。 瓜楞柱:一种并合料柱子,木柱直径不足时,在外圈包以数根圆弧形柱,以起到提高柱强度的作用,立面造型看似瓜瓣,实例如浙江宁波报国寺大雄宝殿。 过街塔:喇嘛教派习惯采用的建筑形式,盛行于元朝,一般在交通要道上筑塔,据说是让流动中的人看到他们心中崇拜的塔,塔台座下设置拱门供行人车辆穿越。镇江西津渡石塔,我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元代过街塔。 H 和玺彩画:亦称严大义,最高等级的清宫殿式彩画,常运用沥粉贴金画出龙、凤题材,底色明亮鲜艳,多用青、绿及朱红色来衬托主题。 华拱:宋代建筑构造用词,清朝称作为翘,指顺着建筑进深方向设置的拱,从栌斗上出跳为第一跳华拱,依此类推,可分为单跳、二跳、三跳和四跳华拱。 灰批:广东一带常用的雕塑艺术,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称灰塑,指以灰泥塑造出各类人物花鸟装饰,在灰底之上再涂彩色,一般设置在建筑的屋脊、山墙或檐下,多与石湾陶艺并用。 广州陈家祠灰塑 石湾陶艺 火焰门楣:形似火焰形状的门楣,形如印度建筑常用的尖拱,具有浓厚的佛教艺术气息,河南嵩山嵩岳寺塔为典型案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