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时要搞清楚的三个问题

 慢点数学 2024-02-29 发布于江苏

人们在平均分物体数量时,会出现两种情况:正好平均分完和还有剩余。其中“正好分完”属于没有余数的除法(整除除法),“还有剩余”属于有余数的除法(有余除法)。在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时,不但要对比整除除法,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要明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提供基础。因此,在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时必须要搞清楚的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平均分物体时,没有被分完还是平均分吗?

在学习平均分意义时已经知道,分得每份同样多才能是平均分。但是,像ΟΟΟΟ  ΟΟΟΟ  ΟΟΟΟ  ΟΟ这种情况还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这时就要从分物体的操作开始探究:先进行恰好平均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平均分操作活动,并对比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通过对两类平均分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余数是平均分后剩下的、不能再次进行平均分的数,但这也是因平均分而得到的结果,所以就被称为是有剩余的平均分。

这样除法就被分成两种:一种是恰好平均分完没有剩余(或余数为0),即能够整除的除法;一种是平均分完后有剩余(余数不为0),即有余数的除法。因此,不管是有余数平均分还是没有余数平均分,都属于平均分的范围,都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不但对平均分有了系统的认知,而且形成了自然数除法的完整结构。

问题二:余数为什么一定要比除数小呢?

系统认识平均分之后,接下来就要探索余数的变化规律,搞清楚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时可以借助平均分小棒的活动进行探究:

小棒的根数

10

11

12

13

14

15

16

每份的根数

5

5

5

5

5

5

5

分成的份数

2

2

2

2

2

3

3

余下的根数

0

1

2

3

4

0

1

余下的小棒根数有什么变化规律?为什么会从14循环出现?让学生体会当小棒的根数不能进行平均分时,就会产生余下的根数,而这个余下的根数一定比每份的根数少,不然又可以平均分了。反映在除法算式中,就是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接着发现并归纳出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数量关系:除数×+余数=被除数。

问题三:为什么要学习有余数除法?

如,小明的妈妈买来了一些糖果,平均分给小明和他的哥哥与姐姐,最后还剩下2块糖,小明的妈妈最少买了多少块糖;把一些糖果平均分给4名学生或7名学生都剩下3粒,那么这些糖果最少有多少粒;一列数312312312,……,这列数的前20个数的和是多少;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利用乘加模型外,还可以通过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进行解答。

另外,当余数为0时,此时的有余数除法就变成了整除除法,可以说整除除法是有余除法的特例。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有余除法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对除法运算的一次扩充。

学习有余数除法,不但可以解决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而且又是对除法运算的扩展,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