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皇堂

 镜湖水Y 2024-02-29 发布于浙江

   龙皇堂位于新昌县城东,地处天台连四明的金庭山(大湖山)支脉的垄岗上,距县城约20公里。

     以前,龙皇堂缺水少田,十年有九年荒。村民以挖塘蓄水灌溉农田。村中有一水塘,塘边有座小庙叫德济庙,供奉龙王,天旱时,村民紛紛去庙里祭祀龙王,祈求降雨,龙皇堂村名由德济庙堂而来。龙皇堂村口有亭叫龙亭,村中有井深二丈多,曰龙井。

    据《东林碇岭王氏宗谱》载:“明嘉靖间(1522—1566)承廉公由(嵊县)东林徙居新邑东隅之碇岭。”尔后,有俞氏从新昌县城更楼里迁入,梁氏从彩烟迁入,王氏招许氏为婿在龙皇堂居住,渐成新昌东隅大村。

     龙皇堂明代及清宣统二年前属新昌县新昌乡,三十三都,安仁里威德庙堡。解放后属龙皇堂乡及新林乡。2004年,由龙皇堂、孟冢坞、上后午、下后午、枫树下和大龙等6个行政村撤并为龙皇堂行政村,有891户,2136人,共有耕地面积1647亩,山林4570亩。现属新昌县沃洲镇。

    龙皇堂土地肥沃,土壤中磷钾含量相当高,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种植的桑叶特别肥厚,蚕食之,体大而茧厚,是全国最佳育蚕区。据1933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记载:近代中国蚕桑史中以新昌龙皇堂村的原种“新昌圆”茧质最优。在抗战前受到日本商人青睐,认为龙皇堂的茧质属中国第一。产茧季节,日本商人在龙皇堂设茧行,收购蚕茧运回日本育蚕种,并把龙皇堂蚕茧写入教科书。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商人曾多次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租用龙皇堂的土地搞特种蚕桑产业。

    龙皇堂也称得上越剧之乡。1942年,许家祠堂办起了女子文戏科班,培育了一批越剧演员,后来散落到南昌、宁波、舟山、奉化等地越剧团。其中许子龙,宁波市戏曲协会称其为红遍宁波的著名越剧艺术家。 

    解放后,龙皇堂村民为改变缺水面貌,艰苦奋斗,依靠集体力量,先后筑起了孟龙水库、后午水库,在悬崖上开凿了10多里引水渠道,人称龙皇堂的红旗渠,在沙溪王罕岭眠牛湾筑起了75万方水库,千亩农田达到自流灌溉,百日无雨保丰收。

    龙皇堂是远近闻名的教师村,《青年时报》《钱江晚报》等报刊作过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全村出了一百多位教师,其中有10多人担任过校长职务,包括原省党校校长许孟飞,有2人被评为省级教坛新秀。 

    龙皇堂村梁家台门建于清道光年间,座西朝东,由双层正楼房7间、天井、左右双层厢楼各3间、门墙围护组成。正屋檐柱牛腿浮雕造型,格式门、窗,天井细鹅卵石碇铺福禄寿等花卉图案,门墙居中开石框台门,正门正面额上阴刻有“履中蹈和”。上店台门建于清未民国初期,座北朝南,由双层正楼房5间、天井、左右双层厢楼各1间、门墙围护组成。正屋檐柱牛腿浮雕造型,格式窗,天井鹅卵石碇铺。墙居中开台门,台门额上书有“蹈德詠仁”,边门额上书有“日升”。还有建于清代的龙门驿站。梁家台门、上店台门和龙门驿站建筑格局完整,是乡间清代及民国民宅代表性建筑。龙皇堂吊井凿于明代,井深2丈多,是龙皇堂村史迹标志。龙皇堂梁家台门、上店台门、龙门驿站和吊井,具有乡村民宅和史迹文物保护意义和价值。

     2024年2月,龙皇堂村列入浙江省第十二批(2024年度)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名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