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LYMPUS-ACE

 择机而行 2024-02-29 发布于重庆
ACE足以表明OLYMPUS开发该机时的定位了,至少在1958年,ACE算得上OLYMPUS的一流旁轴取景相机。甚至,纵观OLYMPUS的整个胶片相机史,ACE也是唯一一款可换镜头的量产连动测距旁轴相机(曾经有一款olympus standard,发表于1937年,但并未量产)。
下图为olympus standard,图片来自网络:
该机整体风格和OLYMPUS前期旁轴相机有比较大的区别,机身显得很宽大、厚重,事实上握持感也明显好于OLYMPUS 35SWIDE系列。
由于采用可换镜头结构,该机取景器里面配置了相应的取景框,同时还设计了联动视差补偿装置。配套的镜头一共有四枚:35/2.845/2.880/480/5.6从厂家命名习惯看,四枚镜头均用了五片玻璃。我拥有35/2.845/2.8,该两枚镜头体积都非常小巧,以至于装在机身上后感觉不是特别协调,但整体工艺以及手感都很不错。
下面两图来自网络:
和部分采用可换前组镜头的旁轴相机(比如retina IIIc)不同,该机的中心快门为镜后结构。由于使用了00号快门,加上深入到快门叶片前端的镜头卡口的结构厚度,ACE的整个通光孔直径明显变小,显得非常秀气。卡口外圈的宽大部分则安装了联动测距的传动环以及镜头锁钮,给人一种非常精致的感觉。
COPAL-SV快门为该机提供了那个时代常见的配置:B11/500秒,带自拍和闪光触发模式选择,以及闪光灯连接插座。
这样一台50年代指标挺高的相机,我其实一直不怎么喜欢,究其原因,大概因为它过于小巧的镜头吧。直径太小的镜筒注定镜头设计指标不可能非常高,体积和性能一般来说都是成正比的。在放置了差不多十年后,我才在最近一次清理防潮箱时发现了它,于是,将就手上剩下的没拍完的胶卷,开始试拍。
从黑白胶片实拍效果看,35/2.8的广角头即使在8的光圈下边沿四角都有明显的发虚现象,5.6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厉害了,而且是那种明显的断崖式劣化。但如果缩短物距近摄,该问题又会完全消失,就我个人的认识来看,应该是镜头相场不足够大的原因。45/2.8的标准镜头感觉要好一些,但也并没有特别出彩的感觉。
拍摄的大约十张彩色照片,由于使用的是过期kodak电影胶卷,外加近几天天气不好,原计划想看看的色彩还原效果也没能如愿,统统不如人意。也许,这是给下一次试拍留一个合理的借口吧。
自冲自扫,仅供参考
胶卷:分装FOMA200、过期KODAK5207电影胶卷
冲洗:D76、C41除碳
扫描:Minolta DS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