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播客|汉江暗流:兵变与韩国转型前史

 知易行难nev5ph 2024-02-2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本期介绍
预计阅读10分钟

在韩国爆火的电影《首尔之春》给1979年的“双十二”故事提供了新的叙事版本,也折射出新一代韩国人对于这段正邪善恶模棱两可的历史的态度。我们在本期会回溯韩国从1960年以来的军人干政历史,自第二共和国以后,陆士毕业生和情报机构如何成为了韩国上层政治的核心?朴正熙拉一派打一派的古典统治背后充满了怎样的派系斗争?目光回到今天,这些负面的政治遗产真的远去了吗?欢迎收听刘怡、沙青青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

内容节选

本文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

“双十二”之夜,张泰琓被电影强加的英雄人设

刘怡

我看完《首尔之春》整部电影的感受就是整个韩国电影界还是希望在那段历史里找出一个所谓的大人物作为英雄。

程衍樑

张泰琓。

刘怡
对,当然在韩国过往的对民主化历史的叙事当中也有英雄,就是平民英雄。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1987黎明到来那一天》,但是这些是基于民众视角的,就等于说是一个英雄群像。但是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就是觉得韩国的电影人还是千方百计地想从上层当中找出这么一个正面角色,让人觉得从朴正熙之死一直到全斗焕上台这一段历史当中在韩国的军队里面,尤其是军队的上层当中,还是有好人,还是有正面人物的。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它也代表了就军队这个角色在韩国社会当中的复杂面相。

一方面因为有南北分裂的存在、有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的存在,军队在韩国还是被认为是承担了一个保护国民安全的角色。但另一方面从二共开始,军队在韩国国内政治动荡当中扮演的角色又是比较负面的。在这种一方面不能不承认军队对于韩国国家安全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对于军队的过往黑历史又不能不视而不见的情况下,就只能努力去找一找说军队上层也有好人,也不都是新军部或者朴正熙这样的人物。

而且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他选择了张泰琓作为一个在从10.26到12.12之间的这段历史里的一个正面角色着重去塑造,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其他一些人确实不太好说。就像崔圭夏,虽然他被认为是在军人发动的政变面前,好像是处于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但是一方面他也是朴正熙一手提拔起来的;另一方面崔圭夏在10.26事件之后的一系列举动,其实也有长期掌握政权的企图和野心在。

另外一个就是郑昇和,包括他后来写了回忆录,描述他眼中的这个事件。这个回忆录也是这部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郑昇和也是一个在朴正熙时代比较受到重用的军人,而且郑昇和实际上在韩国的中央情报部跟保安司令部的长期的勾心斗角当中,是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的,包括在朴正熙之死之后的一系列处理举措当中,郑昇和一定程度上也有他的私心在。所以看来看去,如果非要在政变的受害者里面找一个好人,找一个所谓的纯粹的、背景不那么复杂的军人,可能也就只有张泰琓了。

“既不浪漫,也没有英雄主义色彩”的韩国民主化转型

刘怡
韩国民主化转型——如果我们去看 1987 年最重要的那个阶段——你会发现它既不浪漫,也没有英雄主义色彩。如果用亨廷顿分析第三波民主化转型的那个框架来看的话,韩国的民主化转型是典型的权力转移,而不是革命式的权力置换。因为1987年卢泰愚交权,包括出台1987年宪法的这个过程,其实是伴随着很多非公开的朝野交易,包括在这个交易的过程当中为了换取卢泰愚的和平过渡,给总统保留了很多的权力。所以这个过程其实是没有什么英雄主义色彩的,甚至可以说这整个过程它的基调是灰色的,正邪黑白善恶是不分明的。

所以在韩国民间长期以来,尤其是文艺作品当中,对1987年的民主化转型,所谓的“87年体制”是存在批判的。然后到了97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韩国为了摆脱困境,除了特赦了全斗焕和卢泰愚以表示捐弃前嫌之外,还在IMF的压力之下采取了很多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措施来刺激经济复苏。这个过程造成韩国很多大企业和财阀的势力在这次经济危机之后反而又有了进一步的回暖和上升的趋势,其实是呼应了朴正熙时代财阀实力的上升,这就是所谓的“97年体制”。所以韩国民间对于87年体制和97年体制一直是持一个批判的态度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今天整个韩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又是87 年体制和97年体制所塑造的。

陆军士官学校代际矛盾与地域派系

沙青青

在朝鲜战争期间,军队得到了大量的扩充,所以说有很多人能够利用战争这样一种背景实现自己快速的人生晋升,获得非常高的军衔和相关的一些社会地位。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就会出现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就是有很多少壮派的军人,他的晋升道路被上面的一批人堵死了。如果你去看5.16政变,你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它主要的参与者基本上都是以校级军官为主。朴正熙当时自己是个少将,然后他的左右手也是非常重要人物金钟泌是个中校。基本上都是这一批少将、准将、中校这批人成为了一个政变的主体。

而且实际上面他们希望撬动的权力的阶梯的上位者是谁呢?就是像白善烨这批人。白善烨当时就说是所谓的朝鲜战争的这种股肱之臣,有战功的这样一批将军,当时也是韩国第一个升到上将军衔的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占据了军部最高层的这样一个位置,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进入了这样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和平的这样一个时代之后,就说这批人的上升路线全都被堵死掉了。

所以说这也是能够解释朴正熙、金钟泌当时是如何动员和团结这样一批少壮派的军人,跟他一起参与这样一种军事上政变,然后撬动当时的将官的这种体系。

朴正熙的帝王术:“忠诚竞赛”和一心会的诞生


程衍樑

很多关于五共的网帖里面会提到一个叫“一心会”,或者叫“一会”的组织。这个组织好像主要就是以这个“十一期生”为主的,而且是岭南人这个团体。这个组织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在朴正熙时代这样一个可能被理解为独裁的时代,它会允许在军队内部形成这种小团体的组织?

刘怡

……5.16到12.12之间18年,陆续执掌南山这个中央情报部的,其实有四个很重要的人。除了金炯旭和金载圭之外,还有金钟泌和李厚洛。这四个人控制中央情报部的时间在这18年当中达到了3/4以上, 而且这四个人跟朴正熙的关系都非常复杂。金钟泌是朴正熙的侄女婿,也是军校八期生的代表。他在1961年之后就出任南山新的中央情报部的第一任部长,在他的任内建立了三共和四共的执政党——民主共和党。

但是很有意思的就是朴正熙时代很重要的一个点。虽然《南山的部长们》那个电影里说南山的中央情报部长是二把手,但是他们不是接班人。这点特别重要,因为二把手本质上是一个最重要的工具人,但是无论从法理上还是政治权力上,都不是朴正熙的继任者。也就是说,再重要的工具人都是可以被踢掉的。

朴正熙对于金钟泌、金炯旭、李厚洛、金载圭这四个人用的就是这种策略。他用金钟泌去帮他建立中央情报部,帮他去创建民主共和党,包括后来帮他去促成1965年的日韩和解,看上去非常重用,但是朴正熙让金钟泌去出掌南山的时候,就要求他离开军队,随后又在金钟泌掌握的这个情报机关跟军队之间做了一个区隔。他甚至在金钟泌一手建立的民主共和党的内部还扶植了一个“非主流派”去制衡金钟泌的权力。所以就是金钟泌在5.16到12.12之间,就是这十几年里是三起三落,朴正熙需要你的时候就把你扶起来。但是当他觉得你开始功高震主,对他的政治权力构成威胁的时候,就把你踢掉。

金炯旭很大程度上就也是这样。1967-1969年朴正熙开始搞三选改宪的时候,他让金炯旭去当他的打手,去帮他解决一切的障碍。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是把所有人其他人的不满和矛盾吸引到金炯旭身上,等他完成了1969年的三选改宪之后,就把金炯旭赶走,让他出局。

随后李厚洛的情况也是这个样子。李厚洛帮他去操盘1971年的大选,包括1972年去访问平壤,为朴正熙的维新改宪创造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当他也开始功高震主,特别是因为李厚洛没有参加5.16政变,他不是朴正熙最信任的这一伙人,跟美国和日本的这种政府和情报机构之间往来非常多,而且在金大中事件当中是把美国和日本的压力试图施加给他的时候,他就把李厚洛也赶下了台,又把金载圭给扶了上来。

就是这些工具人,他是随时可以启用、随时可以踹开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对他们并没有绝对的信任。所以你可以理解,虽然中央情报部名义上是全国的各种情报事务都能管,但是朴正熙自己的警护室的前后两任室长朴钟圭、车智澈,再加上陆军防谍部队改编而来的,其实就是三个机构。朴正熙让他们在下边儿勾心斗角到矛盾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本人才真正站出来调解。就是从这个权力制衡和人为制造矛盾以维持朴正熙本人的这种地位的角度出发,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朴正熙会允许一心会这样一个团体出现了。

本期嘉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