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中考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传统文化史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3-01 发布于河南

2024年中考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传统文化史    

图片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线索一  中国古代社会更替

线索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线索三  中国古代史上著名帝王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

线索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线索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线索一  诸子百家思想

线索二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线索三  中国传统文化

图片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线索一  中国古代社会更替

1.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部落联盟时期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

3.封建社会:东周(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明→清。

线索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世袭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结束。

3.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过程

主要内容

思想来源

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图片

秦始皇

建立

秦朝——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

西汉——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善

隋唐——隋朝时,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加强

北宋——宋太祖通过分化事权、收归兵权,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发展

元朝——设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强化

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设厂卫特务组织

顶峰

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4.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2)郡县制:秦朝时确立,全国划分若干郡,在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3)行省制:元朝时确立,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5.科举制

(1)确立: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2)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土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殿试。

(3)演变: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

线索三  中国古代史上著名帝王

1.秦始皇

(1)功: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大功绩);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

(2)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

总之,观其一生,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

2.汉武帝

(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

(2)经济: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

(3)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4)军事:北击匈奴,稳定边疆。

(5)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总之,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最大贡献)。

3.光武帝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出现“光武中兴”局面。

4.唐太宗

(1)吸取隋亡教训,选贤用能、虚心纳谏、轻徭薄赋。

(2)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3)减省刑罚。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文化政策。

(5)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5.武则天

(1)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2)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唐玄宗

(1)统治前期,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7.宋太祖

(1)建立北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

(2)采取一系列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8.明太祖:建立明朝;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设立锦衣卫等。

9.明成祖:设立特务机构东厂;营建北京城,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10.清朝三位帝王    

图片

图片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②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

③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

④出现“康乾盛世”局面。

①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②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②妥善安置1771年返回新疆的土尔扈特部。

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1.历代发展农业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3)西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农业生产。

(4)唐朝: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5)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修建水利设施。

2.农作物

(1)原始社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    

(2)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较普遍。

(3)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作物。→人口数量激增。

(4)清朝:推广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生产工具

(1)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耜等。(石器时代)

(2)商周:有少量青铜农具。(青铜时代)

(3)春秋战国: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得到推广。(铁器时代)

(4)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图片 图片 图片

(5)宋朝:发明了插秧工具秧马。

4.水利工程

(1)战国: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2)秦朝: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3)隋朝: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4)清朝:大量修建水利设施,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

1.陶瓷业

(1)原始社会:半坡居民会制作彩陶。

(2)三国两晋南北朝:制瓷业有显著发展,出现白瓷。

(3)唐朝: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4)宋朝:北宋时,景德镇兴起,后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5)明清: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2.纺织业

(1)原始社会: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2)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在缫丝、织布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3)北宋: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业生产发达。

(4)南宋:棉纺织业兴起。

(5)明清: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明朝中后期,丝织业部门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工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3.冶铸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采用“泥范铸造法”,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举世闻名。

线索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1.货币    

图片 图片 图片

(1)秦朝:规定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

(2)西汉: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五铢钱。

(3)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商业繁荣的表现。

2.城市

(1)两汉:西汉的都城长安与东汉的都城洛阳,合称东西二京。

(2)唐朝:唐都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洛阳、扬州、成都也是商业繁荣的大都市。

(3)两宋: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杭州(南宋时改为临安),这是商业城市的典型特点是突陂时间、空间限制。

(4)元朝: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5)明朝: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6)清朝:出现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出现徽商、晋商等大的商帮。

3.交通    

(1)西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2)隋朝: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

(3)唐朝:水陆交通都很发达交通。

(4)宋朝:海外贸易兴盛。

图片 图片

(5)元朝:修建陆路交通网,驿站四通八达,海陆交通发达。

(6)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对外贸易

(1)西汉: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织品等货物运往西亚、欧洲。

(2)唐朝:对外贸易频繁。

(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明朝:郑和下西洋(这是一种朝贡贸易),带去了大量金银及中国特色货物,换回了许多珠宝、香料、药材等。

(5)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导致落后于世界潮流。    

线索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历程

第一阶段: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

(2)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南方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

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线索一  诸子百家思想

思想

各学派主张

治国

理念

(1)儒家:主张“仁政”“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2)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4)墨家:“尚贤”

社会

伦理

(1)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

(2)荀子:“礼治”

(3)墨子:兼爱、非攻

人与

自然

(1)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2)老庄:人们应该顺应自然

线索二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产生和发展

(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图片 图片 图片

2.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1)打击——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几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2)主导——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3)发展

①唐朝:在科举考试中,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②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4)僵化——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命题范围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5)冲击——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向封建礼教发动猛烈攻击,对“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批判,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6)认识:要自觉继承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摒弃其中腐朽的部分。

线索三  中国传统文化

1.文字:甲骨文(商朝)→金文→篆书(秦小篆)→隶书→楷书(锺繇)、行书(王義之)、草书    

2.科技: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数学、医学、农学等。

图片

3.文学:

(1)唐诗: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代表诗人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2)宋词: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4.艺术

(1)书法: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著书法家有“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等。    

(2)绘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

(3)雕塑:秦陵兵马俑是陵墓雕塑的代表作;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是宗教题材的石窟艺术代表作。

(4)音乐、舞蹈: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和新罗等国的传统乐舞。

(5)戏曲:形成于清朝中后期的京剧影响广泛,被誉为“国粹”。

5.史学

图片 图片

(1)西汉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6.建筑工程

(1)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称为“天府之国”。

(2)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是秦朝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修建的。

(3)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始修建,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唐长安城: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修建。

(6)北京城:主要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其中宫城即紫禁城就是今天的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

图片

1.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主要含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两个方面;君主专制是指皇帝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君主专制是相对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而言的。

(2)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和地方机构不断完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4)四大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思想控制不断加强;文化专制不断强化。(5)全面评价: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和抵御外来侵略,具有积极作用;但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导致专制独裁、暴政统治、政治腐败,在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2.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十八字”方针

(1)定阶段:确定历史人物所处的时空范围,认清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看阶级:一般来说,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会深深地打上本阶级的烙印,受本阶级利益的左右。

(3)定标准:通常我们把历史人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根本标准。

(4)要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5)重民众: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不能过分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6)据活动: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依据是历史人物的基本活动。

3.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1)继承性因素:在前一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2)社会环境因素: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3)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4)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不断调整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5)经济交往因素: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联系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6)人民群众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7)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8)其他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等,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4.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对现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有哪些?

(1)国家要给予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包括政策、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优惠。

(2)坚持改革开放,不能闭关自守,积极地融入世界市场中去。

(3)有挑战但也要培养国际上的竞争力。

5.谈谈思想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促进了人们在思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的认同感,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2)在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对提高国家国防事业等硬实力具有指导作用。

6.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加以继承和发展。

(2)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文化遗产

(3)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图片

1.按下面的编制思路,其中“①”处应为(   )

图片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三位部落联盟首领,产生的办法是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这一做法称为禅让制,C项正确;世袭制出现在夏朝,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创立的地方管理模式,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统治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B.启是夏朝第一代国王

C.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伯益建立夏朝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题干材料“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项正确;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排除A项;禹是夏朝第一代国王,排除B项;禹建立夏朝,排除D项。故选C项。

3.李斌同学在阅读课外书时看到一张地图(见如图),他推断这张地图反映的史实最早可能出现在(   )    

图片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这张地图反映的史实最早可能出现在西周,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图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4.某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曾经对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    

图片

秦始皇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动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C.他推动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D.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该人物是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北方民族融合,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排除C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面图示中①处王朝的建立者是(   )

图片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赵匡胤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中①处是隋朝。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军灭陈,南北统一,A项正确;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排除B项;李渊建立唐朝,排除C项;赵匡胤建立北宋,排除D项。故选A项。    

6.七年级某班同学整理笔记时,有如下内容,由此推断他们整理的主题是(   )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A.明朝巩固边疆                    B.明朝对外交往

C.明朝科技发展                    D.明朝君权强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笔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军设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文化领域实行八股取士制度。所以他们整理的主题是明朝君权强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边疆管理、对外交往的内容,排除AB项;“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土,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③让文官担任要职                ④创立殿试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在文教事业上,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等,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创立殿试制度的是武则天,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康熙皇帝非常重视对边疆的防卫与管辖,以下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两次雅克萨之战            ②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册封班禅                  ④统一台湾

A.图片     B.图片     C.图片     D.图片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皇帝非常重视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在东北,两次雅克萨之战,打击了沙俄的侵略;在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在西南,册封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在东南,统一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B项正确;ACD顺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9.下列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图片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设置台湾府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加强了对天山南北的控制,C项正确;签订《尼布楚条约》、设置台湾府是在康熙帝时期,排除AB项;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0.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基本价值的认同。下列图片说明了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特征是(   )    

图片

A.儒学的独尊和完善                 B.尊师重教的风气

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皇权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北京城、锦衣卫印、南京贡院科举考场、军机处”可知, 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强化。明朝时期,统治中心在北京;为了巩固统治,设置了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时期,设置了军机处,使皇权达到了顶峰,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学的独尊和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尊师重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机构日益膨胀,排除C项。故选D项。

11.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将下列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的序号与相应学派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①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残害生命

②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③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A.①—a  ②—b  ③—c                       B.①—b  ②—a  ③—c

C.①—b  ②—c  ③—a                       D.①—c  ②—b  ③—a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其中“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残害生命”属于墨家的学说;“仁政”、“民贵君轻”都是属于儒家的学说;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的学说,属于道家,所以①—b墨家、 ②—a 儒家、③—c道家,B项正确;“兼爱”“非攻”属于墨家学说,不是儒家学说,排除A项;追求精神自由属于道家学说,不是儒家学说,排除C项;“仁政”属于儒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    

12.唐代进士科的考试着重于文学写作,也要考帖经(儒家经典基础知识测验)。唐玄宗统治时期,允许考生以作诗代替考帖经。唐代的这种做法(     

A.推动了经济繁荣                     B.有利于尚武风气的形成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代进士科的考试着重于文学写作,也要考帖经(儒家经典基础知识测验)。唐玄宗统治时期,允许考生以作诗代替考帖经。”可知,唐朝科举考查文学写作,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D符合题意;科举考试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科举考试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B项;科举考试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某同学选用了如下图片对宋元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  

图片

泥活字板

图片

南宋持罗盘陶俑

图片

宋代火器(模型)

A.科技发展                               B.商业繁荣      

C.民族交融                               D.政权并立

【答案】A

【详解】图片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使用。故某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科技发展,A项正确;三幅图片内容都与商业活动无关,排除B项;民族交融是指民族政权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包括和平交往与战争冲突,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政权并立指的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是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下列人物归类中,与“第三组”有关的是(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李白、杜甫

白居易、王维

苏轼、李清超

辛弃疾、柳永

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白朴

罗贯中、施耐庵

吴承恩、曹雪芹

A.唐诗的繁荣                              B.宋词的发展      

C.元曲的兴起                              D.小说的流行

【答案】C

【详解】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关汉卿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人们称为“元曲四大家”。与“第三组”人物有关的是元曲的兴起,C项正确;唐诗的繁荣与第一组相关,排除A项;宋词的发展与第二组相关,排除B项;小说的流行与第四组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类,①处可填(    )

文学

《将进酒》《满江红》《窦娥冤》《红楼梦》

农业

《齐民要术》《天工开物》①

医学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建筑

敦煌莫高窟、长城、故宫

A.《西游记》                               B.《牡丹亭》      

C.《农政全书》                               D.《史记》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徐光启大量引用古代农业文献,还试种甘薯等取得成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广,并在书中加入此类独特研究成果。C项正确;《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排除A项;《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排除B项;《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D项。故选C项。    

16.制度创新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图片

(1)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社会发生了怎样的转型?转型后的第一个王朝的君主是谁?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周分封制的四个贵族等级,并指出分封制的积极影响。

(3)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者是谁? 这一制度是怎样管理地方的?

(4)图二和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点?

【答案】(1)变化: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君主:禹;变化:由民主推选的禅让制转变为血缘继承的世袭制。

(2)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创立者:秦始皇;制度:郡县制。

(4)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都实行世袭制等。

【详解】(1)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转型后的第一个王朝的君主是禹。根据所学知识,从由民主推选的禅让制转变为血缘继承的世袭制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2)根据图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等级分别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根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等角度分析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者是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4)根据图二和图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都实行世袭制等。

1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元明清时期呈现出新的特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元朝在继承中求创新】元朝仿效中原王朝,因地制宜地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图片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确立并实施上图中制度的皇帝是谁?

【明朝在创新中谋强化】明朝推行一系列加强专制集权的改革。    

材料一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及时弹劾,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

——顾炎武《日知录》

(2)材料一是明太祖立下的“祖制”。结合材料一,指出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

(3)材料二描述的是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请从考试题目的来源、考生对题目的解释标准和培养人才的类型三个方面加以证实。

【清朝在强化中达顶峰】清朝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材料三  它的设立与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

——摘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四  江西举人王锡候对《康照字典》删繁就筒,编成《字贯》,只因未避清帝名讳,王锡候一门在京尽皆斩首,一些地方高官也受到牵连,以“失察”之罪遭到严惩。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4)材料三中的“它”是指哪一机构?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1)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措施: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3)考试题目的来源:“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标准:《四书集注》;培养人才的类型: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4)机构:军机处;根本目的:强化皇权。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确立并实施行省制度的皇帝是元世祖忽必烈。

(2)根据材料一“(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及时弹劾,处以重刑”可知,这反映的是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在中央采取的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措施。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解题标准,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4)根据材料三“它的设立与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因西北军事需要,设立了军机处,所以说材料三中的“它”是指军机处。根据材料四“江西举人王锡侯《康熙字典》删繁就简,编成《字贯》,只因未避清帝名讳,王锡侯一门在京尽皆斩首,一些地方高官也受到牵连,以'失察’之罪遭到严惩”可知,这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它是指清朝统治者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进行残酷打击,其根本目的是强化皇权。

18.民族团结,民心所向;国家统一,大势所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蕃关系示意图

图片

材料二  管辖彰显主权

地区

朝代

机构

新疆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西藏

元朝

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

清朝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台湾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根据材料一,列举唐蕃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观点,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不少于150字)

【答案】(1)主要形式:和亲、会盟。

(2)观点:有效的边疆管辖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证: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元朝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清前期,册封达赖、班禅,又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陆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这些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因此,有效的边疆治理和管辖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示可知,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文成公主入藏、金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蕃和亲,唐蕃立会盟碑反映的是唐蕃会盟。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需要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材料二中的不同朝代管理新疆、西藏以及台湾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标题为有效的边疆管辖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意提取关键信息要与具体史实相结合,展开论述史论要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如: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元朝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清前期,册封达赖、班禅,又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陆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这些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因此,有效的边疆治理和管辖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9.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播出以来,带动了社会上有关中华典籍传承与解读的热潮。九年级(3)班同学对此深有感触,自主开展了“品读中华典籍·感悟传统文化”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项目学习。

项目一  读经典——学习先哲智慧

(1)下面是同学们读先秦经典时摘录的名言,你从中可以学习到哪些智慧?

图片

项目二  读诗词——再现社会背景

(2)下面是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时搜集的一段材料,根据材料,概括唐诗的特点,并指出唐诗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

项目三  读名著——汲取文学精华

(3)下图是某同学读名著时制作的成果展示卡,请你帮他完成卡片。    

《①》阅读成果展示

内容简介: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历史价值:____②

文学价值:____③

人物关系图

图片

【答案】(1)学习时要学思结合;要把复习旧知与探求新知相结合;要辩证看待问题(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事情要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

(2)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名家辈出。(答出任意一点)唐诗留存了大量的史料,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唐诗可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心声;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等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

(3)①红楼梦。②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答出任意一点)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言精练而生动;情节复杂;文笔优美。(答出任意一点)

【详解】(1)依据题干信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孔子有关学习的主张,告诉我们学习时要学思结合;要把复习旧知与探求新知相结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蕴含辩证思想,指导我们要辩证看待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为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的。    

(2)问题一:依据材料信息“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可知,唐诗的特点是: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名家辈出。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唐诗留存了大量的史料,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唐诗可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心声;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等。

(3)问题一:根据内容简介和人物关系图判断出该名著为《红楼梦》。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红楼梦的历史价值是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红楼梦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言精练而生动;情节复杂;文笔优美,是我国古代文学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