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监守自盗,全国盗墓猖獗,中国民藏不能再封锁了!

 收藏艺讯 2024-03-05 发布于广东


当发现文物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无疑是希望它们得到妥善的保护。然而,理念与行动之间的鸿沟常常让人深感无奈。特别是在当前古玩收藏市场,价格飙升,动辄几百上千万的天价,刺激了无数人的贪婪神经。在如此诱人的利益面前,文物的投机、盗窃和走私活动愈发猖獗,甚至一些文博领域的工作人员也抵挡不住诱惑,走上了违法之路。

承德文物大案主犯:李海涛

2002年,中国文物界遭遇了一起震惊的“第一大案”——承德文物案。此案不仅让人们意识到即便是所谓的“专家”也会涉足文物盗窃的罪恶行径。从1992年开始的十年间,李海涛,身为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庙管理处文保部主任,利用其职务之便,篡改文物档案、编目卡等,并指使手下人员合谋盗走259件珍稀文物,非法获利高达320余万元人民币和7.2万美元。

此外,平顶山文物失窃案、泾阳文物失窃案、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原馆长调包名画案等案件也相继曝光,更有马未都揭露了某博物馆工作人员盗走珍贵辽代金龙并在事发后销毁文物的恶劣行径。

这些事件无一不让人触目惊心,专家更是指出,多地频繁发生文物专业人员监守自盗的案件,已经形成了一条龙式的作业模式,背后有团队支持,并且大量文物被走私至国外或流入民间。


从那之后,国家就已经加大了文物保护的力度,近些年的监守自盗、古墓被盗等事件已经少了很多,但仍然时有发生。作为一名民间藏家,自然要大力支持对文物的保护。

但另一个问题来了,打击文物犯罪的同时,很多民间遵守法律的收藏爱好者们,躺着也中枪了......

据中国《文物法》规定:
凡出土文物一律归国家所有,任何私人买卖均属非法。
前些年,不少民间藏家因涉及购买“赃物”而身陷囹圄,这些“赃物”可能是在地摊上偶然发现的宝贝,或是从私人藏家手中购入。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而言,如何辨别一件文物是否为“赃物”并非易事,因为难以确定它是从哪个古墓或博物馆被盗出。

然而,当一些藏家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得知自己购买的确实是赃物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将其归还给国家。例如,在唐恭陵盗墓大案中,买家在案件破获后主动将文物送还,这一行为得到了广泛赞誉。这样的藏家展现出了对文物保护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敬佩。

同时,这也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在购买文物时务必保持警惕,了解文物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以免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对于民间藏家而言,正确的文物鉴定和合法交易至关重要,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文物和历史的尊重。

对于那些能够被追踪和确认的文物,我们确实可以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认可。然而,对于那些流失且难以追查的文物,它们的命运确实变得扑朔迷离,无法在正式渠道得到应有的承认和保护。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让这些“无主之物”得到“解放”,意味着让它们从非法的束缚中释放出来,重新融入社会,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然而,封杀出土文物市场并不意味着能够有效保护文物。相反,这种做法可能会削弱民间收藏的活跃性,导致出土文物的商业价值归零。但这样的措施并没有真正解决文物保护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文物不仅吸引了国内收藏家的兴趣,更引起了外国人的极大关注。很多天价收藏品的市场炒作实际上是由国外势力主导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文物保护的策略和方法。单纯的封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监管,同时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让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扬。

文物大盗:卢芹斋

晚期民国时期那段文物流失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文物的流失与保护问题。在这一时期,许多外国人仍然以收购中国文物为目标,这无疑间接助长了盗墓活动的猖獗。盗墓贼们往往只看重文物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它们所承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信息。因此,许多珍贵的遗址和文物在盗墓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破坏。

值得深思的是,这些被盗的文物往往被外国人买走,并在他们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中得到妥善保护。这种现象无疑让我们感到汗颜和无奈。我们的文化遗产,本应该在自己的土地上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却因为种种原因流失到海外。

确实,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外国势力开始利用“海外回流文物”作为手段,收割中国的财富。这是一个令人深感忧虑的现象,因为外国出售中国文物时,我们的法律确实鞭长莫及。这使得一些被盗的文物能够通过走私渠道流出国境,并在国外被随意编造故事后,以“合法拥有”的名义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面对这种情况,仅仅依靠抵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国内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被盗文物在国内得到及时追缴和保护。其次,我们需要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文物走私和盗窃行为,形成国际合力来遏制这一现象的蔓延。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防止它们被盗走和流失,确保它们得到应有的承认和保护。

确实,当前出现了一个颇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国内的民间文物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价值体现;另一方面,大量被盗和流失的文物却下落不明,它们的去向成谜。与此同时,海关和机场频繁抓获文物走私贩子,而各大拍卖行也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出现的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每一件都是无价的,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当民间收藏市场的活力被抑制,失去了流通的价值,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利益的驱使而铤而走险,从事文物走私等违法活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文物市场的运行机制。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文物走私和盗窃行为,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其次,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民间收藏市场的发展,为文物提供更多的流通渠道和价值体现机会。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和认知,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的重要性和价值。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我们才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文物市场存在的问题,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得到应有的承认和保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