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结束三百年乱世,功绩不亚于唐宗宋祖,却在历史上没什么存在感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2-03-29

作者|舟辰居士

字数:3099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开皇九年(589年),此时正值上元佳节,建康城内锣鼓喧天,灯火通明。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正当陈朝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庆之中时,城外,朦胧的月色下,一道道身影正悄无声息地向这边靠近。


天上淡淡的薄云缓缓散去,露出皎洁的玉盘。借助粼粼的月光,人们可以看到——江岸上人头攒动,他们是来自北方的精锐之师。此次前来,正是为了彻底结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而占据长江天险,偏安一隅已久的陈朝,便是实现这宏伟蓝图的路上,最后一处需要拔除的要寨。



公元581年,权臣杨坚一脚踢开了自己的小外孙,受禅称帝,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


此时,南北朝已接近尾声,天下分裂已久,雄心勃勃的杨坚决定再次统一全国。


北方的突厥势力借口恢复北周,趁机联络各部,准备大举攻隋。杨坚通过分析国情,发现新朝初立,实力并不足以两线作战。于是,他当机立断,采取南和北战的策略——先与南陈交好,换来南方边防稳固,随后集结兵力,一心消灭北方威胁。


开皇三年,隋军兵分八路,开始大规模反制突厥的侵扰。他采用长孙晟的计谋,离间分化突厥,使其内部领导人自相残杀,分裂成东西两部。最终,事情的始作俑者沙钵略可汗独木难支,向隋朝投降,自此北境安定。


开皇七年,他又向西占据江陵,废掉西梁后主萧琮,自此北方一统他得以重新开始着手讨伐陈朝的工作。


他采用崔仲方、杨素、贺若弼等人计谋,骚扰消耗陈军,使得其疲惫懈怠,放松边防戒备。


他在长江中上游要地广屯精兵、大造战船,又派遣李衍、杨素等名将驻扎,为讨伐陈朝做准备。


开皇八年三月,隋文帝下令列举陈后主罪行二十条,在江南散发三十万份,将其罪昭告天下,以争取民心。

同年十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已备,隋帝点兵五十万,以高颎为军师,晋王杨广为将,挥师南下。


一年后,建康城破,隋军俘虏陈后主。不久,岭南归顺,陈朝全境被纳入版图。自此,隋朝终于完成了天下一统,结束了自东晋以来近300年的分裂。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而再度合上它的人,正是杨坚和他治下的隋朝军民。


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励精图治,以“富国”为首要目的,大力整顿吏治和改善民生。


他打破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按门第取士的现象,按考试成绩赐予官职,启用寒门子弟,唯才是举。百年前的陶渊明若是泉下有知,想必会倍感欣慰吧。


他派遣亲信巡视河北五十二州,整顿当地吏治,罢免贪官污吏两百余人,地方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他裁去多余官员,比例高达十分之三,一举解决冗官现象,降低国家多余的财政开支,得以将更多赋税用于兴修水利,发展民生。


他在全国大兴“节俭”之风,并以身作则——宫里的嫔妃不使用华丽的饰品,殿内的士人也不追求金玉。就连偶然间,他想要一件胡粉织成的衣领,宫人们为他翻遍了整座宫殿,也没找到。


可见,隋朝举国上下都已经形成了恶骄奢,好节俭的良好风尚。


他宣传开荒,推行均田制,规定男丁得田八十亩,妇女得田四十亩,使得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得他们得以拥有更多时间耕耘农田,这极大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力。

数年之后,隋朝政治清明,粮食溢于仓廪,国家富饶于天下,史称“开皇之治”。


有多富呢?后来,隋朝倾覆,到了李世民执政时期,还能吃上那时的粮食。


后世在河南发现一隋朝粮仓,其名为含嘉仓,经测量,它的容量竟达到了惊人的583万石,换算过来高达一亿斤。据说,里面的种子即使到了现在也还能发芽,这着实令人吃惊。


岁月催人老,即使是至尊至贵的圣明君王也不能避免。想必,杨坚深谙这个道理。


暮年的他正因儿子们的闹腾而痛苦,太子荒淫无道,不得民心。而反观次子杨广恭敬勤俭,礼贤下士,深得百姓喜爱,甚至民间有传言曰“晋王广必得天下”。


可在那个以嫡长子继承大统作为主流思想的年代,废长立贤往往要遭遇极大的阻力。加之“太子勇生于布衣”,念旧的老皇帝始终想着忍忍就行了,于是这件事便一直被搁置。


可是,作为这件事的既得利益者,晋王杨广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


杨广,杨坚次子,司马光评价他“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其人相貌堂堂、智勇双全,灭亡陈朝一战他功不可没。


作为一位自制隐忍、胸怀大志的王爷,杨广自然是对那无数人都向往的九五之位垂涎不已。何况,他本身完全具备争夺太子之位的实力,一旦有了这个机会,又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皇帝那边,他作为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嫡次子,不仅深得独孤氏喜爱,而且还一直在给杨坚吹枕边风,做思想工作。


士族那边,他为人恭敬讲礼,广结名士,得到朝中不少大臣支持,文帝眼前的大红人、位高权重的宰相杨素也在其中。


功绩方面,讨平陈朝不必说,面对不安定的南陈遗民,他采用怀柔政策,拉拢江南士族,安抚暴动的起义军,刚柔并济,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使得他在江南人民心中地位甚高。同时,这也使得他拥有了足以与隋朝立国之基陇西士族对抗的势力,为他争夺帝位增添一笔雄厚的资本。更何况,陇西集团中本就有不少人钦佩他的才德,愿意为他鞍前马后。


而反观太子杨勇,不过是个“性本中人”罢了,既无晋王之才,也无晋王之德,更无晋王之势。这样一对比,结局基本上就没有悬念了。


果不其然,开皇二十年,杨坚废掉太子杨勇,改立晋王广为储君。



仁寿二年,皇后独孤氏去世,风烛残年的他自觉命不久矣,将国政交予太子杨广处理。


两年后,杨坚患病,移居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大臣随行侍疾。


或许是想到老爹命不久矣,杨广害怕朝中旧太子势力的反扑,于是写信通知杨素提前做好防备措施。结果回信被宫人误送到杨坚手里,看到信的他大发雷霆。想到自己还没死,儿子就先开始准备后事,这不是咒自己早点死吗?父子之间自此开始心存隔阂。

后面,根据《隋书》记载:杨广调戏宣华夫人,被文帝知晓,龙鳞被触的他本欲宣旨废除这个逆子,结果被杨广知晓。这个儿子继承了他的果敢,当机立断封锁了消息,将他与外界隔离起来。

随后,杨广假传圣旨,将他的近臣柳述、元岩逮捕入狱,以防止走漏风声。杨广调来自己的府兵包围了仁寿宫,随即带上自己的亲信,将除杨坚以外其他人赶到了别的房间。

之后,只听文帝房内传来阵阵惨叫,声音回响在大殿内,宫人们被吓得发抖,抱作一团,但迫于看守他们的刀刃,只得捂上自己的耳朵……

最后,不知过了多久,那声音才渐渐低下来,直至消失。

一代帝王,就这样死于亲生儿子之手,被一拳一拳活活打死了……

当然,关于他被亲生儿子所杀这件事史学界和文学界一直都颇具争议。关于“杨广弑父”之说,大多出自野史和隋朝末年各路人马为了讨伐他而写的檄文,有可能出自政治需要,而丑化隋炀帝。而唐朝既得天下,也必须将杨广妖魔化,以显示其推翻隋朝是顺应天意。

因此,我更愿相信那个淡然的记载:“文帝坚,崩于大宝殿,终年64岁,在位23年,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自此,那个结束国家三百年分裂,打破世族垄断官场,一手打造开皇之治的一代贤主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人说,唐朝和宋朝分别是中国最和最繁华两个朝代,出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明君,开创了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统一王朝。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唐朝的盛少不了隋朝杨坚等人奠基,宋朝的繁华也少不了后周郭威柴荣等人的经营。

汉穿秦衣四百载,唐借隋运三百年。正是他与其子杨广的努力,才得以打通阶级流通的通道,科举取士的实用性则使得后世朝代纷纷效仿,无数读书人亦因此受益。

自此,天下终于不再只是那个世家大族的天下。而真正实现了那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梦想的人,也不是那个高呼它的楚隐王,而是这位正史里面存在感并不那么强的一代明主——杨坚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唐]魏征:《隋书》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