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阳县志》

 姓氏文化藏谱馆 2024-03-02

​《莱阳县志》建国前共编纂刻印了3次。第1次,明万历八年(1580年)由文林郎雍韩人莱阳知县程时建创编,万历十年(1582年)完成,全书共八卷,已佚失,仅存两篇序文记载于康熙版县志中。主纂是山西按察使佥事咸怀良和庠生谭仲顼。订正者为张梦鲤(大理寺卿)、孙旬(监察御史)、左之宜(镇江府推官)。由知县程时建、邑人咸怀良作序。

第2次,康熙十二年(1673年)秋天由莱阳知县麻城万邦维编纂成,但是未付梓印刷,继任知县长兴人卫元爵继续组织人订正补充,刻印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而成,由文士张重润总纂。共十卷,约15万字。该志于雍正年间再次刻印出版。纂修:原任莱阳县知县邹知新,字俟庵,湖广麻城人。儒学署教谕事,举人刘伟字万年,潍县人。赵自立字耐庵,沾化人,举人。

第3次,1933年12月开始编纂,督修者是梁秉锟 、杨酉桂。是年,杨酉桂编纂工作开始启动,11月梁秉锟继任,1935年10月修纂成功,分12册,约40万字。总纂文士邑人王丕煦(1871年-1943年),字葵若,一字揆尧,号楸园。分纂有:庠生于汝舟、文学生王士瑨,邑庠生张焕之、王鍊、山东八中学毕业生王锐、布衣李任。由昌阳书局印刷装订出版。

案:乾隆年间邹知新纂《莱阳县志》,道光年间宫卜万纂《莱阳县志拾遗》,同治年间赵荣山修《莱阳县志》,均未刻印,亦亡佚。

民国县志出版时候,共十二册。活字印刷,内容详实,涵盖丰富,留存历史资料极多,是研究莱阳历史乃至胶东历史的重要资料。保留了前2次县志的重要史料,内容涵盖今天莱西市的内容。2014年,经过陈化章等人重新点注,吉林出版社再版。

凡例康熙版本

一是书志凡有十,为纲;列事凡九十有三,为目。纲以统目,目以详纲,井井不紊。

一是书列志凡十有四,邹父母裁定去天文、武备、名宦、乡贤四志,今止存十。

一原编天文志,今将星野入疆域,灾祥入外纪。名宦志世远言湮,不能细考,传异者详名宦祠,附学校下,乡贤亦附人物,并未特书。武备志因国朝元储备,胜国所蓄,乱后十不存一,虽饩羊宜存,恐索马难对,故邹父母今删去,今细思终不可缺,抑将兵防入建置志,亦见一班。

一艺文中原列有诰敕并志铭等项。夫例封之文,吏未必尽良;谀墓之章,人未必尽贤。即尽良尽贤,吾邑明季以来,冠盖骈繁,虽捆载不胜书,又不便择取,故悉略焉。

一仙释,异人也,不得列人物中;宫寺,异地也,不敢入建置中;灾祥,异兆也,不敢入天文中;兵火,异事也,不敢入人事中。故皆从外纪焉。

一食货志应列历代之则,以观时变而备参考。但城破之后,房廊尽毁,典册无存。今仅从县胥所录,备现今之典章耳。

一本县旧无志书,自程父母咸佥宪讨论成刻,兵荒后并无存者。董学博江门旧有私志,亦失无稽,徒深感慨,今从张学博九如编本,稍删增之。

一是编因抚军奉部文大索郡国诸乘,备修统志,檄勒成书录真以上而刻未成书。万父母迁去,卫父母三浙名士,兴废补辍乃始成刻,实为不朽盛事。

一是书编次大半由邹父母手,倡之者有家宪、副华、平叔,其十志则不佞润与焉,采缀成文则刘生火介暨诸文学力,参订由赖吾邑诸君子。本县明季之末,实有明贤数辈,迥出伦表,在人耳目不朽万年者。而微词隐义春秋,且然况于末学。后世君子自有知者,幸无讥脱略也。

一前不与修,后不与闻,例不概书,非敢阙也。

一凡官师人物直书姓名,示临文不讳之义。

一纪事有列无评,有褒无贬,志之体也,不与史同。

修志轶闻

张允龄参与编修康熙县志

张允龄(1626-1690),字如九,号寿符,张家灌村人,顺治间贡生,福建长乐知县,晚年教授生徒,名重当时,著作有《濠上园别集》、《卢乡集》等。《莱阳县志》(续志)是康熙年间知县万邦维和卫元爵主持完成的,在修该志期间,张允龄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他将一本《万历县志》残本贡献出来,成为当时唯一可资查阅的志书资料。由于邑志资料匮乏,张允龄不顾年老,长期跋涉于昔人遗迹之间,断碑残碣上揩藓手录,为县志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资料,民国《莱阳县志》称:“手录积十五年始成,今县志(康熙志)所采录,多公旧本焉。”

张允龄先生一生著述很多,至今村里人还保存有他修过的《张氏族谱》和他写的三本小册子:《重修小灌庄观音庵碑记》记叙了张氏移居张家灌村的历史:《长乐公世仇记》写的是从张宏德到张允龄两代人与宋应亨、宋璜和宋琬一家因为田产、房产纠纷而产生的仇怨,对于研究宋琬的生平有一定的价值;《长乐公保身本末记》则是记录了他在癸未(1643)邑难中惊心动魄的逃难经历,记述翔实,是研究明末莱阳邑难的重要资料。


——————


卷一之一(舆地志上)·疆域

    沿革、位置、幅员、形胜、地质、地势、山脉、河流、海岸、气候、区制、市会、古迹、名胜、考辨


沿革

唐虞夏

莱夷地隶青州。

禹贡莱夷作牧,胡渭锥指今登莱二府皆莱夷地。


莱国隶营州

尔雅齐曰营州。孙炎注殷并青于徐,复舜之营。郭璞注自岱东至海为营州。颜师古曰东莱故莱子国,路史汤左相莱朱封于莱。


莱国隶幽州。

周官职方东北曰幽州,薮豯养。汉地理志长广注奚养泽在西。


东周

齐东境即墨地。

灵王五年齐灭莱后置即墨。烈王七年,齐威王封即墨大夫万家。


齐郡东境。


前汉

邹卢挺昌阳长广观阳县即墨县地,分属胶东国(治即墨今平度东境)及东莱(治掖)瑯邪(治东武今诸城)二郡胶东东莱隶青州瑯邪隶徐州。邹卢城在今县治西南四十里。挺城在今县治南七里。昌阳城在今海阳之庶村南。长广城在今海阳之废城。观阳城在今牟平之半城。


后汉

挺昌阳长广长广观阳县即墨县地分属北海国(治劇今广饶东南境)及东莱郡(治黄)隶青州

后汉省邹卢郡国志无挺有拒賈复传作挺。胡据此拒当即挺字之讹建安间魏武始于长广置长广郡以挺属之,故郡国志无长广郡仍以挺属北海国今从之。


挺昌阳长广县即墨地分属长广(治不其今即墨)济南(治平寿今潍县)二郡隶青州。

晋省观阳。地理志亦无昌阳,宋州郡志昌阳晋元康八年分长广县立(治今县东南二十三里)。又晋地理志无挺有挻,宋州郡志挺。前汉属胶东,后汉属北海,晋属长广,是挻又当即挺字之讹。


挺昌阳长广县即墨县地,分属长广、北海二郡 隶青州。


北魏

挺昌阳长广观阳县分属长广、东牟二郡,隶光州(治掖)

魏地形志长广郡注治胶东城又长广县注有马山祠即墨城康王山祠金泉山昌城沽水则县治亦于此时徙今县西南七十里之长清山阳更析东莱置东牟郡(治黄故城)。复于长广故城置观阳属之。


 北齐

昌阳观阳县长广县地属长广郡隶光州。

隋地理志卢乡注后齐卢乡挺并废,又废东牟郡入长广,移郡治中郎城(即东牟故城),而徙长广县治于胶东城(今平度县治)。


北周

昌阳县长广县地属长广郡隶光州。

隋地理志观阳注后周废。


昌阳卢乡观阳县属东莱郡(治掖),隶青州。

隋地理志卢乡注开皇十六年复置并废挺城入焉。观阳注开皇十六年复考卢乡汉置侯国治今平度西北境后齐废隋复移治今县西南四十里之邹卢故城。又隋地理志东莱郡开皇五年改莱州,大业五年复改为东莱郡。


昌阳县属莱州(治掖),隶河南道。

县城即今县治。旧唐书地理志昌阳汉县置于古昌阳城,永徽元年移古县西北二十三里。又新唐书地理志昌阳注贞观元年省卢乡入焉并省观阳。


后唐

莱阳县属莱州。

庄宗避其祖国昌讳改昌阳为莱阳,以城在莱山之阳故名。莱山者旌旗山也。


莱阳县属莱州,割东北境一部入栖霞县隶京东东路。

登州志栖霞沿革隋析为观阳地。唐为蓬莱、昌阳二县地,宋因之,伪齐始置栖霞县又栖霞县志岠嵎山亦名金山,齐乘云以产金得名,即新唐书地理志昌阳注之黄银坑也。


莱阳县属莱州,隶山东东路。


莱阳县初属益都路,后改属般阳路(治今淄川),隶山东东西道。

山东东西道直隶中书省至正二十三年置胶东行省于莱阳。


莱阳县属登州(治蓬莱),隶山东布政使司。

明初属莱州隶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行省为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升登州为府,划莱阳属之。三十一年于县东南境置大嵩卫。


莱阳县属登州府析东境置海阳县,隶山东布政使司。

雍正十三年,河东总督王士俊疏请裁大嵩卫置县因割县东部之行村嵩山林寺三乡即卫城置海阳县以青山乡划归宁海。


中华民国

莱阳县隶山东省政府。

民国二年,废府置胶东道(治烟台),寻又废。


沿革表

世代              总部               郡国                  县

唐虞夏            青州部             莱夷地

商                营州部             莱国

周                幽州部             莱国

东周                                 齐国                  即墨地


秦                                   齐郡                  即墨地


前汉              青州部             胶东国                挺、观阳


                                                           邹卢、即墨地


                                     东莱郡                昌阳


                  徐州部             琅邪郡                长广


后汉              青州部             北海国                挺、观阳


                                                           即墨地


                                     东莱郡                昌阳、长广


晋                青州部             长广郡                挺、昌阳


                                                           长广


                                     济南郡                即墨地


宋                青州部             长广郡                挺、昌阳


                                                           长广


                                     北海郡                即墨地


北魏              光州部             长广郡                挺、长广


                                                           昌阳


                                     东牟郡                观阳


北齐              光州部             长广郡                昌阳、观阳


                                                           长广地


北周              光州部             长广郡                昌阳、长广地


隋                青州部             东莱郡                昌阳、卢乡


                                                           观阳


唐                河南道             莱州                  昌阳


后唐                                 莱州                  莱阳


宋                京东东路           莱州                  莱阳


金                山东东路           莱州                  莱阳


元                山东东西道         般阳路总管府          莱阳


明                山东布政使司       登州府                莱阳


清                山东布政使司       登州府                莱阳


中华民国          山东省政府                               莱阳



位置

    县居山东半岛中央而稍偏南,南起北纬三十六度三十七分弱,北至北纬三十七度十二分强,西起东经一百二十度十八分强,东止东经一百二十一度九分弱。西南距首都(旧称南京)经西差一度五十二分弱,纬南差四度三十四分,西北距北平经西差三度四十八分,纬南差十五分。


幅员

县西至济南八百三十里,西北到北平一千八百里,西南到首都一千八百一十里,北界栖霞招远,西毗平度掖县,东接海阳,南邻即墨,东南滨丁字港,东西直径一百三十五里,南北约一百一十里,面积约一万三千二百方里。治所偏居境风东北,北至县界五十里,至栖霞县治一百里,东至县界五十五里,东南至海阳县治一百四十里。南至县界八十里,西南至即墨县治一百五十里,西至县界九十里,至平度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招远县治一百五十里,至掖县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

县北阻群山,南控黄海,西联胶即,莎拉发文牟。擅鱼盐饶丝麻,固东海之雄邦也。秦汉而上地非要区,唐宋以还海疆多事,故金设衡村镇扼水陆之冲。元置桃花寨司东西之钥。明清备倭东南较重,莱海分县形势一变。东北咽喉重在岔河,海疆门户移于金口(隶即墨县)。自汽车通行东北至烟台,西南至青岛,西北至龙口,东南至海阳,绾轂中枢,遂为胶东重地矣。


地质

全境岩石约十之六七为水成岩,如砂岩(二区之鹤山石,六区之冯北石)、黏版岩(一区北泊子村之鱼儿石,二区石桥夼之砚石,以及各地之石版石等)及石灰岩(一区之鞠家沟,六区之山前夼,三区之石水头等村皆石灰岩)等十之二三为火成岩,如花岗岩(一区青石山之铁青石以及各山岭云母石英长石结成之各类花岗岩等),闪绿岩等亦间有少数各种杂质化合岩石土壤为黄青黑赤四色,各大川下游多沙质及腐植混合而成,肥沃适于农作,西南平原多埴土,湿气过多,空气不易透入,久旱则固结坚硬而山岭区域又半多砂砾,少含腐植湿气受散均易恒苦干燥。


地势

县境地势北高南下,铎山脉纵贯其间,分全县为沽河、五龙河两大流域。沽河流域北部多山岭,中部南部属准平原,由东北而西南徐徐倾斜,沟洫无多,故水宣洩弗畅,每夏淫雨一片汪洋。五龙河流域北部高亢,南浙低斜,昌蚬陶漳(即清水河),诸水滎洄灌注海莱龙门诸山,纵横迤逦山谷纷歧,无大平原,于山坳水曲每现数里旷野,仿佛一小盆地(一区鹤山窪吕疃窪,二区陶漳窪,三区濯村窪,六区山后窪等)。而丁字港沿岸凹凸屈曲,海潮河流时患冲溢,浙际水平线矣。


山脉

    县境山脉来自栖霞艾山,入境约分八支,曰铎山脉,曰旌旗山脉,曰霁月山脉,曰芝山脉,曰窯山脉,曰龙门山脉率由北而南入自栖霞招远南境,曰海莱山脉则由东而西入自海阳西境七区西北一部诸山又出自平度东来之宫山脉云。


铎山脉、旌旗山脉  同来自艾山西南之岗山入县北境为火山东越横风岭为旌旗山脉西越绿鞍山(山形似鞍,松柏苍翠无际故曰绿鞍俗称为驴鞍山),为铎山脉。


旌旗山(即古莱山)  峻削高耸称全县冠。东芦山、达山西客楼雕虎二山群峰罗列状如旌旗故名。南迤最高峰为青石山,蜿蜒起伏至陡山村前,东西横亘为长龙冈,谚有龙冈天堑之称(山北人多朴实,南多俊秀俗亦有文质之别,故有是谚)。又南为二支一东南行至县治北二里许莱山亭山(先达咸怀良建亭其上)而止一南行至县治西五里许,罗石山、马山(以形若奔马故名,亦称元宝山)而止,其自达山东南出者亦二支,一行旌阳河龙水之间为梅绿山南止县治北三里之莱阳山(俗称太阳山),一行龙水县河之间尤秀异者曰神山南迤为来凤山,传有凤凰来栖,至县治东北三里许凤凰台止。


铎山  在县治西北三十里南北两峰并峙,高亚旌旗而雄壮过之。西出为凌山(一作灵山),小火山东出为大高顶宝山(山中产石色铜而形嶙峋用筑假山最宜)。南迤为罗䔰山唐山逐渐平伏至五六两区交界处突起。荆山(即初志之韭山)东迤五龙河岸至谭家夼为峰台顶,西越禄格庄为高旦山南逾刘海寺东西横起一岭曰蛇山、曰霍山、曰嵯山、曰长山、曰雨濛山、曰草化山。层峦参差俨若画屏,称嵯峨连峰者是也。为县中部高原地,又南为凤落山西折为冯北山东南经诵家庄南众水石河为平岭(俗称大岭)。西南至县界起太平顶入即墨插入海中,高出云表之大小劳山为尤著,是脉为本县泡脊干,面积最大,亦最长。五龙河、沽河两大流域于以分焉。其由雨濛山西北迤至新安村西南为兑青山(一名对城山),其由冯北山西南丘陵隐见至孙受村东为龙女埠,又南为天井山,周高而中低,若井山所从名也。由诵家庄西南起伏断续至吴沽河岸弥望平野两峰突起为双山,由南众水东迤至学坊庄村西为卢山,东南至山后村前为金山,东北止五龙河岸在光山村北为谭山,在浮山村后为浮山,峰峦圆秀若浮水上,俗讹为富山则音是而字非矣。


霁月山脉  来自艾山南迤方山,介清水县河之间,南迤入县为二支西南出者为老寨山,耸然削立,县河曲流其下风景殊佳,东南出者为小龙山,东为磊山,岭南为福禄顶,再南为巍山,西南迤为青山坎山,至红土崖止。县河清水河会焉。其自坎山东北迤为望石山,孤峰耸峭,而由巍山西行矗立县河东岸超然独拔者鹤山也,本名火山,齐乘云山多赤石故以火名鹤为后人所易耳。龙门山脉来自艾山东出之锯齿山入县东北境有东西寨子山、塔儿山、皇陡岭及三螺山(初志称群峰秀拔苍翠参差若堆螺故名,俗名祈雨顶)。小寨山环绕盘峙,周五六十里(中有龙门古寺、瀑布,为邑胜地。今寺颓废,景色荒凉,已非复昔比)。南至石硼村北分二支,一沿凤河北岸西行为凤止山(以形若凤凰栖止故名),一南迤为九顶山、星山折而西为方止山、大天山东西横亘若长城焉为,二区中央陵原地。大天山西为双蛤山(以形若蛤殻故名)。南出龙母岭与霁月山脉之红土崖,海莱山脉之五龙山环成陶漳盆地。北出为宝泉山,山阴壁削有两洞深䆳,为近邑名胜之一(初志称烽火山相传有将军屯兵于此)。其由大天山南走蜿蜒十数里直抵昌水河者为铎山,凡清水昌水两河间山岭邱阜其支脉也。


海莱山脉(俗称塔儿山)  由艾山东迤为锯齿山折而西南至于山纵贯海阳入县东南境分为三支。一西南迤为黄山方山三驾山,现龙山长岭娘娘山(当羊郡海口盛时建天后圣母庙其巅,四十年前庙会犹盛今遗迹尚存)。二起山九顶山群峰巍起为东南巨嶂称七子联峰者也,其自三驾山西北迤于金水御带两河间为古镇山珠儿顶白石山,凤头山谓凤头者,岩石嶙嶙,若凤冠也。自二起山南出直抵海岸为蠡岛(今称里岛)。自娘娘山东出为笔架山,西出为虎道岭,为桂山而小滩村西之烽台则来自海阳垜山脉云。一北迤沿海莱分界至东村庄东南又分三支,东北走者止小店村南之龙虎山,西北走者止万第西南之平顶岭,牛山马山对峙,其西昌水河之东岸也。西走者为寄宝山安儿山太平山,其屹然雄峙于巨河南岸曰巨峰山(俗名羊儿山),为附近诸山特出者焉。一西北迤者于宋村北为高儿山,大夼西为石顶山,至马家泊后北抵昌水河南岸,东有白玉山鳌顶峰,西有玉泉山五龙山,而自马家泊西出者为凤山,形圆而秀巍然独尊,再西止五龙河东岸为火山。


窯山脉(登州志作腰山)  亦来自岗山于县四区北界,耸然突起形若土窯故名。南迤为太平顶,西南为易和山,分三支东南抵潴河,西岸山前村后者为龙泉山(俗称后洞山,后有石洞容数十人,刻有石像,土人常祠之)。西南抵大沽河东岸钟芝村,前者为马银山(传有马负银而出故名),绵亘西南止于水沟头北五里许之土封台岭,其由窯山西出介于招莱意者为垜山,折而南至马连庄西兴隆岭止而由太平顶西出止于李家草泊村,西为迎驾山,一称冠武山,前有古塜,翁仲尚存,传唐某将军葬此,故俗又呼为冠武营云。


芝山脉  在沽尤两河之间由艾山经招远西南境入县为志霞山(初志作至下,省通志作紫霞俗呼大青山)。东为黑虎山,又东为芝山九峰矗秀横列东西,传汉武帝东游得芝于此。由芝山东迤为银山,顾氏郡国利病书作东关顶,明于此开采银矿,今遗迹尚存,俗称阴山。南迤至七区中部为白石山,又南为福山,西南为疾驹山,形若驹奔,至尢河东岸贤古村前为岘山。其自福山南出入八区孟格庄村西为孟右山,至卧年山止,东南出者两支,一止中庄扶西南之仙足山(俗称大节山),一止长清村西北之长清山(山东南有长广故城),东迤起伏九顶至产芝村西者为小芝山(俗称宛邱埠)。

宫山脉  由艾山西南经招远掖县平度入县西北境为茫碭山、蔚石山、明山,东南至卧石山止,占小沽河右岸一区域焉。

河流

    县境河流多来自栖霞招远,入县后为两大系,曰五龙河系,纳铎山脉 以东诸水朝宗于丁字港;曰沽河系纳铎山脉以西诸水经即墨胶县会胶莱河入胶州湾五龙河,行山谷中纡回曲折,渊沼甚多,俗称为七十二曲者也。沽河多平原地,堤岸时被侵,旧道亦时有迁移,都以源近流急,故夏秋水涨怒涛奔驰,春冬水落沙砾飞扬,有冲蚀之患 无灌输之益也。

五龙河系

五龙河  为县东部诸水会后总称,其流有五。曰昌水河、曰清水河、曰县河、曰九里河、曰墨水河。会五龙山下入五龙口曰五龙河南,流群山中,道殊狭窄,仅数十丈或百余丈至众水村,玉泉河东来入之,又折而西为齐大夫河,传昔齐大夫凿山泻水人民利之,河所由名也。至荆山前水为山束,流益湍急,秋日水涨澎湃之声闻数里,由此而南经火山北麓陡崖东麓,其下有淀,传旧有石刻,屈曲萦回至崔疃,复折而东过董格庄南,嵯阳河西来来入之,至凤头村西御带河东来入之,折东南于宅科村北金水河又东来入之,至桥头村北中流石出,俨若砥柱。昔尝建桥其上,又南至贤友村东(村地旧称陷牛村),歧为二流包香岛而东由丁字港入海(传旧由陷牛岛西入海不详何时移徙)。流长百里弯曲纡回山峙渊停富产鳞介,下游地势稍平,海潮至可通舟楫,沿岸居民多称便焉。

昌水河  旧名浮游水(元魏地形志昌阳注有河源经福山入海东为㵐港河源经牟平海阳入海西南即昌水河源)。纳林寺山北麓之水(续志称一源发林寺山非)而西南流一出海阳之峨山(续志谓一源发招虎山亦误)。过上下尹家纳黄村港以北之水经林寺山南麓而西北流至险(一作岘或作蚬)子口,会而西南经废城入县其北源出栖霞之锯齿山西南纳海阳于山前后诸水南流入县于野后村,南合龙门诸山东流之水蜿蜒南下至儒林泊东南与东源合水势始大,经南泗庄前吸源出海阳之蓝河折而北复东南于万第镇东北纳由莱海交界流入之院店河西至北麓村而南环河马崖经五处渡纳之河转北作大弯曲折而西经晋昌阳故城,挟墨水河纳陶漳窪北来之水会县河九里河入五龙河。

清水河(一名陶漳河,简称漳河)  共分三源。一出栖霞锯齿山,一出栖霞唐山至蛇窝泊南会入县境于下河村前又会源出栖霞灵山之杨础河,曲折南下龙门霁月两山脉间,诸溪均入于大明店东,纳朱兰河佛店头东纳太洋河,又于周格庄西逆纳凤河之水至红圭崖前会县河南入五龙河,是水逊昌水河与县河相伯仲焉。

县河(一名蚬河)  源出艾山西麓,称观里河。由县北境花沟村流入于杨格庄后,纳栖霞西南境流入之西留河,迂回而南行山谷间,抵芦山后折而东于老寨山右折而南,悬崖峻岭,壁立千尺,山水暴发,颇称大观,于沐浴村左西纳沐浴河于鹤山村右,东纳鹤山河至县城东,纳旌阳河又南至红土崖,与清水河合流至迟家疃,东纳古汀湾续志称众泉瀑出,经冬常温产蚌珠,南入五龙河。是水与清水河来源均百数十里,两岸沙田广漠含腐植物宜于果类茌梨而外又有苹果山楂水果等品。

九里河(一名白龙河)  源出上孙家村北介旌旗铎山两山脉间,南流至北小平村西纳源出卡堡石之鞠河至杨家疃,北纳唐河至徐格庄,东北又纳荆河入五龙河,流长五十余里,上游倾斜度高,两岸每患冲刷,下游泥沙淤积,时被浸漫。

嵯阳河  其源繁多,最长者三。曰冯北河,出冯北山;曰团旺河,出嵯峨山;曰望埠河,出望埠村。会后称嵯阳河。凡嵯峨山南泽口镇东望埠村北诸水统归入之。由董格庄南入五龙河,流长仅三十余里而面积颇阔。

御带河  源出海莱经三区中部至凤头村西入五龙河,凡凤山以南诸水悉入之,流长四十余里,河身平坦,水势纡缓,无冲刷浸啮之害。

金水河  源出三驾山之西北麓,过宅科村北入五龙河,纳大泊子以南虎道岭以北诸水,流长三十余里。

贤友河  源出杨格庄北,东南流经学坊庄西折而东复转南由贤友村右东南入丁字港,流长三十余里。

运粮河  源出即莱交界之太平顶东,沿六区南偏经即墨金口镇北入丁字港,流长四十余里。

朱皋河  源出虎道岭前羊郡河,源出娘娘山前敖子河,源出三驾山前,均流长三十余里,南流入丁字港。

院店河  源出海阳七子山,自三区东北部流入,北经大小店北石础小院西入昌水河流长五十余里。

横岭河  有二源,一出横岭口村东海莱山,一出海阳邀驾岭村至横岭口村西会为一流,西北经大夼镇至杜家泊西东会源出东村庄南之巨峰河,称为河北到五处渡入昌水河,流长三十余里。

墨水河 源出大天山,南至彭格庄,曲而西流过南北曲格庄,东西城阳村到晋昌阳城西南入昌水河,流长三十余里。

凤河  有二源,一出石硼村北,一出寒庄头南交付棗(枣)行村,东过源水夼止凤水南诸村,西入清水河,流长二十余里。

太洋河  源出龙门群山中,南经埠前后店山前店西入清水河,流长三十余里。

朱兰河  有二源,一出三螺山之西南麓,一出其西北麓至下朱兰村西会为一流西南入清水河长凡二十余里,其上游于思格 庄东南悬崖下泻,每当骤雨,声闻数里,几与名山瀑布齐观。

旌阳河  源出旌旗山东麓,经闹沟头于家疃侯家疃东西亭山会源出达山之龙水入县河,流长三十余里。

唐河 源出罗富山东之桑家夼,泉水平地涌出,过唐家庵前有两石状如蝦蟆昂首相对宽三五尺,水穿石南行颇称奇观,折而东南经褚家疃台子等村入九里河,流长二十余里。

荆河  有南北二源,出荆山后北源出横岭埠,合而东入九里河,流长十余里。

沽河系

沽河 为县西北部诸水会后总称,古称姑水。左氏传所谓姑尤也。姑即大沽尤即小沽。大沽河其源有二,一出招远会仙山南,一出招远塔山南麓。初志谓出黄县之蹲犬山,非也。会入县北境,过鞠家村西南,纳招莱界西来之东良河于马连庄,前纳源出顾家之石桥河经韩埠村东纳军武河于郭格庄,西纳山珍河蜿蜒南下过寨庄南芝河由西北入之(故道由五区白玉庄前东南经炉上寨南村西会潴河,清咸丰间于今道分流于格庄等八村,变为洲地。光绪间故道浙涸遂并今道。)于张家疃前潴河由东北入之西南,经吵吵村挟北来之长广河斜贯八九两区,由堆金泊东折而南至姜家庄,复折西南纳龙水河(故道由堆金泊后西南绕流渚东小庄等村数十年前改今道)会小沽河于大里庄前,由韩家汇西会吴沽河西南经平即胶三县会胶莱河入胶州湾,流长凡二百余里,芝山窯山二脉间群流悉归入之八九两区,旁流平漫,输注无固定渠道,故每值淫雨田禾恒被浸没。

小沽河  源出掖县东南之马鞍山入县折而东转,南经平度莱阳两县间,到东朱毛村北折而西过西朱毛村西复折而南于小河子村右纳源出白石山之白石河,于武备村南纳源出疾驹山之武清河(其自平度东来注入之,水当详平度县志,不赘)到大里村前会大沽河(故道由大里村西经平莱界南至莱阳庄东会大沽河,传乾隆时迁今道)流长一百余里,无大曲折,故无大湾池,水宽而不深,鳞介之族无多惟两岸杨柳芦苇一望无际,沿有裨于农村也。

吴沽河(一作五沽)  源出即墨北部由三都河入县,更有支源一出大河头,一出南众水,一出陈家庄,于张格庄西会而西流经莱即两县之间,纳源出冯北之姜山堤沟及源出老乌爪村洮河至韩家汇,折而北入大沽河,流长凡六十余里,虽为平原而两岸陡绝无广漠沙田,九区南部六区本部诸水悉纳之。

潴河 源出窯山东麓而支源纷歧,铎山北境川渠胥入之,南经四五两区中部于泊子村,前纳源出铎山之凌河,圈子村前纳桃源河及黑石河西南,过水沟头纳源出草化山之贤都河而入大沽,流长八十余里,铎山窯山间诸水悉入之。

桃源河  其源有二。一出唐山西南麓,一出南官庄于桃源庄前会女祠河水于昔,至此潴为大尖泊。初志所谓龙湾祷雨辄应者是也,俗称靛泊,水深似靛,今则泥沙淤塞,西过圈子村入潴河,流长四十余里。

军武河  源出窯山西南麓,经窪子村王屋庄仲格庄等村西南入大沽河,流长三十余里,太平山西北诸水悉注入之。

东良河(一名芝下河)  源出上店村西北山谷中,东经招远、下店、大庄子及县银山北麓于鞠家村西入大沽河。初志谓经招远入渤海非凡,芝山、黑虎山、大青山北流之水,悉入之,流长四十余里。

芝河  有二源。一出芝山南麓,一出黑虎山东麓,至泥牛庄合而为一,纵贯南北,纳七区中部之水入大沽河,流长五十余里,于沽河系中此为弯曲较多者焉。

长广河  源出福山东南麓,经茂芝场、庄扶等村,曲折南流,过故长广城西北,至吵吵村东入大沽河,流长三十余里。

白石河  源出白石山,经寨里贤古等村西入小沽河,流长二十余里。

武清河  源出疾驹山,经兴隆寨了房村西南武备村前入小沽河,流长三十余里。

海岸

县境三面界陆,仅东南一隅黄海弯入与即墨王村岛环成丁字形名丁字港。海岸线约长三十余里,二百年前,港水深阔,可容锯舶,曾于羊郡集开设商场,南通济河,北达营口,东至仕川,西南至海州,贸易称便。近因海水退缩,巨舶不能近岸,交通梗阻,惟滨海泥质斥卤,富产盐鹾,居民藉以谋生者甚夥。

气候

县境南滨黄海,气候属海洋性,寒暑不均,不甚烈,无暴风疾雨,久旱淫潦,天常晴朗,空气爽洁。每年六七八月为多雨期大雾不常有,最热约摄氏三十五度至三十八度,十一月至一月为落雪期,最寒约摄氏零下十四度至十七度,雨量五百二十粍至六百粍。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春秋两季多西南或东北风。

区制

县区制明中叶前不详,初志载六坊十四乡一百三十五社,续志同之,清雍正后再变,一莱海划县,一嵯峨分乡。民国十九年后改新区制兹分列如下:

迎仙乡

众水社、王宋社、淳于社、房疃社、吕疃社、五龙社、陶漳社、废坊社(一作发坊)、萧家庄社(后改富旺社)、官庄社(后改永庄社)

望石乡

玩底社(玩,旧作翫)、房屋社、大林社、榆山社(一作于山)、瓦马社、埠上社、南务社、壍头社(一作前头)、寨头社、店上社、平兰社

凤山乡

城社社、田村社、鲍村社(上三社后又并为田鲍社)、石水社、大夼社、横岭社(一作衡岭)、浮山社(一作富山)、薛村社、曲村社、蒲里社、菴里社

旌旗乡

石山社、北马社、小平社、沐浴社、火山社、西留社、石桥社、朱姜社(朱旧作诸)、大平社、赤山社、埠西社、初家庄社、白藤口社

义谭乡

金刚社、沙埠社、龙湾社、台头社、古河社、大河社、神头社、泊子社

芝山乡

岭上社、西馆社(馆旧作官)、都里社、辛庄社、寨庄社、泥牛社(泥旧作埿)、志霞社(旧作至下后改志下)、板苍社(旧作板苍曲社)

嵯峨乡

望埠社、下庄社、众水社、团汪社、荆山社、北黄社、谭山社、中荆社(上八社属嵯东社)、坊里社(一作方里)、索兰社、孙太社(太旧作泰)、辛庄社、冯北社、岭前社、白庙社、曲庄社(上八社属嵯西社)

长清乡

许村社、牛埠社、会河社、寨里社、王城社、峪㟫社(㟫旧作泉)、孙受社、会里社、庄扶社

桃花乡

小里社、双山社、王璧社(璧旧作壁)、神山社、葛村社、汀村社、辛庄社、由家庄社、张官寨社

贤古乡

朱毛社(朱旧作诸)、埠阴社、坎下社、毛家埠社、刘家庄社

在城六坊

忠正坊、宣化坊、杏壇坊、迎仙坊、贤古坊、东北关坊

行村乡(雍正十三年与林寺、嵩山二乡同划归海阳)

坊头社、长涧社、辛安社、埠前社、子推社、寺头社、朱吴社、(朱旧作诸)、三驾社、牛根社、苇園社、庶村社

林寺乡

黄山社、嵩潜社(嵩旧作松)、城阳社、于朋社、盘石社、廒上社、白水社、路疃社、竹金社

青山乡(雍正十三年划归宁海)

垂柳社、崮头社、灌水社、嵩林社、石但社

  新区乡镇(共九区三十镇一百七十六乡一千六百二十村庄)

  第一区 镇二乡十六村庄二百零九,区公所初设爽神庙再迁于家店今徙城内

城镇

县治、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城南村、石人虎、店儿泊、宫家菜园、枣行、阳关、西至泊、小庄

沐浴镇

沐浴店、鹤山后、姜家庄、王家庄、李家庄、北泊子、中泊子、南泊子

荆北乡

左家夼、南夼、前泉水、后泉水、姜家泊、埠前、望市、山子、沙沟、罗家疃

埠南乡

郝格庄、东赵疃、西赵疃、盖家疃、辛庄、李家疃、姚格庄、小汪家疃

青白乡

于家店、视稼楼、杨家疃、阎家庄、周家疃、台子、李家疃、汪家疃、鱼池头、臧家疃、西马山埠后、东马山埠后

唐河乡

叶家庄、褚家疃、东枣行、西枣行、孙家夼、白藤口、北臧家疃

挺南乡

大吕疃、小吕疃、高家疃、迟家疃、冯家疃、柳沟、留衣庄、李格庄、古柳树、四真庄、道口、姜家庄、西古城、东古城、中古城

亭右乡

刘家疃、小埠顶、柏林庄、陡山、候驾疃、小于家疃、大于家疃、杨家河、黄家庄子、道子沟、东亭儿山、西亭儿山、野房、北岔道口、南岔道口、周家枣行

爽神乡

唐家洼、小庄、赵家疃、河洛、水沐头、观音庙、朱姜、泊麦口、下河、李家楼、神山后、马崖口、范家埠子、赵家埠子、贺家沟

磊山乡

磊山后、阿麓、下河、老山、战家沟、上步家、下步家、官道、芹子夼、赤山

寨山乡

迟家沟、东上河、蓁子沟、青风口、寺院头、港子口、庙在头、留寺庄、茂芝场、夏岚后

大山乡

大山后、龙水沟、小埠、沐浴、朱家庄、麻姑顶、于格庄、芦山后、大路、苇夼、张家茔、闹沟头、青石山、黄花沟、老坡、上夼、张家庵、落脚石、河北、徐夼

榆科乡

南半坡、东半坡、西半坡、板夼、徐家庄、苇家沟、姚家沟、榆科顶、门家沟

圣水乡

张家沟、和尚庄、生宋家、张家院、大姚格庄、小姚格庄、邢格庄、南北花沟、绵远沟

龙川乡

东上庄、西上庄、夏留、南院上、北院上、中院上、杨格庄、李格庄、姜格庄

鹤山乡

朱省、瓦屋、横岚后、沈家、不动山、西留、台上、鹤山泊、圈里、篓儿

宝山乡

桑家夼、侯家夼、南小平、北小平、柳古庄、窪子、李家庄、集家店、鞠家沟

旌西乡

转曲连、庵儿沟、卡堡石、铁匠庄、柳树沟、半坡、山枣沟、喜蛛河、上孙家、夏家沟、李家沟、步家、磨石岭、汪家庄、张家、贾家、许家庄、留家

  第二区  镇四乡二十三村庄一百八十九,区公所设南务集距城三十里

南务镇

南务、曹门里、南庄

朝阳镇

赵格庄、十字埠、拖子

照旺庄镇

照旺庄、芦儿港、东昌山、萧格庄(续志作潇家庄)

赤山镇

赤山、小赤山、三合泊

螺阴乡

钟家院、上蒲格庄、下蒲格庄、中蒲格庄、老树夼、儒林夼、思格庄、小岔河、房家疃、辛庄、庄子、王家庄

山乡

埠前、豹础铺、孙家夼、岔河、太窑、王家窑、小窑、范家庄、杨家庄、王家沟

我乐乡

寨头、勃起港、崖后、崔格庄、我乐村、西石河头、东石河头

黄崖乡

黄崖底、望风口、候子沟、胡家庄、汪格庄、北旺、中旺、南旺

朱兰乡

上朱兰、中朱兰、下朱兰、马耳山、山前店、后店、唐家庄

崖东乡

崖东夼、东野后、西野后、平兰村、屋边头、泊北头、东朱儿宅、西朱儿宅、前野汲泊、后野汲泊

儒林乡

北夏格庄、南夏格庄、北薛格庄、南薛格庄、高格庄、王屋庄、儒林泊

石桥乡

臧家沟、石桥夼、石硼、崖后、南张夼、北张夼

万柳乡

万柳村、佛店头、大明、大明店、吴家疃、张家庵、安乐庄、小店

青山乡

浙头、倪家店、石沟村、东庙后、西庙后、庙西、青山后、乔家泊

柳行乡

上柳行、下柳行、林格庄、吴格庄、石栅

鹿野乡

东古庄头、西古庄头、纪格庄、北官庄、南官庄、鹿格庄

文翘乡

梁好泊、文翘泊、田格庄、赭埠、辛格庄、七里地沟、大祝家庙、小祝家庙

漳南乡

芦儿口、小芦儿口、大陶漳、祝家疃、西陶漳、红土崖

昌山乡

山后村、西昌山、于家疃、叶家泊、南隋坊、北隋坊(本名废坊,一名发坊)

城阳乡

阎家庄、东城阳、西城阳、南寨口、北寨口、中寨口、南曲格庄、北曲格庄

北麓乡

东陡山、西陡山、修家沟、薛家沟、东北麓、西北前格庄

宝泉乡

南龙旺庄、北龙旺庄、瓦儿夼、溪聚村、山子村、周格庄、南埠、江格庄、洞仙庄

黑泉乡

彭格庄、水口村、前瓦马、后瓦马、大石梁头、小石梁头、曹家沟、小徐格庄

荆山乡

姜家夼、侯家夼、吕格庄、港口、马喊口

止凤乡

水南、止凤、接家庄、源水夼、逍仙庄、枣行村

星山乡

徐家夼、胡留、史家河、东院西夼、西院西夼、南寨庄头、北寨庄头、中寨庄头

中山乡

梁家夼、大梁庄、护驾崖、南泗庄、蓝家庄、于山后、清江泊、史家疃、岚子前

                                                                

  第三区 镇三乡二十二村庄一百四十八,区公所设下鲍村,距城七十里

万第镇

万第(原作玩底)、后玩底、西玩底

大夼镇

大夼集、小格庄、姜家庄

姜疃镇

姜疃(初志作姜家疃)、菴里(一作安里)、西店

富南乡

小院、高卓、北石础、大店、小店、大河口、黄金沟

朝阳乡

南石础、立二山、梁家疃、贾家庄、于格庄、霞峰、崔格庄、东村庄、前石庙、后石庙

巨峰乡

王宋、三甲湾、山后、大苟格庄、小苟格庄、南苟格庄

横岭乡

横岭口、牟格庄、韩格庄、三里庄、刘家庄、王家庄、柳树夼、李树圈

河曲乡

东渚麓、西渚麓、后渚麓、石龙沟、田家灌、河马崖、铎山前

淳南乡

前淳于、后淳于、欢家夼、黄埠寨、草场泊、五处渡、张格庄

五龙乡

五龙、蒿埠头、张家灌、侯家夼

凤东乡

马家泊、东马家泊、迎格庄(本名作任家庄,一作迎甲庄)、铎夼、杜家泊、宗格庄

凤北乡

石水头、玉泉庄、高家店、元庄

凤西乡

岚子、青杨夼、姜格庄、辛庄、小梁子口、后森埠庄

凤南乡

东宅、西宅、小疃、窑头、地南头、地北豆

毓秀乡

前森格庄、塔南泊、大庄子、东庄子、火山口、宋格庄、濯村

临溪乡

董格庄、北黄、院上、陶格庄

佛崖乡

东凤头、西凤头、上夼、北大策、东大策、南大策、胡城、泊庄

金水乡

北高格庄、小泊子、龙湾泊、庄子、岭南头、夼里、南高格庄

憩稼乡

憩稼庄、东路格庄、西路格庄、南路格庄、北路格庄、张家泊子

高阳乡

宋村、大汪格庄、西汪格庄

七峰乡

上鲍村(前孙家、后孙家、东西邱家)

中鲍村(楼头、柳行)、下鲍村(河南、河北、三家村)

桂山乡

薛村、湾头、曲坊、塚子、宅科(一作泽夼)

滨海乡

九家夼、垜埠店(一名桥头店)、东埠前、中埠前、西埠前、东滩港、西滩港、南道头、北道头、桥头

海隅乡

翟家庄、杨家夼、东朱皋、西朱皋、羊郡集(续志作羊圈)、后羊郡、东羊郡、南羊郡、田家庄

夙敬乡

小滩、南廒子、北廒子、祥东、台子、田村

第四区 镇五乡九村庄一百四十四,区公所设苗家,距城四十五里

窪子镇

窪子、河崖、王屋庄、咸家屯、解家沟子、展家、郭家庄、孙家庄、季家

马连镇

马连庄(续志作马恋)、田家、孔家、顾家、石桥、彭格庄、埠后、铎山前、东鞠家、西鞠家

南岚镇

南岚、北岚、埠后、韩埠、大店东、小店东、捉马台、拦马庄、花儿山、矫格庄、善家屯

谭格庄镇

谭格庄、罗家疃、崖后、大韩家、季家泊子、小于家、大汪家、小汪家、蔡庄、姜家庄、下河

河头店镇

河头店、泥湾头、小里庄、桑行、杨家寨、河东寨、贺家屯、东大寨

龙泉乡

小官庄、大里庄、小河埃、大河埃、山前、高格庄、卞家、西沟、向水沟、窪子

大埠乡

钟芝、瑞台、曹家、岚子、尖顶、大淳于、小淳于、臧格庄、尹格庄、大埠窪

唐山乡

白石埠、湾儿口、野渚泊、乔家庄、大黑石埠、小黑石埠、杨家屯

太平乡

大沟子、小沟子、董家庄、擸(木字旁)树庄、秦家、三家村、寄马沟、郭格庄、怀古庄、潘家庄、山口、王家草泊、吕家草泊、吴家草泊、徐家草泊、小屯

观武乡

崔格庄、仲格庄、朱耩(土字旁)、格达、小台子、台上、李家草泊、乔家草泊、高家草泊、姜格庄

椅河乡

张格庄、圈里、河南、苗家、河北、夏家屯、方里、军寨、吴家庄、张家泊子

凌山乡

王家泊子、李家泊子、庵里(庵一作安)、染房、高家、夏家、东吴家、西吴家、高庄沟、小韩家

临栖乡

汪格庄、李家庄、大留家、小留家、胡家堡、解格庄、小后崖、苏家、高家庄、孙家庄、赵家庄、辛庄、后解格教育厅

水岔乡

大水岔、小水岔、南马庄、北马庄、小台子、窑山屯、山口、前施格庄、后施格庄

  第五区  镇三乡二十村庄一百六十六,区公所设水沟头,距城五十里

水沟头镇

水沟头、桑园、河南、解家庄、徐家庄

徐格庄镇

东徐格庄、西徐格庄

韶存庄镇

韶存庄、东庄

望城镇

大望城、小望城、辛庄、前塔埠头、后塔埠头、谭彪庄、张家疃、水道

院西乡

黄花灌、田格庄、马家庄、刘家庄、南龙湾庄、潭家院西、刘家院西

沙埠乡

东沙埠、中沙埠、西沙埠、吕家埠、贤都、刘家屯、前褚河头、后褚河头、南小屯、西屯

大河乡

石佛院、朱翠、寨南、范家疃、前疃(一作千檀)、炉上、岚上、汪家疃

卢西乡

义谭店、殷家疃、史家疃、李家疃、沙窝庄、沙岭、式好庄、岗河头

沽滨乡

前于格庄、后于格庄、展格庄、隋家屯、夏家屯、王家庄、白玉庄、下马庄

兰泊乡

古河头、官道、后堡、封台埠、前车南泊、封家泊、上马庄、姜家泊

马阳乡

敬庄、圈子、七格庄、尚家庄、大疃、郭家庄、王家庄、于家庄、邪岚、爻字埠

松旺乡

松旺庄、枣行、初家、台头、小河埃、赵家庄、田家庄、萧家庄

院东乡

小院、前周格庄、后周格庄、杨格庄、果佳圈、门家疃、北埠、后车南泊

马岚乡

马岚、全家屯、南官庄、北官庄、陈家疃、董家庄、沈家屯

天桥乡

天桥屯、宫家庄、孙家庄、瓦屋庄、旧店、将军顶、刘家庄(一名石桥泊)

青埠乡

青埠屯、大青埠、东青埠、南青埠、新店、太平庄、簸箕港、曹家屯

桃源乡

桃源庄、冯格庄、萧家疃、鹤驾疃、胡家疃、朱家埠

横岚乡

横岚埠、咸家庄、丁格庄、前大埠、后大埠、夏庄、东小埠、中小埠、西小埠

龙湾乡

龙湾庄、左家泊、江旺庄、向水沟

古城乡

三城庄、古城里、房家疃、圈子、沟上、水磨灌、草泊、街东、小江家庄、三里庄

新安乡

焦格庄、元庄、平林院、谭格庄、小谭格庄、大马格庄、小马格庄

佳果乡

大野头、小野头、吕格庄、禄格庄、汪家夼、刘海寺

滨龙乡

金刚口、荆山后、牛北口、马家夼、韩格庄、众水、菜口、谭家夼

  第六区  镇四乡二十村庄一百八十,区公所设学坊庄,距城八十里

姜山镇

姜山(初志作姜家山)、南菜园

团旺镇

团旺(初志作团汪)、河南

学坊镇

学坊庄(初志作穴坊,一名撷芳)

泽口镇

泽口

冯北乡

东冯北、前冯北、后冯北、马家庄、生家埠、后寨、太和庄、邓家庄、李家白庙、朱家白庙、韩家白庙、杨家白庙、庄家白庙

凤落乡

石流泉、太平山、前北岩、后北岩、东北岩、雨泊、初家庄、王家察、左家察、刘家察

嵯峨乡

朝阳庄、姜家夼、刁家夼、宋家夼、朱家夼、杨家夼、李家夼、南埠后、北埠后、西埠后、牛北成庄

滨河乡

大梁子口、陡崖后、大李格庄、东李格庄、南李格庄

龙曲乡

崔疃、徐团庄、前河前、后河前、谭山后、光山

荆阳乡

前李牧庄、后李牧庄、东中荆、东张格庄、西张格庄、前留格庄、后留格庄、南留格庄、西留格庄

芳里乡

孙太庄、杨格庄、东龙河头、西龙河头、东石格庄、西石格庄、坊里、东南岩、西南岩

丰泽乡

李家泽口、苏家泽口、阎家泽口、刘家泽口、沟东、宋家泽口、解家泽口、于王庄、孙岚庄、七里庄

龙西乡

鸭儿沟、东马家泊、西马家泊、杨格庄、小杨格庄、云南

浮山乡

东浮山(一作富山)、西浮山、黄格庄、富南庄、岭南头

青峦乡

西中荆、三青、小格庄、西大格庄、东大格庄、小疃

逸林乡

东棘林夼、西棘林夼、双龙埠、兴隆庄、义和庄、虎埠岭

卢山乡

卢山后、南泊子、姜格庄、北泊子、吕仙庄、程格庄、东教格庄、西教格庄、望埠、黄家庄、辛庄

海曲乡

蚬子湾、东贤友(原名陷牛,一名仙游)、西贤友、吕家滩

蒲泉乡

东蒲里、南蒲里、西蒲里、山后、泉水头、于家庄、李家庄子、窪儿里

躬稼乡

东下庄、西下庄、杜林头、小杜林头、西杜林头、史家城、朱家夼、贾家夼、躬稼庄、东躬稼庄、辛庄

桃滩乡

石岭、宋格庄、郝格庄、塔儿前、东桃滩、西桃滩、大朱翠、东朱翠、西朱翠、唐家庄

众水乡

南众水、石河、业寄马埠、吕寄马埠、郝寄马埠

吴岭乡

大河头、兴隆屯、夏疃、埠西、埠南、吴家岭

三都乡

东三都河、中三都河、西三都河、赵家庄、芝麻岭、烧锅庄、前张格庄、后张格庄

兰陵乡

柴岚、全家屯、岭前、岭后、李家庄、荣家屯、高家庄

仰岚乡

仰岚岭、陈家庄、诵稼庄、葛岭、李权庄、蒲湾崖、前垜埠、后垜埠

  七区 镇三乡二十三村庄二百一十二,区公所设日庄集,距城七十里

日庄镇

日庄

贤古镇

贤古、南庄

泥牛镇

东泥牛庄、东峨岚庄、西峨岚庄、埠前庄、黄家屯、柳行、岚东

贤北乡

汪家 庄、丁家庄、史格庄、坎下、堡下、水东

福山乡

瓦庄、前庞格庄、后庞格庄、小庞格庄、散曲埠、堆金泊

尤东乡

大桥庄、大王家庄、小王家庄、东庄、常家屯、寨里、仙人庄、孙家庄、大莲花庄、小莲花庄

临沽乡

淤场(四村)、院里、东朱毛、西朱毛、小朱毛

塔东乡

小河子、店上、塔东泊、堤上、任格庄、河南

埠西乡

路南埠、代墅、小于格庄、教书庄、远石庄

院上乡

院上、辛庄、西泥牛庄、石木头窪、胡家沟、圈里、丁家庄、冷家庄、刁家沟、五子埠后、叶家庄

南墅乡

南墅、唐家、宋家、曹家、董格庄、下庄

卧石乡

卧石、小埠、庞家庄、北墅、前石头山、后石头山、前陶家、后陶家、园后、刘家庄、吕家庄、卢家、宋家

山阴乡

山后、芝下、石庙、皮家园、东馆、小东馆

陶源乡

扒头张家、大庄子、西馆张家、吴家、荆家、蓁子沟、七十里堡、于格庄、张格庄、上店、北泊、元庄

明山乡

明山、山里吴家、西馆孙家、西馆邴家、小埠、邀儿沟、小吴家

泗水乡

上柳连庄、下柳连庄、阎家、程家庄、西朱翠、夏家、泗水、于空窪、郑格庄、管家、盛家

芝源乡

君格庄、石格庄、徐家庄、崔家窪、王家庄、小台、皂角树、东庄院、马家 、李家、李家窪子、围格庄、小森格庄

鸿兰乡

小尹格庄、大森格庄、窪子、杜家、唐家庄、徐家、赵家庄、孟家下夼、邹家下夼、窦家庄、郑家下夼、西邹家下夼

沽西乡

道子泊、仲家、郭家、东朱翠、左家院、戴家院、张家院、山北顶

岚桑乡

夏疃、斛斗、鲁格庄、后岚桑、前岚桑、前山珍、后山珍、东山珍

青岭乡

郭格庄、李格庄、玉池、青枫岭、埠子、高家屯、徐家屯、刘家屯

都里乡

胡家都、刘家都、王家都、邹家庄、东白石山、西白石山、郭家庄、宫家庄、东醉芝、西醉芝、刘家庄、胡家庄

滨芝乡

河北夼、河西夼、唐家夼、沟口、傅家庄、泊子、鲍格庄

芝阳乡

六甲夼、车格庄、三甲夼、王家夼、东庄子、河崖、西庄子、芽儿场

埠阴乡

产芝、北庄扶、小埠阴、大埠阴、埠头、姜家庄、河头、门家庄、福山后

滨沽乡

寨庄、榆林庄、解家岭、汪家岭、倪家岭、周家院、秦家岭

  第八区  镇三乡十九村庄一百六十二,区公所设院上村,距城八十里

院上镇

院上(续志作靖林寺)、李格庄

武备镇

北武备

毛家埠镇

毛家埠

贤南镇

山口、敬庄、贤格庄、隋坊、孟家庄、王家庄、徐家屯、仇家庄

沽左乡

孙家城、南苑、徐家庄、史家庄、杨家屯、大岚埠、小岚埠、张家屯

昇平乡

兴隆寨、了坊、吴家庄、张家庄、王家楼、刘家屯

尤滨乡

小刘格庄、河岔、大刘格庄、南武备、老家庄、刘家庄、张管庄

龙西乡

花园头、高家庄、蔡家庄、李家庄、王家庄、王家地、福禄庄、黄沟崖

沽北乡

赵家庄、北上泊、葛家庄、王家庄、任家庄、王璧、崔家庄、北寨、长汀寨、堆金泊

河阳乡

东渚东、中渚东、西渚东、垂裕庄、小庄、八亩地、冯家渚东、东王屋庄、昌家王屋庄

永丰乡

西王屋庄、南永丰庄、兴隆屯、北永丰庄(新通志作迎凤庄)、南上泊(三村)、崔家庄、七岌

平东乡

大里村、南辛庄、北辛庄、南大佛阁、北大佛阁、堆金泊、曹官屯、葛家埠、西大佛阁

驹前乡

胡埠庄、高格庄、于家窪、大道格庄、小道格庄、上庄、张家庄、青石埠

甲瑞乡

甲瑞、于家寨子、李家荒、崔家荒、八郎庄、邢家庄

高原乡

大高岚、小高岚、于家窪、郑家庄、林家庄、傅家庄、散水头、马家庄、凤凰屯

许村乡

大石岚、小石岚、刘家庄、高村、邹家许村、碑儿头、姜家许村、段家许村、乐家庄、郝家许村

岚东乡

黑岚埠、东杨格庄、西杨格庄、战家会、乐家会

沽阳乡

张家寨子、藕湾头、岭西头、吵吵(一作早朝)、刁家埠

沽右乡

南栾家寨、北栾家寨、沙埠、邹家疃

三教乡

牛溪埠、三教村、铁家庄、长清、孙家疃、东孟格庄、中孟格庄、西孟格庄、西庄

沽河乡

中庄扶、茂芝场、谭家庄、郭家庄、前庄扶、南庄、后庄扶

扶峪乡

高家、潘格庄(五村)、东小夼、中小夼、西小夼、杨家窪、东望连庄、西望连庄、张家庄、周家庄、吕家庄、孙家庄

  第九区 镇三乡二十村庄二百一十,区公所设夏格庄,距城九十里

店埠镇

店埠

孙受镇

孙受、南庄、东庄

夏格庄镇

夏格庄(初志作夏家庄)

台东乡

曲堤(三村)、管村(六村)、店子(四村)、李家崮、崮西、元道、孙家汇、孙家崮

河内乡     

韩家汇、于家泊、天宫院、莱阳庄、店西、于家崮、张家崮、大胡埠、小胡埠

汇东乡

前沙湾庄、后沙湾庄、水口庄、王家庄

沽汇乡

张官寨(四村)、寨西头、栖凤台

平原乡

朴穆庄(六村)、徐林庄、包家庄、李山庄、程家庄、钓鱼台、杜家疃

葛村乡

东菜湾庄、西菜湾庄、东南葛村、西南葛村、东村、史格庄

黄溪乡

渚洲、孙洲庄、南由格庄(续志作由家庄)、北由格庄、横岭(四村)

镇西乡

葛家疃、东张格庄、西张格庄、耿家庄、小庄头、小里(四村)

朱山乡

后埠、狮子口、沟东、天井山、沙湾崖、七间房、桃花寨子、大庄头

山后乡

董家山后、毛家山后、巨家山后、王家山后、迟家庄、卢家庄、前我乐、姜家庄

临洮乡

左官屯、崔家岭、宋村、花园岭、程家庄、董家庄、刁家庄、岭南头、丁家山后、西夏格庄

岭前乡

东黄埠、西黄埠、王家楼、葛家泊、岭南村、小宅科、郎二埠、郎二埠屯、庄子

镇南乡

泊南(四村)、位家庄、葛家庄、崔家庄、大宅科、李虎庄、马虎庄、上疃、宁家庄、大李家疃、小李家疃、于家庄

双山乡

双山、渭田、堤西、宫家城、乔家屯、于家屯

望峰乡

辛庄、善人庄、沙岭、尉家庄、刘家疃、梁家疃、张家疃、金家疃、潘家疃、河西、张家庄、染房庄、耿家庄

宙泉乡

张家寨子、周格庄、小周格庄、东赵格庄、西赵格庄、后我乐、耿家茔、刘家庄、涧沟、花儿岭、汪家庄、兴旺庄、埠下、王家寨子

隆山乡

徐家会、王家庄、任家庄、沈家庄、展家埠、徐家庄、蒲湾泊、郎家庄、张格庄

林泉乡

辇止头、张家庄、庞家屯、后堤、曲家屯、林泉庄、东韩家屯、埠后

绕岭乡、绕岚岭、南仙庄、前堤、西韩家屯(二村)、郭家庄、马家泊

连峰乡

索兰、官庄、傅家庄、老乌爪、曲家庄、树兰庄、葛埠、黄湾崖、秦家屯

埠东乡

亭子口、曲格庄、哈喇、刘家埠子、全家屯、高家庄、大望埠庄、小望埠庄

守望乡

石城、大袁家泊、小袁家泊、胡家泊、黄土台、前保驾山、后保驾山、东百户屯、西百户屯

市会

人民为谋交易便利,每择于所宜地自由聚集,或曰市集、或曰山会。城坊市集六处,依次轮转,乡区则五日一次,山会每年一次或二次,均有定期,兹表列其址如下。

城坊

市集:大寺街、小集街、东关、西关、南关、北关

山会:五月、十月会(原在城隍庙园今迁西门);六月会(在南门里及东南城外)

第一区

市集:沐浴店、门家沟、西赵疃、北小平、西留

山会:八蜡山(在寺院头村北)、马山埠(在城西五里)、药王庙(在西关外)、沐浴店、古柏院(在柏林庄)、横道山(在赵家庄村东)、西赵疃、磊山岭(在磊山顶)

第二区

市集:南务、赵格庄、照旺庄、赤山、寨头

山会:望石庙、红土崖(在红土崖村西)、烽火山(在洞仙庄前)、聚财顶(在辛庄北)、龙母山(在磊陶漳东山)、刘家院(在院西夼村东)、南务

第三区

市集:万第、五处渡、大夼、姜疃、羊郡、汪格庄、石水头、北高格庄

山会:凤山、太平山(在张格庄东南)、万第

第四区

市集:河头店、南岚、窪子、苗家、马连庄、谭格庄

山会:河头店、南岚、马银山、后洞(在龙泉山南)、太平顶(在大埠顶)

第五区

市集:水沟头、徐格庄、冯格庄、韶存庄、龙湾庄、松旺庄、江旺庄、大野头、前周格庄、谭格庄、北官庄

山会:水沟头、董家埠院(在院西村东)、大河口(在炉上村西河岸)、北官庄、韶存庄、徐格庄(在徐格庄后河,一名小河口)

第六区

市集:姜山、学坊庄、泽口、团旺、躬稼庄、后寨、埠西、黄格庄、中三都河、仰岚岭、李权庄

山会:学坊庄、三教堂(在石格庄村西)、西峰寺(在姜山集西)、朱翠(在朱翠村北)、团旺

第七区

市集:日庄、贤古、泥牛庄、南墅、院里、岚桑、王家夼

山会:福山院、青枫岭(在青枫岭村前)、日庄、贤古、院里、白石山

第八区

市集:院上、北武备、毛家埠、牛溪埠、大刘格庄、甲瑞、乐家寨、高岚

山会:黑岚埠(在黑岚埠村后)、峪泉山(在长清村西北岭上)、武备(在北武备集)、院上、牛溪埠、毛家埠、大刘格庄

第九区

市集:夏格庄、孙受、店埠、管村、张宫寨、朴穆庄、双山、董家山后、绕岚岭

山会:王皇庙(在夏格庄)、店埠、龙女埠(即孙受东山)、张官寨、双山、绕岚岭

古蹟(迹)

挺城  在县南七里古城村南,汉治置北齐废(见隋书地理志卢乡注),遗址沿存。按魏书地形志,挺注有乐毅城而昌阳注又有挺城似挺城已为昌阳古迹,挺当复有新治,其疆域西逾沽水(乐毅城在沽河西),东越三驾山(见武定二年长广郡挺县路文助三驾寺造像)而沽水三驾山间以城名者今有胡城(县南七十里),史家城(县南九十里),是否为挺徙治未敢定也。

邹卢城  即今县西南四十里之古城,传齐侯灭莱时筑汉置县。莽曰始斯,东汉省隋即其地置卢乡县,唐併入昌阳县,遗址犹存。按县旧境汉所置县寰宇记有邹卢无卢乡,一统志则分载卢乡于莱阳、平度古迹,考隋书地理志卢乡注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并废挺城入焉。唐书地理志昌阳注亦云,贞观元年,省卢乡入之。盖汉置邹卢于今县西南之古城,后汉省北齐又废平度之卢乡而隋即邹卢故城复置,至唐省入昌阳以壤地相接故也。古今地名大辞典卢乡县,汉置侯国,北齐废,故城在今平度县西北,隋徙置,唐省,故城在今莱阳县西南,考核最为翔实。

昌阳城  汉置,在文登西南三十里昌山之阳(文登志今讹为康王城),何时西徙不详。莽改夙敬亭,后汉复,遗址在今海阳庶村南。晋初废,惠帝复移治于其西北七十里(遗址在今昌山村南),唐永徽初徙今治。按古籍载,昌阳故城有四而昌阳侯国不与(详考辨)。一在今文登县,寰宇记、齐乘、续山东考古录、新通志俱云在文登西南是也。一在今海阳县西八十里庶村南,土人呼曰城里曰城门口,时现五铢、半两钱、王莽刀,北有土台高丈余,周百余丈,俗呼试马台。方舆纪要云,昌阳故城在莱阳县东七十里。汉置晋废,续志夙敬亭在县东南八十里,遗址尚存。即文登志古迹内亦云,今海阳县西八十里有昌阳故城,但谓晋元康置其地亦有昌山昌水则非。一在今县治东南二十三里。宋书州郡志,昌阳令元康八年分长广县立。魏书地形志昌阳注有挺城、望石山、凡马祠、五龙庙、浮游水。方舆纪要云,晋复置昌阳,在今县东南二十三里。隋大业修筑城垣,唐永徽初为水所圮。续志云,县东南二十五里,昌山之阳是也。盖惠帝复置,仍沿旧称,而附郭山水亦因以得名。一即今县治,旧为土城。旧唐书云,永徽元年,移治古县西北二十三里,方舆纪要初、续志从之。

长广城  汉置,在今海阳废城。后汉建安间即县置郡(见魏何夔传),晋徙郡治不其,后魏徙县治长清山阳,遗址在今县西南七十里。按历代志书长广城曰县、曰郡,其迁徙先后有五。一在今海阳之废城,汉书地理志长广注奚养泽在西,纲目质实,方舆纪要、一统志、初志俱云在县东五十里。濠上园别集(邑人张允龄著),谓即今废城是也。一在今县西南长清山阳,续志主之,遗址犹存,其南有村曰栾家寨,旧称长广寨,魏书地形志长广注,有马山祠、即墨城、康王山祠、金泉山、昌城、沽水率在平莱之交,则为后魏徙置无疑,其不隶县境。一在今即墨城阳北,晋书长广郡注,咸宁三年置治不其,一在今平度县治,魏书地形志长广郡注云,治胶东城其属县,即墨注云,郡治平度,志以为即墨治所,时已徙治胶东,又隋书地理志胶水注云旧曰长广,方舆纪要谓胶水废县,后汉晋宋曰胶东,北齐置长广县。所谓胶东,胶水即今平度县治,一在黄县东中郎城,一统志云北齐移长广郡治中郎城是也。

观阳城  汉置,在今牟平之半城(旧属莱阳青山乡)。晋废,后魏兴和中复置,在今海阳之废城。按观阳故城有二。一在今牟平西南,据汉书地理志,观阳应劭注在观水之阳(详古观水)。海阳冷泮林登州沿革考,观阳城在宁海西南百里,其地今名半城是也。半字或即观字音讹,惟宁海州志谓观阳后汉置,不知何据。一在今海阳废城,续志云在县东七十里观山之阳。登州志云,观阳屡徙,不止一城是也。魏书地形志观阳注有观阳城,是此时观阳故城已为新观阳古迹,盖长广县治西移故魏即其城改设观阳新治,城北观山因以得名。

豯养泽  久湮,今县治南是其遗迹。考禹贡、九泽、尔雅,十薮大陆云梦亦非昔形,圃田大野久已涸竭,盖沧海桑田古今不同,居今稽古必审度形势以探求原迹始可得,其仿佛若泥于薮,为水聚强,以溪涧汙潦当之,殊失先王疆理天下推表山泽之意。按周官职方,东北曰幽州,其薮曰豯养。郑康成注豯养在长广,汉书地理志长广本注,奚养泽在西秦,地图曰剧清池幽州薮。清一统志、方舆纪要初志俱云长广在县东五十里,据此则豯养在今县境内无疑,特原迹久湮莫能确定所在,惟豯养著称。职方表为巨薮度,必浸淫汪洋与大野、孟诸、圃田、具区等以县境形势考之。县治南平衍低湿、山岭环抱,周围可七八十里,县河、漳河、九里河、自北荆河,自西昌水河自东来注之,濆涌浩瀚,会于五龙山下,南入五龙口(两山对峙如门),行山谷中颇有龙门三峡之势,俗呼为齐大夫河,意古时五龙口北形成盆地,诸水所汇,瀦为巨湖,而禹禹平水土功及潍淄迤东,地处僻陃,未遑疏导,故周置幽州以泽志疆,至齐入战国始越沽尤,东辟有大夫治此,凿山通流泽水浙涸,遂成平畴,于是汉置挺治,迄今挺城一带土性斥卤,色黑质黏,颇类湖底,附近陂塘断续,列如星宿。汉初遗迹犹显,故以泽记。长广西境唐宋后莫辨。考古者昧于陵谷变迁,率以无名,沮泽当之,失其实矣。

高丽戍  在县东南九十里今羊郡镇南。传魏处辽东置戍于此,故名。按高丽戊遗址,一统志、方舆纪要、初志俱云在县西南九十里,土人讹为高丽山。金史地理志莱阳注有高丽山。续志云在县东南九十里查县东南羊郡镇距城适九十里,其南有故城遗址,俗呼为高丽城。城南为半岛,登州志作蠡岛,俗作里岛,疑即为高丽山。各地志中西南二字当係东南之误。续志已订正之,但以高丽名,城与山不无可疑,或前代屯戍之所俗误呼耳。

胡城  在县南七十里,传唐时曾置戍于此,今为胡城村。按胡城村北山名佛崖,俗呼其西峰为城子顶,石斟犹存。传即胡城遗址。东峰石寨周约里余,清同治初,乡民因旧基筑以防捻,后临五龙河悬崖壁立,前有砖砌马道,土人耕田时现古物,登州志疑即邹卢故城然于形势不类。

桃花寨  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元时设巡检于此,遗址尚存,今曰桃花寨村。

黄土台  在县西南八十里,黄土台村西,其旁土壤皆黑,台土独黄,传为秦始皇取临淄之土筑以望仙,遗址尚存。按黄土台俗称皇都台,高五丈,周约十丈,基系累土而成,上置石形如车盖,原叠有三十余巨石,今存四台址,经村人积年鑱削,已失旧观。

烽台  明防倭所,筑小滩村西山,羊郡北山、朱皋西山、埠前东山、陷牛东山、蒲里西山均有之,今遗址尚存。

文笔峰  在县东南八里之红土崖,为漳河会流处。明正德年间,邑令司迪议建工方兴,因事中辍。万历年间,邑令蔡梦齐建文昌阁城东南隅,以当文笔峰,迹遂湮。清道光二十八年,邑令凌泰磐始即旧基重建。

观音桥  在县南八十里,五龙河下游,桥头村北里余,系道人李常明募建,工程伟大,长一百二十孔,后为水冲塌,没沙砾中,今惟一碑峙立西岸,年久漫漶,仅观音桥三字可辨。

友谢亭  在城北一里,亭山东峰。访真亭在其西峰。明咸怀良建,邑人多于其地为文讌之会,胡梦豸曾为之记,宋玫亦有亭山步韻诗俱载续志中。

会葬阁  在县南十里,俗呼八角庙。金大定间,邱刘谭马四真人会葬任风子于此墓,在阁后。按邱长春栖霞人,刘处生掖县人,谭长真、马丹阳及王玉阳、郝恬然、孙不二俱牟平人。金元间入道,号海上七真,同师陕人王重阳。任风子,丹阳弟子。

宋开国男张忭墓  在县北门外半里,此古墓之较著者。他若蒿北头村东南、史家城村北均有古塚,土人呼为将军塚。又南禄格庄村西有司马坟,下鲍村东南有将军坟,河前村有侯子坟。留格庄村西有石人沟,墓作圆井式,傍有翁仲,亦残毁。天桥屯南有将军顶,相传俱係名人塚墓,惟年代已远,姓氏不可考耳。

三驾山寨  在县东南八十里,莱海分界处。清同治初,乡民为防捻筑,雉堞犹存。按此不足以言古聊志,以免后滋讹疑。盖咸丰辛酉,捻匪东窜,县境太平日久,防卫废弛,焚杀虏掠为亘古未有之浩劫。故匪去后,乡先生相率于高山大村倡筑石圩,即于莱海分界处除三驾山寨,方山、现龙山、娘娘山、二起山,雉堞遥属。他若一区之旌旗山,三区之凤山,五区之荆山,六区之浮山,亦其同著者。同治六年,捻匪再至,居民赖以保全实夥。

名胜

    嵯峨  邑中部之主山也。群峰罗列,参差而雨濛,尤高上有古刹,已久圮矣。登临四瞩,旌旗龙门三驾诸山起伏若丘陵,五龙沽水蜿蜒如蛇,城市村落又历历可指数也。其亚雨濛而东峙者曰隺顶,有巨石高丈许,容十余人,旁为石庙,庙之前有碑记。清咸丰辛酉,乡人避捻乱事,其阳有洞曰白云居,半山洞为石窟门,南向容一人出入,匍匐执烛而进,高两寻阔称之。东复一门,伛偻转入为内窟,宽广不及外窟之半,世传为辽羽士刘海蟾修道处,洞前碑碣犹存而文字漫漶莫辨。四时登眺,桃李华秾,珠樱遍野,龙川水涨,霜叶满林,洞天福地不过也。其东南去此约七八里曰理稼庄,为明末邑人李岩故居。东大梁子口则姜明经圻之别墅云。

    五龙口  云县南二十余里,昔齐大夫于此凿山通渠,昌水清水县水墨水白龙水会流南下,是名所由起也。左右两峰夹岸,每夏秋水涨,波涛汹涌,纵目山巅,若马驰雷震,奔腾澎湃,声前阵子数里,亦奇观也。其东峰上有古刹曰五龙庙,始建不详著称。魏书地形志中则其来远矣。

香花岛  在县治南百余里,突起海中,水平岸阔而望若浮龟。曩,海水深时,往游者必舟行乃达,近为五龙河水冲淤,潮落可徒步过焉。沿路上为避风汀,汀之北有石罅,内伏巨石若臥狮,更进为古寺,巍然耸立,其右古书屋遗址,有断碑仆地,传为张饶州允抡撰文而字剥落不可辨矣。寺之前为南阁,每朝暾初上,金波万顷,夕阳回照,碧水灿烂,风帆上下,渔舟欸乃而白马荆条诸山或圆若覆釜,或森若列陈,登台遐瞩,心旷神怡焉。迤东势陂陀层累若台,台下方广三四亩而甚平坦,中一井,深数丈,四围水卤独甘。井东有石,石苍褐色,如龟如虎,人立者鸟鬭者骇兽惊蛇,暗若屯云,皱若枯木,则砰石栏也。又东曰石门限复折而北抵岛后,峭石壁立,仰视为严翼楼阁、睥睨梁欐之形,其下有洞,于洞左乘石磴直达其巅,踏之若鼍,鼓然近寺始止。岛之周不二里高逾百尺,杂植花木,种以百数而踯躅山梨马樱苦楝子尤多。往时花开香闻数里,今剪移无多存矣。

望石山 在县东二十里,孤峰秀拔,状若伏蟾而首负高阁。名著魏书地形志中循前罔,拾级上平坦如砥为方丈,数椽则游入憩息所也。出方丈而北过飞桥为石梯,扶栏升其崇椒,有古刹一楹。所谓高阁者也,长不逾丈,阔六尺。据太平广记,唐玄宗长安大会道众,麻姑仙自昆嵛山往赴之。会间玄宗遣二侍臣即其所,麻姑令二人入袍袖中,闭目适过莱阳,其一下闻市声,开目视之遂坠,土人为立庙,号仆射庙,即此是矣。沿庙之东匍匐转后有杏一株,游者至此据石危坐,俯视群山,若丘,人马如蚁,驾鹤凌云,飘飘然作出尘想焉。

丹崖  去县东南八十里,土作赤色,高可十寻,初志称小赤壁者是也。其上有寺曰丹崖仙观,去观西南约三百,武曰文峰,塔周十余围,上插云霄。清道光时邑宰凌泰磐建塔之南漳,县二水会焉。夹岸杨柳千行,梨田万顷,每值春寒初解,万卉怒茁,梨花皑白,弥望无际,亦吾邑之香雪海也。邑人赵蜚声有句云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能道其仿佛焉。

芝山  昔人有句云天柱一峰,被尤侧灵芝,九茎出东莱。上指郑述祖云峰山铭所称之天柱山下即指芝山也。在县治西北九十里,西枕黑虎山如首,东带银山如臂,前俯白石山、福山,如股如足,姑尤左右如带,其上有九顶均不甚峻然。南瞩无屏障,浮翠摇青,长天一色,所谓川原旷其盈视者是也。山麓有泉五,自地中上涌,潺湲数里入芝河,近山土色,丹赭性胶黏,以制陶器颇坚。

考辨

疆域沿革  初续志详于汉而疏于周,当以古即墨城在今平度,故从略也。然齐并莱后置即墨邑,尤水西岸今朱毛城是其故址,于时姑尤附近未闻他邑,即墨即越尤而南对应亦跨姑而东斥,平川沃野,弥望无际,所谓齐东有即墨之饶者此也。其辖境盖及齐大夫河焉,汉平田,齐分置多县而即墨为郡治为王都,历后汉魏晋亦无论为侯国为县以道里形势度之,俱应跨姑而治,不能以一水限也。方志沿革固应以治所为重,而疆域所及历代及历史攸关岂可忽乎?兹据新通志补列而连及刘宋至北魏析,即墨东境入长广挺则西逾小沽南逾吴沽,北齐移长广于胶东,又东跨大沽,隋置卢乡于邹卢故城,改长广曰胶水,复置新即墨,始以小沽吴沽为界矣。

汉昌阳城  登州志以齐乘昌水出文登,昌山过莱阳,会五龙水入海之误,为汉昌阳不在文登之证,复据通志,昌阳城一汉县,在莱阳县东七十里昌山之阳,为即海阳之昌山,与文登无涉,以续山东考古录为附会,而新通志又以登州志订。齐乘,昌水西过莱阳之误,则是谓续山东考古录为附会,则非按续山东考古录谓汉昌阳在文登则可。引后汉书琅邪王传,章怀注昌阳故城在今闻登西北谓,闻当作文,北当作南,为汉昌阳治文登之证则不可。章怀注,闻北二字舛错,即如所解亦犹其注,卢乡在昌阳西北,以当时卢乡为汉置之误也。是与旧唐书昌阳注,汉县置于古昌阳城,永徽元年移治古县西北二十三里,同为不知夙敬亭城在今海阳庶村南,王莽前昌阳业已西徙。新通志据叶氏说谓,汉昌阳故城必在长广故城东,是又不知长广故城距今文登其时尚有育黎县也。

夙敬亭  续志云,三驾山南有夙敬亭,故址海阳,志因之,谓亭在山前。登州志云,汉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曾设盐官于此。王莽改曰夙敬亭,此盖连读。汉书昌阳注有盐官,莽曰夙敬亭之文误为莽改盐官曰夙敬亭而不详,莽传郡县改亭之事(按莽传,莽置六尉六队,郡县以亭名者三百六十,地理志如河内郡,莽曰后队,东郡莽曰治亭,当利县莽曰东莱亭之类不胜枚举)。辗转讹传乡人至以夙敬汀(在田村北里许,三驾山水自西东流绕笔架山东麓折南,旧有汀深不可测,通称夙敬汀)为夙敬亭(东北距夙敬亭故城八里),至令汉昌阳遗址莫明,文登志遂以方舆纪要汉昌阳入莱阳为误矣。

昌山 海阳志云,昌山在县西八十里,联莱阳昌水,出此当据县初志,悬揣不知莱阳昌山仅一孤阜,周不逾二里而莱海交界实无,昌山即昌水,亦不出于昌山也。登州志又据通志昌阳城在莱阳县东七十里,昌山之阳,断为即古昌山,新通志讥其于古无征允矣。

浮游水  今称昌水河。海阳志昌水河在县西八十里,发城河在县东北一百里。登州志,海阳昌水河在县西七十里,废城河在县西北一百里,此皆未躬亲履勘故,不知两河实为一流。昌水河于古无征。魏书地形志,昌阳有浮游水,今讹为富水河即此水也,亦称水口河,其上游称废城河,乃随地异名。登州志以海阳昌水河经昌山入莱阳界,并改续志昌水河有二源,至险子口合流过昌阳城(晋城)入五龙河。原文为过汉昌阳城入县界,殊误。而新通志又以为观水,兼引续山东考古录,观水俗名昌水,证之亦非。

观水 登州志云,海阳废城河即古观水,今名发城河。新通志云,废发古通用,水北有发城集,即汉观阳故城,此为古观水明矣。按登州志,不知废城河即昌水河,上游又不知观水昌水同出一山而南北分流。新通志以昌水河为废城河,虽是以废城河为古观水,则非考古。观水源出三海山西北(山西南为昌水东源之一,东为㵐港水源),东北流曰古县河,入牟平曰观阳河,其地明清以来为灌水社并有灌水集,灌观古通用(今广西灌阳县,三国吴置观阳,隋称灌阳,云有观水,今其水称灌江),是古观水名实具在北,流经半城村,即汉观阳,不得以废城为观阳城,遂以废城河为古观水也。

昌阳侯  方舆纪要云,昌阳故城汉置县,成帝封泗水戾王子霸为侯邑,考汉书,昌阳侯国属临淮郡,非东莱郡属之昌阳县也。文登志以昌阳城俗讹康王城,遂以旧称康王庙为昌阳侯庙之讹,谓刘霸免爵降为庶人,霸无所归或寄居于此,然以昌阳侯庙为昌阳侯国,治文登之证兼证汉昌阳城之在文登,或文登乃汉昌阳侯国,由临淮徙治,抑或汉昌阳侯国置于文登,遥属临淮,所未明矣。

晋昌阳城  续志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昌山之阳。汉县此。因旧唐书昌阳注,汉县置于古昌阳城,混汉晋故城为一之误也。登州志引通志以晋昌阳即今县治,而以此为隋大业间筑,亦于古无征。初志以此为莱阳城,莱应为昌字之讹。

莱山  即今县北三十里许之旌旗山。汉书长广县注有莱山。新通志谓,莱,古音读若釐,缓读之则为旌旗,旌旗为县中群山主峰,本名莱山,故庄宗改讳以山名,县后人失其古读,不知旌旗即汉莱山,误以县治北二里培土娄当之。韦昭注对封禅书谓之莱山在东莱,长广之莱山今平度境,非汉长广县地。长广有莱山,非这莱山也。

汉长广城  据后汉书拒县注地道记曰,养泽在西,有莱山、莱王祠,与前汉长广注略同,似前汉长广已并于拒,然拒本挺字之误,注为宋人刘昭所补是否长广注误移挺下,虽不可知要,后汉未省长广亦未特注山水。据宋书州郡志,昌阳令晋分长广县立,则汉晋长广治所未他徙也。至魏书注长广山水乃与汉显然不同,北齐移县治胶东,隋书且有明征。初志谓长广城在县东五十里,则是谓北齐省,合先后为一址亦非。

后魏长广城  续志谓在长清山阳其言是矣,而上及汉晋并谓隋省入昌阳,又以豯养泽在县东,按之汉书长广县注,奚养泽在西无以解也。平度志以后魏长广县治,故即墨城(即朱毛城),亦无确征,登州志谓北齐移长广县治胶东,信然谓今县西长广城即胶东城,考核犹未详耳。

北齐长广城  一统志谓郡治黄县东中郎城,则是谓移自昌阳则非,盖误以魏书地形志长广郡属县,首列昌阳为郡治,而未察即墨县下明注郡治也。齐乘谓高齐置长广郡,治中郎城,后移胶东,是又不知后魏移长广郡治胶东,北齐移县非移郡也。

卢乡城  后汉书琅邪王传,章怀注卢乡故城在今昌阳西北,是以隋唐卢乡城为汉县,而不知汉县为邹卢也。初志以隋唐卢乡入本县是矣而以西汉邹卢为卢乡则误。续志登州志以隋唐之卢乡上及汉晋并入莱阳,方舆纪要、续山东考古录以汉晋之卢乡下涉隋唐俱属平度皆混先后而一之抑又非矣。平度志考讹,历引古籍以证历代卢乡故城均在平度,其大事记云,仁寿元年省卢乡入昌阳,据章怀注谓即今平度西北五十里北,城子于唐为昌阳西界果尔隋书开皇十六年复置卢乡并废挺城入之。须越长广城遥领而仁寿元年改长广为胶东有明堂山,明堂故卢乡山也。是其地入胶水,已有明征,又何以解,且唐书贞观元年省卢乡入昌阳,是昌阳又须越胶水遥领一卢乡空城宁有是理故平度志谓莱阳汉时已有五城,何处复着卢乡是也。谓隋唐卢乡不在莱阳误矣。

观阳城  登州志,海阳古迹观阳城在县西北九十里,汉县,唐省。汉书注云,在观水之阳,今遗址尚存,俗呼废城。新通志谓废城,汉观阳城,观山在观阳故城北十五六里,是皆以废城河昌水河为古观水而未考,古观水所在且未知,观山(俗称观山顶),在废城北仅半里,而其名不见于古也。至初志本寰宇记谓,观阳城在县南十里以在观水之阳故名。而方舆纪要谓在莱阳东南三十里观水之阳,亦仍存寰宇记之说,是不惟未考古观水所在,又未察其城址也。续志谓观阳城在县东七十里,是而与各志混,先后为一则非。

高丽戍  续志谓即行村寨。查行村寨附近无高丽山,旧有土城当即金衡村镇故址。海阳志因之,殊误。高丽山,登州志在县西南九十里,齐乘云,司马懿征辽东置戍于此,以高丽为名,俗讹作嵯峨山,按嵯峨在县西南仅四十里,于道里不符,又音转不类,更考魏征辽东道出临榆,亦与高丽无涉。

豯养泽  初志云,考长广城西有地名猪儿泽,疑是豯养之误。元和志,豯养泽在昌阳(当指唐初故城),西北四十里近人或以县河上游有淀曰神澹湾者为古豯养(在县北二十里),是皆昧于陵谷变迁而强于半亩方塘,一潭积水求之。方舆纪要引录异记,县东北有芦塘,方八九顷,深不可测,今涸(在县东北二十里),亦不称一州之大泽。齐乘云,高密县东北都泺即古豯养,都泺于汉应属夷安,夷安近汉高密,郑康成,高密人,而注职方谓豯养在长广,不言夷安。于氏于千载后何以知之。岳通志、高密志亦沿于氏之误,而不知高密为潍所经,潍兖州浸也。于职方应为兖域,何得有幽州薮耶?平度志云,豯养泽即高密之百脉湖,水经注谓之夷安潭,盖汉长广县东西跨莱阳、平度、高密三县之界,此又沿齐乘之说强为之解。

望石山  在县东二十里南距晋昌阳城亦二十里。著名魏书地形志中为邑胜境,旧八景号望石游春者是也。新通志于莱阳山水内不载,海阳望石名弗古于县,独著籍中,意若县无望石者殊为疏忽。

仓山、福阜山  清雍正十三年后析入海阳。登州志不审,犹列县境山内。新通志弗能辨正,尚沿其失,亦为疏也。

韭山  著名于宋,今通称荆山。寰宇记曰,韭山多藿菜,兼经尔雅释草文,藿,山韭也。以证名韭之义而初志引作霍山既误。藿作霍,更误以藿山二字连读,岳通志又误,韭作薤,新通志已斥其谬,惟初志尚以韭荆为一山,续志乃别之为二云。荆山在县南三十五里,韭山在县西北七十里。登州志承其误,并云此韭俗呼荆山,九里河发源于此。今考九里河源出于县北三十里,其地并无荆山,而西北七十里诸山亦未闻以荆名者。

大姑河  县初志无是水。登州志于莱阳云发源三螺山东麓,东北流经栖霞入福山界,于栖霞云详福山,于福山云俗名外夹河,发源莱阳经栖霞入县界,会诸山之水入清洋河,而于栖霞又云安濬河,有二源,一出宁海,一出海阳,至本境郝家庄北合流自铁口东北至福山界,入清洋河。而于福山又无此水,按其所谓大姑与安濬河似二源,实一流也。栖霞境内俗有无其名,虽未敢臆断,而莱海河流之入北海者仅一古观水耳,观水外更无北流之水,安得有大姑之名?盖胶东山脉,栖霞艾山实为主峰,其东西分干,即南北流之分水岭也。东干抱栖城西南而东复南为锯齿山(一作鉅齿),又南至栖海分界为于山,又东南至海牟界为三海山,其东北之水皆入北海,西南之水皆入南海。至三螺山脉则又锯齿山西麓分而南下之高峰也。其东之水出于山西北南流入海阳即昌水河之北源,西之水出锯齿山西北南流入县境即清水河之东北,源三螺山之水不能经栖霞逾分水岭以入北海,亦犹蹲犬山之水不能越分水岭,经招莱入南海也。考古观水源出海阳三海山北曰古县河,北流经栖牟界,牟谓之观阳河,栖谓之桃村河,由铁口东北入福山界与安濬河符,但未闻大姑之称,惟安濬别有西源出锯齿于山之间,东经桃村,登州志不载,实与其所谓大姑者近是,而源之出又异,自方舆纪要误以福山县东之水为源,出黄县之大沽,全校水经注因之。清一统志又谓源出莱阳三螺山,辗转讹谬,登州志考核未详改沽为姑,遽以入志铸成大错,于是莱阳西有流之大姑,东复有北流之大姑,山东明细地图亦沿此致误,并以三螺山为东西干脉,尤疏陋不足道矣。

    大沽河  于周曰姑(左传晏子曰姑尤以西)。两汉曰治(汉地理志曲成阳丘山治水所出南至沂入作海,说文治水出阳丘山南入海)。晋曰大沽(左传杜注姑指大沽,尤指小沽),北魏曰沽(地形志长广有沽水一误作活),后世或谓治沽之讹,或谓治尤之名,抑知沇东称泲,漾东称汉。禹贡已然,泲亦作济,潍或作淮,汉志可按是姑之为治,亦随时随地异名耳,无足深辨。自于氏齐乘谓沽出黄县蹲犬山,各书宗之而源误,招远续志、登州志、新通志纠之已详。自汉地志注至沂二字舛,而委误考汉时郡县无以沂名者此而云,沂谓指沂山,固不临海,谓指沂水当言入沂。且胶潍北流,汉志已详,治不能逆。穿胶潍逾长城岭以至沂,班氏恶,容不知即,应劭、臣瓒诸家亦俱无异议,则至沂二字为字舛明矣。全氏祖望谓沂乃计元之脱误,虽正其委而谓沽出黄,经福而招而莱,犹失其源,登州志于莱阳别出大姑,新能志据之谓此河源委,与姑尤之姑名同而异,以斥全氏之误而不知登州志所谓大姑者,莱阳本无其源,是则所谓楚虽失之、齐亦未为得也。

小沽河  于周曰尤,晋曰小沽,源出今掖县之马鞍山。而汉地志说文谓阳丘山(魏地形志作昌丘山,旧作阳曲山)治水所出。清一统志谓阳丘山亦名马鞍山。王氏读书杂志谓阳丘山即马鞍山,叶氏续山东考古录深斥其非按治究为沽为尤,古无详说而阳丘今不可考,必藉水实山,终属臆断。新通志于掖县阳丘山条、小沽河条,既谓小沽为尤,尤即治马鞍山,即阳丘山,而于招黄大沽河条,山川总麻湾,海口条又谓沽治音转相通,大沽即姑,姑即治文异而水无殊,并斥以治为尤之非断为沽大尤小,汉志不应举小遗大,其自相矛盾此要以后说为较胜也。

吴沽河  岳通志误为发源紫霞山,西南流经长清山至店埠集入即墨界,会大沽河。新通志斥之是矣。然谓吴沽河源出龙湾,西南流经天井山至双山云,云则又沿登州志莱阳县图与大沽河绕福阜山会吴沽之失考。岳志所谓吴沽河源,应为芝河,流经长清山者,即芝河入大沽经流,而登州志所谓福阜山本为阜山,今作福山,福阜已入海阳,所会之水即图中龙湾流也。新通志所谓吴沽源应即桃源河,瀦泊俗称龙湾,流经天井山者亦即桃源河,西南合潴河入大沽经流至双山云者则源出冯北山西麓之堤沟也。堤沟至双山西入吴沽经流即源出即墨五道泊,即墨志作五沽者也,吴沽西入大沽,仍属县境,县初志登州志所谓三岔河者(为大沽小沽吴沽三水合流之处)是矣。双山西北距天井山三十里,天井山,店埠集西北距大沽各七八里,陵谷沧桑或殊而罔峦,源委俱存,即谓堤沟初导,为吴沽正源,然西北距紫霞重罔复岭,百有余里,东北至龙湾二十余里间,亦巨陵横阻,县初志记载,蒙混省郡志采访失实,沿讹铸错,几莫究诘,故言方舆者不经目治,徒冯载籍,揣擬必无当也。

东良河 县初续志谓源发芝山北,流经招远入海。续志、岳通志又谓平南河发源紫霞山,西北会东良河。登州志于莱阳山水因之,而于县图复以芝河为大沽,经流平南河自东北来注。新通志能辨,岳通志、县初续志之失,谓平南河所会为莱阳之东良非招远东良,而谓大沽河入县界西南经龙泉山、东良河、平南河,自东北合流来入东良河,发源芝山于马恋庄东南与平南河会,尚沿登志县图之舛,按新通志所谓东良平南应为军武、石桥二河,而芝山东距大沽河十里,龙泉山西距大沽尚二十里也。又考平南河今无是水,惟东良河东经芝山北麓入大沽河,或本名东良平南为其支源,抑或本名平南因志书误入招远东良,遂以东良显与所未详也。

    清水河  按汉地理志,腄县有居上山声洋,丹水所出,丹东北入海,或曰上当作止。新通志谓栖霞灵山东钜齿川接脉,古当统名居止音转,为钜齿,遂以源出灵山北流之白洋河为古丹水。南流之杨础河,为古声洋水。今考钜齿山阳之水东流至桃村为桃村河,山阴之水西南流至蛇窝泊为蛇窝河,此乃随地而名。桃村河东北入古观水,亦曰安濬河。安丹声近,入福山曰外夹河。寰宇记谓丹水在清阳水(即清洋河)侧近,与之罘相对。叶氏续山东考古录以旧所谓大姑河者当之其源固误,其流未可厚非,蛇窝河入莱阳纳杨础河,至陶漳村曰陶漳河,而通名清水,清声音近谓为声,洋讹转例以蜉游水讹为富水理或然也。桃村河长广于白洋河,蛇窝河亦几倍于杨础河而同出钜齿山麓。新通志顾不取此,远以东距钜齿六七十里之灵山为居上,以其南北之水当声洋丹水未敢信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