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大局观?

 谋略那些事 2024-03-03 发布于江苏

知人心、懂人性,就读《资治通鉴》

你能看到这篇文章绝非偶然

文末有两个资料包领取方式

《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 汉纪五十七
东汉·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周瑜、程普将数万众,与曹仁隔江未战。甘宁请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益州将袭肃举军降,周瑜表以肃兵益横野中郎将吕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曹仁遣兵围甘宁,宁困急,求救于周瑜,诸将以为兵少不足分,吕蒙谓周瑜、程普曰:“留凌公绩于江陵,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瑜从之,大破仁兵于夷陵,获马三百匹而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瑜乃渡江,屯北岸,与仁相拒。十二月,孙权自将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不克。

【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周瑜、程普率领几万人马,与曹仁隔长江对峙,尚未开战。甘宁请求先去直接夺取夷陵。甘宁率部前往,一到就占领了夷陵,于是入城防守。益州牧刘璋的部将袭肃率领全军投降。周瑜上表,请求用袭肃的部队扩充横野中郎将吕蒙的兵力。吕蒙极力称赞袭肃,说:“袭肃有胆识,有才干,而且仰慕归化,远来投奔。从道理上讲,应该扩充他的兵力,而不应夺去他的军权。”孙权赞同吕蒙的看法,归还袭肃的军权。曹仁派兵包围甘宁,甘宁被困,形势危急,向周瑜求救。吴军将领们以为兵力单薄,不能再分出援军去救甘宁。吕蒙对周瑜、程普说:“留凌统驻守江陵,我与您前去解围,也不会需要太长的时间,我保证凌统能守住十天。”周瑜同意他的建议,在夷陵大破曹仁军队,获战马三百匹归来。于是,全军上下士气倍增,周瑜就渡过长江,驻兵北岸,与曹仁相持。十二月,孙权亲自率军包围合肥,派张昭率军攻打九江郡所属的当涂,未能攻克。

【解析】

赤壁之战打完,曹操撤军,留下曹仁驻守江陵,周瑜与曹仁对荆州江北争夺展开。
打仗归打仗,但这段故事中能琢磨的细节还是不少的。
仗还没打,甘宁建议让他去夺取夷陵。
之所以甘宁提到夷陵,原因有两点。
其一,甘宁在给孙权的建议中提到,荆州得到之后立即向西谋取蜀中,那么夷陵作为荆州进入益州的关键节点,拿在手里面至关重要。
其二,刘璋的部将袭肃率投降,而此人极有可能和甘宁有旧带来了不少关键情报,比如夷陵的情况。
在对于袭肃带兵投降这事上,就不得不提到当时将领统兵的一个特点。
私兵制度,即一个将领的地位高低与他的私兵多少有极大关系,而私兵问题在江东政权中特别明显。
周瑜想把袭肃的部队给吕蒙,一方面吕蒙和周瑜一样都是江北人,另一方面吕蒙还是孙权的别部司马,关系很是不错。
给吕蒙部队,多少有点拉拢的味道。
吕蒙没接收周瑜好意,其内涵也很有意思。
一方面,袭肃能带部队来投,而且是跋山涉水二来,这些士兵不是益州本地人,而是袭肃带了很多年的私兵,关系极深,给吕蒙带也未必带的动。
另一方面,如果接受了袭肃的部队,那么等于和周瑜捆在一起,孙权那边就不好交代了。毕竟孙权对周瑜也是又用又防。
吕蒙建议袭肃的部队不要动,依然让袭肃来带,一方面安定人心,另一方面后续大战还有,既然你袭肃投降过来,如何证明你自己,是不是得交个投名状,比如作为先锋部队进攻。
所以这事之后还有袭肃的记录吗?都没了,在后续的作战中被消耗掉了。
咱们回到甘宁身上。
在他打下夷陵之后,曹仁立马包围夷陵想要吃掉甘宁这个突出部。
甘宁求救,如果你是周瑜怎么办?
求救于周瑜,诸将以为兵少不足分。
这里有意思的就来了。
甘宁向周瑜求救,因为之前甘宁来投,是周瑜和吕蒙共同向孙权推荐此人。
但周瑜并没有立即表态,而且军中将领以兵力不足为由阻挠。
这事要分两个方面来说。
材料开头提到:
周瑜、程普将数万众,与曹仁隔江未战。
周瑜和程普共同统领,与曹仁隔江对峙,而在《三国志·吴书》中有一段吕蒙话语的记载: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周瑜作为总指挥,但程普仗着自己资历老,且两人都是左右都督,彼此有矛盾。
这里就要提一嘴孙权为什么如此安排。
周瑜、程普都是孙策为孙权安排的托付重臣。
周瑜年轻又是孙策挚友,而程普年老却是孙家三代重臣,在威胁上,周瑜其实对孙权的威胁是更大的。
孙权给周瑜三万人出兵,又安排程普分别为左右都督,其实就是在制衡,监督周瑜。
面对甘宁求救,周瑜有心去救,奈何诸将不同意,且彼时战略重点在争夺荆州地盘,而夷陵的作用在于进入益州,而且还是卡着益州进入荆州方向,就算丢了只要荆州拿到手,再反攻夷陵很简单。
再者,之前提到,甘宁是周瑜推荐的人,如果周瑜强行去救,必定落程普以口实。
再来说,为什么诸将不建议去救。
之前提到的江东部队眼中的将领私兵问题,你去救甘宁,要消耗自己的士兵,你愿意吗?
再者,甘宁这家伙是益州人,既不是江东本地的、更不是孙坚、孙策、孙权带出来的嫡系,干嘛去救?
还有一方面,甘宁之前射杀的孙权将领凌操,他可是从孙策一开始在淮南起兵就跟随的老人,作战极其英勇和这些诸将们关系可是老同事、老战友,而凌操之子凌统一直都想杀了甘宁。
此时甘宁受困,正好不去救,借曹仁之手杀了,以慰老战友凌操在天之灵。
当然,还有军事上分兵的担忧。
所以,别看短短一句话不救甘宁,其实背后缠绕了很多东西。
但吕蒙却为甘宁说话。
吕蒙谓周瑜、程普曰:“留凌公绩于江陵,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
吕蒙在这里的身份其实还有点特殊,多少有点孙权眼线、代表的味道。
他直接对周瑜、程普共同建议,这就让两人必须重视起来。
而吕蒙的建议也很有意思,让凌统留在后方面拖延曹仁其他部队。
一方面顾及到了凌统的情绪,毕竟去救杀父仇人,他心有不甘。
另一方也给他设了个箍,必须守十天,承担关键任务,这样也算有大功。
这下程普点头,至少不反对,周瑜立马安排出兵,可见周瑜也是知道救甘宁必须要救,但碍于别的原因推动不了。
为什么吕蒙如此费尽心机去救甘宁?
首先,甘宁是吕蒙推荐的,有这情分在,且人家是为了公事而受困,于情于理都要去救。
其次,甘宁是益州人,相对江东其他人,成分极其单纯,是孙权手上的一把好刀。作为孙权之前的别部司马,必须要为领导考虑。
再者,甘宁这人极其凶悍,用吕蒙的话来说是斗将,这是江东诸将所不能比的,而因其特殊性,甘宁想要在江东政权中往上,就必须如此卖命。

【闲扯】

看完上面材料,给自己的感觉就,吕蒙这个人不去说他白衣渡江上不了台面,单看他这一段,说明吕蒙这个人还是很有大局观的。
咱们提到大局观的时候,往往会和为了组织利益,个人就吃亏,仿佛大局观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贬义词一样。
真要这样想,那就是把大局观想简单、狭隘了。
窃以为,大局观是一种做事的思维体现,并不是狭隘的吃亏。
所以,什么才叫大局观,或者说如何判断一个人有大局观,个人认为结合上面材料,有三点。
其一,始终看着目标,从全局角度思考,如何有利于大局的推进。
其二,在个人利益方面,可以延缓短期利益的兑现而为大局服务。
其三,但出现问题的时候,无论是何种职位,哪怕是基层,都能站出来尽全力解决,确保大局朝着预期方向前行。
不过这东西怎么说呢?
你缺少什么才会提倡什么,有大局观的人注定是极其稀缺的,没有大局观才是人性常态。
因此,往往有大局观的人,遇上好的领导,被重用是必然,但遇上不行的领导,有大局观就等于甘愿吃亏,于是亏会越吃越多。
而吕蒙能有如此大局观,足以说明其水平不弱,这也为后续孙权培养吕蒙埋下伏笔。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很多原创内容值得一读,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