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不想,事不成

 袁占舵 2024-03-04 发布于河北

心不想,事不成

我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心与事、心与物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和“心想事成”,认为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界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世间万物皆是由心而起,有心则有意,有意则有动力,有动力则事事可为。

与之相应的否命题是:“心不唤物,物不至;心不想,事不成”。这其中的哲理说的是“意念对现实”的影响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是指人的内在意志、愿望和思想,“物”是指外界的机缘、物品甚至于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对某种事物的渴求或向往,那么这个“物”就不会来跟他结缘。如果人的心中没有想法和目标,那么即使机会就在眼前也不会有所成就。

这种哲学能够体现在古代的修身养性之学中,最突出的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身心,再管好自己的家庭,然后才能发展到治理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种古代的哲理也称得上是一种正面的心态教育,必须承认,培养积极的心态、坚定的意志是达成目标、实现梦想的先决条件;同时正向思考能够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人需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思考,来实现外在世界的精彩和成功。

在任何一个团队做任何一项事业,人心之所向才是动力之源。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再好的环境和条件也难以转化为成果。

现实生活中,这种哲理也影响着很多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商人要想发财和成功,心里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与成功的渴望;再比如一个人想要健康的身体和长寿,首先要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去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所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自己的梦想,即使别人看不到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追求。

尤其对青少年来说,拥有梦想对自己的整个人生相当重要,必须明白:你背不下来的书,总有同学能背下来,你做不出来的题,总有同学能做出来,你愿意拖到明天的事,总有同学今天已经做完,那么不好意思,你想去的学校也只能别人去了,你想过的人生也只能别人过了。

只有内心拥有强烈的渴望才能真正驱使我们走过荆棘,走向光明。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内心,勇敢地将梦想从心中呼唤出来,让它们成为现实。只要我们心中真诚地向往着,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成功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