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真实的苏轼【二】

 海曲上人 2024-03-04 发布于山东

【一】

宋词三大家

宋代词坛三大家,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个个都才华横溢,冠绝古今,或豪放、或婉约,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化史上

一道最瑰丽迷人的风景线。

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两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是:

辛弃疾、李清照虽都出自世宦之家

却念念不忘胸怀家国,心忧天下。

辛弃疾年少成名,21岁即自发组织2000人抗金队伍,英勇善战,万夫莫挡。

22岁亲率50人敢死队,杀奔金军5万大营,斩将搴旗,勇冠三军,硬把叛贼生擒活捉,明正典刑,枭首示众。

封疆大吏任上,因擅自组织抗金义军被罢官,之后朝廷又先后任其为“国防部长”和“两江总督”,均因不许其收复失地而拒绝。

朗朗风骨,可昭日月。

李清照,则是南、北两宋骨头最硬的人,15岁就把矛头直接对准最高统治者。

她的诗是枪、是剑,是大刀长矛,直刺当朝投降卖国,割地赔款,软弱无能,只会逃跑的苟安心态,是两宋皇室最恨、却又最无可奈何的人。

但作为最年长、影响最大,本应领袖群伦,率先垂范的苏轼,一生的作品里,竞很难找到几句忧国忧民的句子。

只有酒、只有女人;只有风花雪月、灯红酒绿;只有一味地屈膝逢迎,歌功颂德;只有对死人、活人的无情嘲笑和打击;只有仕途不顺的颓丧、以及故作潇洒的自怨自艾和豪放。

仿佛危在旦夕的大好河山,千千万万百姓的流离失所,统统与他无关。再一个就是无论:

李清照、辛弃疾

对名满天下的苏轼,都绝无半点提及。

辛弃疾和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对不同风格的李清照尚且推崇备至,何以对苏轼视若无物?何况他为官之处,和苏轼当年被贬之地多有交集。

李清照更奇怪,苏轼西去时,她早已成名多年,父亲据说是苏轼弟子,两个来往最密切的长辈,也是苏轼的学生,大家又同在京城。

难道真像野史所说:一身傲骨,浩然正气的

李清照、辛弃疾,骨子里看不起苏轼?

我们不敢妄自揣测。

【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两人都不屑为之的歌功颂德、趋炎附势,苏轼却趋之若鹜,不亦乐乎。我们略选几首他颂上的诗句,和大家共赏:

【一】

仁宗君王,恭已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

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二】

干古以来圣君贤相爱才好士,未有神宗之洪恩。诗日:

圣主尊贤展试期,天恩浩荡古今稀;

漫言宋室多贤辅,自是君王明圣时。

【三】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四】

司马光官居洛阳,置地20亩,建“独乐园”,苏轼亦赋诗奉贺:

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

先生卧不出,冠盖倾洛社。

意即:洛阳自古名流荟萃,风俗淳美,先生即便高卧不出,洛社冠盖也会为之倾倒,云集在您的周围……”

按说,才华横溢,头脑又如此灵活,一生经历了5代帝王,无数宰相,定能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何以会一生如此坎坷,命途多舛?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原因:

身在官场,独立特行,耽于享受,始乱终弃,恃才放旷,一味媚上……无形当中为自己打上了

“政治小人”的标签。

宋神宗就曾公开表示:“子瞻人品不佳”,令深諳官场之道者无不敬而远之。

学生宋哲宗,更不屑老师的为人,故意把他一贬再贬,不但让其吃尽了苦头,更直接断送了他出将入相的梦。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便是仕途梦断之作,其内心的失望,悲怆,不甘,凄凉,让人几欲泪下。

【三】

宋朝重文轻武,为掩饰投降主义,制造“文盛武衰”、“爱好和平”的假象,一些投机钻营之徒,常为迎合皇上,“点评”历代好战之人。

但别人都蜻蜓点水,适可而止。苏轼则不同,或许太渴望升迁,太急于表现,他所批判的都是已被历史认可、世人心中不容诋毁的人物,且言辞非常尖酸刻薄。

比如汉武帝,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金戈铁马,开疆拓土,和卫青、霍去病共同奠定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一句: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霸气侧漏,让人热血沸腾。

晚年社会经济陷入困顿,深刻反思,追悔莫及,即不推卸责任,亦不回避矛盾,发布《罪己诏》,昭告天下: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一代圣主,文治武功,彪炳千秋。然年逾七十,依然沉稳持重,如此反躬自责,披肝沥胆,拊心泣血,读之让人潸然泪下。

但就这样一位圣主明君,苏轼竟在《东坡志林》中骂其为“无道昏君”;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在他的眼里,成了只会“舔屁股的奴才”,其恶俗粗鲁,令人发指。

诸葛亮,为中国历朝历代所公认、忠诚与智慧的化身。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经天纬地,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却被苏轼父子三人前赴后继,穷追猛打。

后人鄙薄,愤而质问:

试问匹夫何人,

竟敢论先生短长,道孔明是非?

贾谊、晁错,都是“文、景”时期不世忠臣,忠心耿耿,兢兢业业,辅佐君主,匡扶得失。

就因为力主削潘,打击军阀割据,便含沙射影,冷嘲热讽,把人家贬的一文不值。

难道苏轼不读历史,不知大宋建国之前,

诸侯并起,天下割据,群魔乱舞,烽火连天?

宋灭十国,多有暴行;九江屠城,蝉不敢鸣;十国妻女,尽遭欺凌。

太祖霸花蕊夫人,杀孟昶;

太宗强占小周后,杀后主。

为掩盖其暴行,不惜篡改历史,污指二人为政荒淫,昏庸无道。

作为所有词人中、受李煜影响最深的苏轼,为迎合朝廷,居然也推波助澜,刻意歪曲。让那段历史给后世留下极大的遗憾。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认为南唐后主李煜和后蜀孟昶均为无道昏君。

试想一代大家,仅仅为了投机钻营,仕途便利,

便对已经作古者大放厥词,歪曲史实

如何不为世人所鄙?

【四】

宋代,与文人士子共天下”、后世子孙不得杀文人”的既定国策,让仅相当于唐朝3分之1的土地,催生出10倍于唐朝的各级官僚【苏轼在《上神宗书》一文中,自己都说:“进士半天下”】。

且大小官僚肆意贪腐,敲骨吸髓;盘剥百姓,兼并土地。以致广大乡村: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仁宗、神宗、范仲淹、王安石等一大批有识之士,已经清楚看到了王朝的巨大危机,也试图通过变法来改变。

先是范仲淹临危受命,搴起改革大旗。但因刚直有余,权谋不足,在既得利益者强烈反对下,新法尚未真正实施,便告失败。

王安石则是唯一一位坚韧不拔,有勇气、也有足够的能力和决心,可以改变那个时代的人。

但10倍于唐朝的既得利益者,谁愿放弃早已习惯了的声色犬马,花天酒地?谁愿放弃巧取豪夺的巨额财富和大片土地?

强大的反对浪潮,排山倒海的声势,和无坚不摧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上百万的军队。

巨大的压力面前,宋神宗率先崩溃,王安石独木难支,变法再次黯然落幕。

大宋王朝错失最后一次强大的机会。

一个史上最悲催、最屈辱、最不堪的王朝,终于带着沧桑,带着遗憾,带着屈辱与不甘,踏着岁月的年轮,缓缓而至。

在反对派中,苏轼以其卓绝的才华,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成功投入司马光麾下,成了反对变法的马前卒。

先后三次《上神宗皇帝书》,每一篇都洋洋洒洒、何止万言,除了对变法、对王安石极尽诋毁歪曲,最突出的只剩一句话:

“当官就是为了享受”!

为此颇得司马光青睐,赞他:

“勇者无敌,敢言莫如苏轼。”

但也因此惹怒了皇室。乌台诗案”,朝廷禁止说情,必欲杀他而后快,关键就在于此。

【五】

眼看一代文豪,就要身首异处,魂归地府。早已退隐南京、德高望重的王安石,爱才心切,紧急上书,这才救他一命。

为此苏轼专程赶往南京,登门道谢,痛陈往日之梦浪,并从此把王以“恩人”呼之。

王安石去世,朝廷上下,因老宰相对苏轼有救命之恩,便把其一生是非功过,委托这位天下第一才子代为总结。

熟料,他写着写着又得意忘形,居然含沙射影,名褒实贬,硬是把自己这位救命恩人,

写成了一个奸臣。

有人说,苏轼命运多舛,源于王安石的打压,但王安石宰相任上才待了几天?

也有人说,苏轼一介文人,在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眼中,无非一任人宰割的小鸡小鸭。

话虽如此,但苏轼这只小鸡小鸭,是当过仁宗秘书的,似乎也没那么脆弱。

所以,他的政治命运,实际上是掌握在五位帝王的手中。

他的仕途,归根结底是源于政治小人的标签,而这恰恰是自己给自己挣来的,好端端一把牌,愣是被自己给打的稀烂。

反倒是王安石,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坐轿子,不纳小妾,不恋权势,不聚财富的千古一相,道德完人,却因为苏轼的盖棺论定,被后来的统治者,灵机一动巧妙利用,理所当然地成了

祸国殃民的奸臣、国家灭亡的替罪羊。

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平反。

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诗人,站在时代的最前沿,非常时期,本应以造福天下苍生、拯救黎民为己任,可一生的诗词里,居然找不到几句忧心民生、牵念百姓的句子。

为了投机钻营,不吝华丽谄媚之词;为了迎合朝廷,不择手段攻击古人;为了一匹马,不惜逼死一个女人;为一己之私,不惜出卖本心、反对变法;为示春风得意,不惜炫耀多少名妓傍身;为标榜伉俪情深,坟地亲手植树3万棵。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棵”

3万棵松树,要占多大的地方?何况还只是坟地,可见他又

兼并了多少土地,

让多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让多少孩子忍饥挨饿,暴尸荒野?

【注:文中所有依据,全部来自苏轼著作,如《东坡诗话》《东坡志林》《东坡渔樵闲话录》包括他的散文《贾谊伦》《晁错论》《诸葛亮论》《上神宗皇帝书》1、2、3等等。旨在展示一个真实的苏轼。冒犯之处,见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