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治疗自汗的方子,气血补足,汗就止住了

 阳光雨露253 2024-03-0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文/一叶本草
   中医药让生活更美好 
    ■

产后自汗比较常见的问题,气血亏虚,阴虚阳越。血虚,用四物汤就很好,也有中成药四物合剂,那如果又有阴气虚,这怎么办?

办法总比困难多,用《济阴纲目》黄芪汤。

黄芪汤:黄芪15克、白术9克、防风6克,熟地黄9克,牡蛎15克,茯苓9克、麦冬9克

产后自汗多为虚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其加重,《妇人良方》:“虚汗不止者,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

产时多伤血伤气,从阴阳理论上说,血为阴,是为阴气虚;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出。

而阴气虚弱如果不能恢复正常,那么将汗出不止,这种情况其实也多见于各种手术创伤后,其本质都是气血亏虚,阴虚阳越,而致自汗。

夜间熟睡时汗出,醒来则汗止的为盗汗,因为夜为阴,入夜后阴虚更甚,阴虚阳亢而生内热,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

顾名思义,夜间趁着睡着的时候不知不觉偷偷地出汗,令人毫无防备,经常是醒来已经湿透衫衣。

那么这个时候就用黄芪补气,说到补气药,为什么不用人参呢?人参大补元气,单纯从补气来说要强于黄芪,但黄芪可以健脾利水、护卫固表,益气升阳补三焦。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伴有孕期高血压,产后血压还没有恢复正常的,这里最好用生黄芪。

气生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脾胃是生血之源,我们吃进的食物精华部分化生为血,黄芪补气又健脾,脾胃健而进食香,相当于增加了生血的能力。

同时加上白术补气固表,使汗出可止。白术还可以补肾、强腰膝。肾主精,精血同源,从而增强补气生血的效果。

熟地黄补血,又滋肾水,补益真阴,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里就是重用熟地黄为君药,填精益髓,滋补阴精。

产后有些新手妈妈可能会有焦虑烦躁或者情绪比较低落情况发生,加之自汗、盗汗等影响睡眠,也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这个时候茯苓就派上用场,茯苓健脾,宁心安神,被称为“养生长寿之品。”也是药食同源,比较常见的有茯苓饼,茯苓糕。

《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以上几味药补气养血,使血虚有所依归,又可固外越之阳。当然说到今天这个自汗主题,那非牡蛎莫属,牡蛎固表敛汗,益气养心,主要治疗自汗、盗汗。

同时它还可以治疗男子因肾虚精关不固导致的遗精、滑精,如金锁固精丸。

防风辛,甘,药性偏温,发散作用比较温和,有驱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的作用。

特别是自汗比较严重,需要经常换衣服就比较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它经常和黄芪、白术等小伙伴组队相辅相成,以达扶正驱邪之效。

麦冬属于补阴药,也属于常用补阴之品,“强阴,久服可厚肠胃”。经常配伍黄芪以增强补气养阴作用。

朱小南是妇科名医大家,就曾用《济阴纲目》黄芪汤加减治疗产后自汗患者,他老人家的经验值得反复学习。

有一位24岁的女子,有一年冬天,第1胎产后,流血过多,体虚自汗,伴有胸闷头眩,四肢关节酸楚,夜间睡觉不安。

初诊是产后第25天的时候,恶露未净,自汗不止,乳汁缺少。考虑为新产伤血,阴虚阳越。要用养血固表的法子。

于是开出黄芪汤加减,加五味子益肾温敛,补养中寓以酸敛,增强制止虚汗之力。加入通草,通气行乳,乳汁增多,自汗也可减少,起到分利之效。加入的浮小麦和糯稻根,皆为敛汗专药。

 二诊后自汗止,效果非常好。

于补气血药中根据自汗程度酌加一二味敛汗药,即可治标,又可治本,疗效可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