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婧 | Sora和LTX Studio或让“创意保护”成为可能

 新用户82908zIt 2024-03-05 发布于上海

2024年伊始,Open AI发布的文本视频制作工具Sora给了影视界一个“小小的”震撼,在大众还在热烈讨论Sora会不会取代大部分视频创作者时,Lightricks紧随其后推出了LTX Studio又让大众惊掉了下巴,AI的进步似乎在以“周”的频率更新迭代。那么Sora和LTX Studio究竟会是更趁手的工具还是造成大批失业的洪水猛兽呢?他们的出现又会给影视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其实Sora并不是首个将文本转化为视频的应用,Runway Gen-2 AI在此之前广受欢迎,但SORA的飞跃性进步,除了画质的提升,细节的捕捉力以及对光影和运动的正确理解外,其60秒的生成时长及画面连贯性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而在提示词方面,用户只需要提供简单的背景、人物、视觉细节等词汇或者短句,Sora就能做到电影级别的视频生成,而提供的细节越多,输出的结果就越能符合用户预期,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

那么号称比Sora更惊艳的LTX Studio又高明在哪里呢?LTX Studio虽然在生成时长上弱于Sora,但其主打的“全面控制权”则让人心动。据测试报告,LTX Studio内置多个创新工具,包括自动剧本创作、多镜头场景布局调整、角色一致性维持工具以及摄像机控制等[1],用户在生成视频后可以对画面进行逐帧调整,不仅可以保持主角人物不变,在同一帧画面中修改背景、配角、灯光及摄像机角度等都可一键实现,全面重塑了视频制作的工作流,一站式解决了电影制作的脚本、拍摄、剪辑等问题,极大地缩减了从创意构思到作品产出的成本。

图源:哔哩哔哩

而对比这两个应用,LTX Studio更像是一个综合性的视频创作工具包,涵盖了视频制作的全部流程;而Sora则专注在基于文本输入生成视频这一特定环节。LTX Studio提供可视化专业视频控制台,允许用户深度参与到视频制作的各个环节中去;而Sora虽然可能也能接受用户的细致指令,但其生成过程可能相对更为自动化,用户更多地是通过文本输入来驱动视频生成。LTX Studio更像是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多功能AI制作工具,而Sora则更像是一个用于大规模生成视频内容的基础AI模型。二者在目标用户、使用方式和技术侧重点上都有所不同。从迎合市场及用户的角度上来看,笔者认为,LTX Studio更像能拿来就用的“工具”,对影视从业者也更为友好。
那么,这类AI应用的诞生,究竟会给影视行业带来怎么的变革呢?笔者认为:

(1)好剧本可能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

在分析了Sora和LTX Studio这两个应用,我们不难发现,未来影视创作中的“大场面”似乎变得更加唾手可得,而“好脚本”则更为难得。
过去,受制于资本及影视创作工业化流程的各种因素,一个好的剧本想要成为影视作品出现在观众面前往往需要通过层层筛选,这其中往往有很多优秀作品没能被关注,即便是获得制作方青睐的文学作品,其最终的影视呈现效果也未必都尽如人意。被加塞广告,添加角色,删改桥段等等,与原作者本意相悖的无奈之举不计其数。而现在,影视创作的门槛降低后,更多优秀剧本更容易脱颖而出,一些高难度、超现实的镜头,在AI工具的辅助下,将会有更贴合原著的呈现。同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受众可能在大批量AI生成作品的高精度、大场面泛滥的影视审美后,会更关注剧本的实质内核,回归作品的精神本真。

(2)影视制作及获利格局将被进一步颠覆

过去,短视频及自媒体的兴起让高大上的影视制作越来越平民化。各大平台涌现了很多小公司、低成本的流量短剧及草根明星,分流了一部分受众,而网红也逐渐参与到一些大制作的电影、电视剧中去。原来依托院线及票房等传统获利的制作方在近些年也逐渐感觉到,钱越来越难赚。而未来AI应用的普及及迭代,对导演、摄影师、剪辑师和视觉效果等职业都会造成一定的挑战。相较于如何用好设备,未来,培养良好的审美、讲好一个故事以及利用好AI工具或许会成为影视从业者的重点。
结合目前自媒体平台的生态,一些优秀的AI短剧账号可能短时间内便可积累一定流量。国外博主Min Choi就评选出了自己心中十部最佳DIY AI电影预告片。
这让笔者联想到了美剧试播集剧本的创作模式,通过试播集的收视率和观众反响来决定是否续订或被砍掉资本及人力的投入。在未来,大量通过AI制作的影视DEMO可能会作为更低成本“试播集”,让资本更容易关注和筛选到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3)“创意保护”或成为可能

在过去我们探讨著作权保护的时候,往往会强调“创意”不受保护,受保护的是“表达”。这也是很多创意工作者的难题,一个灵感或者想法被“抄袭”不仅是脑力劳动的付之东流,而与创意息息相关的变现可能也随之消失。“缺的不是想象力而是绘画技能”,AI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创意”的更容易落地。但AI生成物究竟能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也成为了很多AI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在2023年,广受关注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AIGC第一案”中,法院对生成图片做了“作品”的认定。法院认为,原告利用Stable Diffusion制作的涉案图片,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物及其呈现方式、画面布局和参数等都进行了设计;而多次的修改和调整也体现了原告的审美选择和个性判断。故,法院认为,涉案图片并非是“机械性智力成果”,而是能体现原告“独创性”的作品。
但本案在宣判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很多学者认为,输入指令词的动作更多的是汇集了人类的“创意”,而“表达”的部分——图片绘制,则是完全由AI完成的,而机器自主绘画显然不是著作权法保护的“人”的个性表达,因而判决是前后矛盾的,违背了《著作权法》的精神内核。
可以说,目前生成式AI的工作原理,基本都是只需要人类输入少量关键词,即可生成画面,再根据满意与否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但不论多少次的指令词修改,都不能改变绘制过程是机器完成的事实。但随着AI的普及,我们不可忽视AI给很多工作带来了便利,也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变革。创意落地的时间及人力成本在AI的世界里大大缩减。“AIGC第一案”或许在判决中有一定的瑕疵,但也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我国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态度,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属性”的定位。类似Sora和LTX Studio这样的应用,或许真的可以实现让“创意保护”成为可能。
最后,笔者认为,不论是Sora还是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都只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阶段性成果,是大模型迭代阶段的一个基础性应用。从LTX Studio出世可以预见,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朝着作为辅助人类更好工作的工具角度去研发的,对于此类应用,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惊慌,变革同时带来机遇,拥抱机遇才有可能更好拥抱未来。

注释

【1】《LTX Studio:AI自动生成25s微电影》,财经头条 ,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7198023631/1ad091fcf00101ggya?finpagefr=p_1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