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韬光养晦 唐朝奠基人——李渊

 茂林之家 2024-03-05 发布于湖南
韬光养晦 唐朝奠基人——李渊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隋朝发生了震惊朝野的一件大事,明公李穆一家被满门抄斩。而这一切的起因为一句当时流传甚广的谶语——“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这就给所有在官场为官的李姓达人戴上了一顶恐怖的帽子。隋炀帝杨广甚至把李穆的孙子李敏夫妇也一并处死,因为李敏的妻子是宇文娥英,为杨广的亲外甥女。杨丽华去世时曾嘱咐弟弟杨广要照顾好自己唯一的女儿。但杨广没有放过外甥女,几个月后便以毒酒赐死。

李渊的母亲与杨广的母亲是亲姐妹,虽为表兄弟是至亲,也不保李渊就安全。因为杨广连自己的亲外甥女都能赐死,何况他李渊呢?恰在这几年李渊先后担任谯周刺史,陇州刺史和岐州刺史,一直不在京师。在李渊外放期间杨广排挤掉了哥哥的太子位,继承了隋文帝的帝位。连年的暴政使隋末局势十分不稳,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天下大乱。隋炀帝已感觉到自己的统治力不从心,再加上四处流言不断,对李姓的猜忌亦越来越重。李敏和宇文娥英死后,隋炀帝把目光转移到了其他李姓贵族身上,这其中就包括在外地做官的李渊。虽然不在京师,但李渊也知道隋炀帝对自己的猜忌。为了打消隋炀帝心中的怀疑,他开始纵情声色、酗酒、受贿。有时还到青楼溜达一圈,竭力迷惑杨广。不但如此,李渊还收集了大量珍贵玩物,不停地向隋炀帝进献,自秽这一保命的招术也用到了自己身上。经过这种真真假假的动作,杨广还真信了李渊这套把戏,并逐渐认为李渊不过就是个酒色之徒,根本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威胁。更重要的一点李渊是他的表兄,从小就在他家玩耍,他们兄弟间还是有感情的。

顺利逃过一劫的李渊,从此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隋炀帝解除了对他的怀疑就等于他的仕途亨通。果然,大业十一年,李渊奉朝廷之命前往山西镇压当地农民起义。结果隋军获得大捷,一举消灭了盘踞在龙门毋端儿为首的起义军。因此李渊官至右骁卫大将军并任太原道抚慰大臣。河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受到突厥威胁严重地区,李渊根据突厥的优势在于骑兵,也就加强了隋军骑兵部队的建设。最后挡住了突厥骑兵的进攻,并且斩获数千人,缴获了大批的军用物资。这样的胜利对于李渊站稳太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而此时农民起义的战火已燃遍全国。有识之士皆闻风而动,纷纷举起反对隋炀帝的统治,而此时的李渊正处在暴风眼中等待时机的到来。太原这个地方是隋东北的边防重镇,此处“控带山河,距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更重要的是隋朝在这里储备了充足的军用物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是李渊起家的地方,也是那句谶语“杨姓将灭李姓将兴”变成现实的地方。在这风起云涌的隋末,李渊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要素。在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时候,就有人劝过李渊让他趁此机会夺取天下。当时的鹰扬府司马许世绪就曾对李渊说:“天下盛言'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唐公你手握太原郡、马邑郡、楼烦郡等五郡的兵马,如果起兵定能成就大业。”但也有人提醒他三思而后行,河东抚慰使夏侯端就对他说:“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忌,切忌诸李。强者先诛,李敏即死,明公岂非其次?”意思是李敏已死,下一个或许就是李渊,因此让他早做准备。对这一点李渊是十分赞同的,迟迟没有起兵的原因,在于时机尚未成熟,一旦失败杨玄感一家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因为杨广还没有死,李渊想自己还是隋朝的臣子,与杨家的感情导致他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

李渊对时局的把控是很清晰的,所以他一直都在韬光养晦,甚至用自秽的方法隐藏自己的行为,以此来获得隋炀帝的信任,为起兵争取时间。他也曾对雄心勃勃的李世民说:“依我看来杨家的气数已尽,覆灭只是迟早的事。我之所以一直没有起兵,是因为你们兄弟都未齐,时机又不成熟。”所以说,李渊对于起兵反隋一直都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是如《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所记载的:“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是被李世民和裴寂所逼迫的。然而,晋阳(太原)起兵李渊肯定是总领全局者,刘文静、裴寂、李世民、李建成等人确实是重要的参与者,其中李世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在整个唐朝统治中,开国皇帝李渊显然被低估了。《资治通鉴》中说:“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后世学者认为李渊才华平平,甚至李建成、李元吉等人都是这场大革命中的不起眼的角色。只有秦王李世民才是真正的王者。虽然李渊拉开了唐朝盛世的帷幕,但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战胜李渊之变,从此所谓“成者王,败者寇”在李世民、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父子身上得到了完整的诠释。

刘文静是李渊晋阳起兵的关键人物,起兵之前他是晋阳令,因被李密瓦岗寨造反的事所牵连而在坐牢。于是李世民就到大牢里与刘文静彻夜密谈,李世民问刘文静:“如今天下大乱,我们该如何是好?刘文静言道:“天下大乱,只有像刘邦、刘秀那样的人才能平息战乱,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当今皇上在江都(扬州),东都洛阳又被李密包围,义军四起。倘若有人能够振臂一呼,天下之人必将听从他的号令。唐公手下有数万大军,可以号令天下,直捣长安成就大业。”

韬光养晦 唐朝奠基人——李渊

刘文静的看法与李世民不谋而合,因李渊尚未表现出起兵之意,故李世民找到李渊的老友,晋阳宫监裴寂劝说李渊起兵反隋。后世认为李世民是这次起兵的主谋也不为过,但真正拿主意的还是李渊。他在思考全局的事,是定盘星。成败对于他来说太重要了,说到底就是责任。恰巧,李渊因在马邑战败就要被隋炀帝押赴江都问罪,生死悬于一线。李世民趁机向父亲进言:“当今皇上无道,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在晋阳四处都是流民,您不要拘于小节,起兵才是正道。否则,我们全家都要性命不保。”李渊也想隋炀帝是否借战败之机除掉他,于是他决定起兵反隋。

马邑郡的战败是一个十分偶然的事件。但在当时看来却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王朝生死大事。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但此时李渊考虑的是盘踞在附近的东突厥,如果现在起兵,他们必然处在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经过大家商量还是与突厥结盟为上策,从这个决定来看,说明李渊对当时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与突厥结盟是平等关系,不受谁依附谁的制约,这样即可以保护自己的后方不受袭击,又可以借助突厥的势力,可谓一举两得。

外交上李渊给了突厥极大的尊重,他还给始毕可汗送去了一封亲笔写的信函。其中有一条愿意与对方结为姻亲,并将给始毕可汗献上大批金银财宝。当然,始毕可汗愿意结盟,李渊主张自己不能过早地称帝,怕欲速则不达,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始毕可汗赞赏李渊的计划,决定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结盟达成后,李渊便派出刘文静出使突厥,经过这一番操作李渊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又一次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并非不想称帝,只不过等待最佳时机,一击致命,称帝只是迟早之事。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发出声讨隋炀帝之檄文,历数了隋炀帝的诸多罪状,并声称自己要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之中。自此晋阳起兵正式开始,李家父子即将踏上建立千古伟业的辉煌历程。

第一仗是李世民率兵攻打河西郡,李世民的部队秋毫无犯,他们以“清君侧”的仁义之师平定了河西郡。河西郡大胜的消息传来,李渊赞赏李世民的做法,一向沉稳谨慎的李渊无比兴奋。他说:“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同年六月李渊在太原成立大将军府,自任大将军,封刘文静为司马,裴寂为长史。随后又下令成立三军,封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三统军;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领右三统军;剩下的中军则由自己亲自率领。接下来又封李元吉为太原郡守,命他留守太原稳定后方。至此,李唐王朝的政治军事机构可以说形成了雏形。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等人设计杀害,隋朝的统治名存实亡。这一年李渊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半年以后,在众臣的劝说下李渊接受杨侑的禅让,于长安太极殿登基称帝,是为唐高祖。改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并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在位期间颁行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基本确立了唐代的政治制度和法规,为其后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然而,唐朝建立初始,社稷尚未巩固,全国仍处在四分五裂之中。宇文化及毒死杨浩,在魏州自立为王建立许国;河西有占据金城(今兰州)的薛举;鹰扬府司马李轨自立为王(甘肃武威);北有投靠突厥的刘武周;河北有窦建德成立的“夏国”;河南洛阳王世充建立了“郑”朝;南方还有最大的割据者萧铣,窦建德原部下刘黑闼也潜在地威胁着唐朝。一个统一的唐朝还需要李渊统筹规划,利用李世民的聪明才智去一一消灭这些障碍,迎接一个真正一统天下的唐朝。

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到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的“武德”之治中,李渊下诏确立了唐朝的官制,基本承袭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恢复了隋末以来中断的科举制度。武德之后以科举为主,辅以其他方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完整确立。李渊改革了隋朝律法部分,行宽宥、以德治国,不滥施刑法。命刘文静、裴寂等人在《开皇律》的基础上颁布《武德律》。恢复了府兵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都督府,提高了唐朝的军事实力。李渊面对全国的乱局实行了东联李密北和突厥,先后消灭了各个割据势力,完成了全国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