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夫的死讯被认为是生日礼物

 木兰良朝 2024-03-05 发布于吉林

1981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给邝文美、宋淇夫妇写信:“《大成》与平鑫涛两封信都在我生日那天寄到,同时得到七千多美元(内中两千多是上半年的版税)与胡兰成的死讯,难免觉得是生日礼物。”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她61岁。这一年的7月25日,胡兰成在日本东京去世。把支票当成生日礼物,一般人都能理解,但把前夫胡兰成的死讯也当成生日礼物,轻松欣喜之情呼之欲出,也真是没谁了。

《大成》是香港出版的杂志,邝文美看到9月号刊登了胡兰成的死讯,就寄给了张爱玲。当然这一期杂志还刊登了胡兰成的《民国女子张爱玲》,薛慧山的《胡兰成传奇》和宋淇、陈存仁的《王熙凤的不治之症》。

他们有这期杂志也是因为有宋淇的文章,没想到却看到了胡兰成的死讯。而这之前,他们和张爱玲一直在讨论《小团圆》,都认为胡兰成若或者,就没办法拿出来发表。

初见胡兰成时,张爱玲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大学肄业女生,她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对她的文字极为欣赏,又能点评得极得她心的男子,于是敞开心扉,一无保留,让胡兰成长驱直入。

她带着满心的爱慕打开自己公寓的门,不介意他有前妻,有“侄女”。

可惜,这个长驱直入者太花心,不只花心,还厚颜,居然跟她炫耀他遇到的小三小四。

张爱玲不是骤然一下子,而是一点一点地,冷却了火热的心。即便分手,还拿出稿费给逃难的胡兰成,然后背着汉奸妻的罪名任人攻击谩骂。这时候,她还没有多恨他,只是一点一点清醒过来,慢慢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她厌憎他是在逐渐远离了青春,在异国他乡接受了另一个男子的爱开始的。赖雅固然是老,但懂她,理解她。这份懂,使她对之前的一切有了对照。她不能不比较,也就知道了能给她安全感的爱是什么样的。

赖雅日记里记的都是张爱玲,他以她为骄傲。她穿了什么,吃了什么,看了什么电影,怎样因为巧手改衣服出了风头……这在胡兰成那里是绝对做不到的。他心里花三花四,张爱玲只能占据一个小小的部分,她需要跟几个女人共享他。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并不觉得孤独。写作为她另外建了一个小宇宙,她是心理强大到能够享受孤独的人。在1988年6月26日写给邝文美、宋淇 ​的信中,张爱玲说:“我非常enjoy一个人独处。”

当因为问远在日本的胡兰成借一本他的书,胡兰成马上写信撩拨她时,张爱玲对他的厌憎终于达到了顶点。她从此不再理会胡兰成,直到他死去。他大她很多,应当说,那几年她一直等着他死,就等着他死了。

一直担心“无赖人”胡兰成缠夹不清贴上来炒作,张爱玲连《小团圆》都不敢拿出来发表。现在,她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

要说她一直厌憎胡兰成也不完全对。在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的结尾,张爱玲描述了一个非常美的梦境。

她和之雍(以胡兰成为原型)在山上的小木屋前,拉着手,手臂拉成一条直线,还有他们的孩子,在动画片一样的美丽景色里……“醒来快乐了好久。”

因为对方死去好多年,她的厌憎渐渐消磨掉了,梦境折射出最初的美妙感觉。她那么青涩,那么轻信,那么心甘情愿进入他的围猎圈。那是她的初恋,到底也能留下一些美好的吧。

人是阶段的人,是不断变化的人。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在变幻中充满了未知。昨日同床共枕,今日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都是最初不能预见的。而一个作家,会在文字里,留下不同时期的心迹,是我们能够会更多地了解他的创作意图。越是优秀的文本,越是使读者和研究者对作家的经历产生了解的欲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独树一帜的张爱玲,她的存在真的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老年的张爱玲,回首自己的一生,能够较为公允地看到,经历了百转千回,到底还是有些什么留下的。所以她坚持认为,《小团圆》是一个爱情故事。

而对读者而言,爱情故事竟然可以这么写,你都不以为里面有爱情——它几乎和所有文本里的爱情都不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