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叙事 | 《千人糕》:用米糕做“诱饵”,四步突破教学难点

 新用户75266912 2024-03-06 发布于重庆

用米糕做“诱饵”

四步突破教学难点

——《千人糕》教学叙事

文/刘纯洁

今天学习《千人糕》,让孩子们带了米糕来,学完课文后分享米糕。课上,不断用米糕当“诱饵”,鼓励他们完成挑战。

依据教材的编排,课文《千人糕》的主要训练目标是:

1.能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2.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

要达成这两个目标,难度非常大。

原因一,米糕是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做成的,其过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极为复杂。要说清楚这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对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要求很高。

其二,米糕的制作,离儿童的生活遥远,由于极为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很难,这进一步增加了表达的难度。

其三,文本本身的表达方式也造成了整合信息的难度。

《千人糕》借爸爸和孩子的对话,告诉读者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这种表达形式,不同于纯粹的科普文,虽然读起来有趣一点,但是要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说清楚米糕的制作过程,难度无疑很大。

怎么突破教学难点呢?这个问题从周末开始挂在心里,到第二天就要执教了,都还是个问号。

一直想一直想,好处是到一定时候思路就出来了。

为了突破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难点,我带领学生,像登山一样,一步一步,在能够到达的最近发展区挑战,最后抵达山顶。每当学生畏难时,就鼓励一下:不要怕,加油,完成挑战后吃米糕哦。孩子们就又来劲了。

第一步:图文结合,标一标。

读第八自然段,在对应的插图中,标一标农民付出的劳动:种稻子、加工稻谷。相机,交流补充关于种稻子、加工稻谷的基本知识。

读第九自然段,继续在对应的插图中标出:种甜菜、种甘蔗、熬糖、做米糕、包装、装货、送货。

通过读一读、标一标,认识制作米糕的原材料、工具、劳动等,补充学生认知背景里缺乏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为帮助学生填补背景知识上的空白,缓解认知障碍带来的畏难情绪。可适当借助图片或视频。

第二步:读一读,想一想。

这个环节,仍然重点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阅读时,先读懂文本表达的意思,再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展开想象,想象还需要什么工具或材料?还要经过农民、工人哪些劳动?通过想象,充分感受“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接着,出示标注了红框的“就算”“也”“还”等词语的原文,鼓励学生发现:没有这些词语,米糕的制作过程也清楚,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些词呢?

观察了一会儿,孙一楷发现了,这些词能进一步说明米糕是经过很多劳动才做成的。

这也为后面完成表达做了进一步的准备。

第三步:借助插图,说一说。

把标注了关键词的完整插图出示在屏幕上,鼓励学生,借助插图,说一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如果忘了内容,可以看一下插图上方第7-9自然段的文字,尽量用上红色方框里的词语,也可以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

由于这一步难度很大,所以先安排了同桌小伙伴合作练习,再请一个小朋友当解说员到大屏幕前讲解。然后根据学生的表达,指出还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桌两人再次合作练习讲述。

最后,播放一个学习小伙伴介绍米糕制成过程的视频,用做示范引领。并鼓励有兴趣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也像视频里的孩子一样,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进一步训练思维和表达。

第四步:拓展生活,说一说。

也就是完成课后第二题的“说一说”。

出示下面的图片,鼓励学生,用上刚才的方法,说一说衣服是经过哪些劳动做成的。

因为前面做足了准备,这一步,就水到渠成了。

充分地说了后,我告诉孩子们:不管吃的还是用的,每一样每一件都是经过很多人劳动才做成的,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些劳动成果,才对得起人们的辛勤劳动。

最后,抵达“山顶”,分享米糕

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积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学完了课文,可以品尝米糕!为了尽早吃到米糕,大家热情高涨,推动了学习的进程。

最后五分钟,我请他们拿出米糕,相互品尝、分享。教室里热闹起来。

周业旭的妈妈专门在重庆米糕店快递了几大盒,全班都分享到了美味的糕点。石钰涵拿了一袋切好的甘蔗,吸引了很多同学。刘俊辰的桂花糕,又香又糯。李屿汀的米糕,里面有小朵的桂花,还有玫瑰花瓣,闻着香,吃着甜……

课,在分享米糕中愉快结束。

教室里,弥漫着米糕的香甜,更有挑战成功后的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