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两口进城找儿子,行李和钱包被偷,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能给20块吃个饭吗?| 批判性思维

 思维观察员 2024-03-06 发布于广东


-- 共2000字 / 阅时 3min --

上期 [周三] 栏目我们聊了诉诸谄媚谬误这期栏目我们聊诉诸怜悯谬误。

01.

这位同学,这位同学,麻烦你一下。

我刚出了学校,走在外面的人行道上,从后面传来了这个“求助声”,转头看到是两位老人,他们喊住了我。

还没等我问他们怎么回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头就跟我讲:

你是大学生吧,我儿子也是,他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西安,我们从乡下来找儿子,路上行李和钱包都被小偷偷了,现在儿子也联系不上,我们都三天没吃东西了,你能帮帮我们吗?

我还在想他是不是让我帮他给儿子打电话,或者帮他报个警什么的。没曾想他接着开口:

你能帮帮我们两个老人吗,如果你方便的话,能借我们20块钱吃顿饭吗?就20块先让我们吃顿饭。

我听了觉得哪里不对,但又说不出来,看着两个老人可怜巴巴的样子,想着要不了多少年我父母也会变老,他们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也几天没东西吃,我不忍心。

我没再多想就从兜里找钱,除了四张要坐公交的一块纸币,就是一张50了,给,还是不给?犹豫中都不忍看他俩既真诚又无助的眼神。

最后心一横,给了。

本想带他们去吃饭,但已经约好了兼职不好推,就给他们指了指哪里可以买到饭,嘱咐他们先把肚子吃饱,之后找警察就好。

等晚上回宿舍和舍友说了这个事,毕竟是助人为乐嘛,想在宿舍自夸一下,结果他们也遇到过不同版本的“老两口进城找儿子丢了行李求帮助”的情形,而且在不同的地方。

直到那一刻,我才反应过来,我被他们“真诚描述的困境”给骗了,我的善良被利用了,还损失了我50块。这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了。

前一阵子看到一个报道,说的是公交车上一位大叔左手缠着绷带,看伤势整个左手掌都没了,绷带还渗着血。

有些同乘的乘客看到他这个样子,觉得他很可怜、很不容易,于是就掏钱往他兜里塞,他用右手推让,推让不成,就拿着钱感动的抹着眼泪。

还没等我感叹“人间有大爱”,网友就发了这位大叔这几个月以来,在不同班次的公交车上,裹着同样的绷带,边推让、边接钱、边感动的画面,叹服大叔的演技正好。

现在再来看,当初我给钱和这些乘客给钱都是诉诸怜悯谬作祟。什么意思呢?

当初那对“饥饿老人”和这位“残疾大叔”都不是通过逻辑来说服我们出钱,而是激发了我们的同情心、利用我们的怜悯心最终让我们掏了钱。

02.

我在这里倒不是反对“同情心”,不是反对助人为乐,而是反对同情心和怜悯心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反对的是诉诸怜悯谬误

那么,什么是诉诸怜悯谬误呢?

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利用人们的同情和怜悯情感来影响对方做判断的逻辑谬误。

就像是用一根看不见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让你放下了理性思考,甚至心甘情愿地做出可能对自己不利的决定。

至于,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容易被这种谬误所影响,原因其实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人类天生的同情心和善良。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善良、要有同情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步入社会、进入职场之后,如果我们不加以分辨地滥用同情心,就可能会被别人利用,让自己陷入困境。

有位朋友跟我分享了他刚入职时遇到的纠结事,有一次和他同组的王哥给他诉苦,说他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家里老人生病住院了也没时间去照顾,希望他能帮自己分担一些工作。

看着王哥真诚而无助的眼神,这位朋友很纠结:

  • 如果帮,自己的一大堆工作还没搞明白,又得加班到深夜;

  • 如果不帮,人不能见死不救吧,他都那样可怜了。

最后他选择了帮忙,忙到了凌晨2点才回家。

第二天无意间看到了另一个同事的手机,在他的朋友圈里面,王哥和他们昨天晚上喝得都很开心。

我这里不是说不要同情心,而是说同情、怜悯得有度,尤其是在做决定的时候。

东郭先生就是个例子——

东郭先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好人,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只受伤的狼。

狼为了求生,向东郭先生求救。东郭先生心生怜悯,便收留了狼。

然而,当危险解除后,狼却恩将仇报,想要吃掉东郭先生。

可见,有时候过度的同情和怜悯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危险。

03.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被诉诸怜悯谬误所影响呢?

保持头脑清醒!保持理性思考,用事实说话。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诉苦和请求时,不要急于做出决定,而是要先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个请求是否合理。

  • 面对“行李钱包被偷、三天没吃饭的老人”,如果这个情况是真的,你是自己给钱更能帮到他们,还是替他们求助警察的同时带他们去吃一顿更能帮助他们?警察还能帮他们找儿子、找丢失的行李。

  • 面对“缠着渗血的绷带讨同情钱的大叔”,分辨一下是真的假的,如果绷带还渗血,医院怎么会让他出来;如果刚出的事,他身边一定会有工友和亲人陪着。

除了冷静思考事件本身之外,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应对诉诸怜悯谬误的技巧,比如提出反例、质疑对方的动机等。

有一次,有个同事以“家里有急事”为由,希望我能帮他完成一项紧急的任务。我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站在关心他的立场上先让他说说具体情况。

结果发现,他说的所谓的“家里的急事”只不过是他想去接孩子放学,他媳妇和老妈也都在,平时都是她们接孩子,也用不着他。

再者,如果我帮他去完成这个任务,我自己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为了满足对方一个可有可无的请求,就得影响我自己的工作进度,我是不愿意的。

于是,我婉拒了他。

事后,他对我也产生了一些不满,好在没过几天就好了。之后他也没再用一些可有可无的请求来找过我。这是保持理性思考给我减少的麻烦。

其实,“同情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救人于水火,用得不好则会伤人于无形。”希望我们能保持头脑清醒,既要有同情心,又能保护自己,不被诉诸怜悯谬误所诱导。

#批判性思维 | 推荐——

既然你针对我、否定我,那我也绝不会让你好过 | 批判性思维

不见得“我认为的”就是对的,“我厌恶的”就是错的 | 批判性思维

我差点就被说服…不是因为道理,是因为害怕 | 批判性思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