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通纳》:活着没意思,活下去就懂了

 茂林之家 2024-03-06 发布于湖南

1965年,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耗费许多心血写出一本小说,结果发行后只卖了2000册。

此后,这本小说如失踪一般,消失在大众视野。

50年后,它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被无数人追捧,《纽约时报》评它为“世间最完美的小说”。

这本小说就是《斯通纳》,讲述了主人公斯通纳平平无奇的一生。

斯通纳像大多数人一样,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按部就班过完了自己的一辈子。

然而,在他平凡人生的表象下,命运的暗流时刻涌动着。

生活不公,职场斗争,婚姻不幸……各种苦难轮番袭击,令他难以招架。

他努力过,坚持过,可挣扎过后依旧普通,甚至每况愈下。

但他丝毫不减对生活的热爱和抗争,在逆境中谱写一曲凡人的英雄赞歌,悄悄激励着无数人前行。

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前方的路崎岖难行,可也别停下来;活着有时候的确没意思,但活下去就懂了。

1

无论怎么选择,生活都像一处囚笼

斯通纳出身于密苏里郊外的一处农场,自打记事起,就跟着父母在劳碌奔忙。

喂猪、养鸡、挤牛奶,每天复制粘贴般的生活,让他一眼望到了生命尽头。

就在他以为人生无望的时候,命运悄悄抛给他一条橄榄枝。

密苏里大学新设了农学院,父亲决定送他去读书。

那年,19岁的他离开家乡,成为一名农学院的学生。

然而,城市的天空虽然很大,却容不下这个本分老实的农村人。

房东刁难他,同学远离他,他再怎么讨好,也融不进都市生活。

形单影只的斯通纳只好专注读书,可农学课枯燥无味,他用尽了全力,还是成绩平平。

原以为上了大学,一切都会好起来。

如今看来,他不过是挪了个位置,继续迷茫而已。

直到一次文学选修课,老师斯隆脱口而出的诗句,瞬间将他的灵魂击中,让他看到一个宏大磅礴的立体世界。

从此,斯通纳沉浸其中,一发不可收拾。

大二那年,斯通纳干脆瞒着父母,放弃农学,改修文学。

然而这个决定,让他陷入更大的被动。

两年后,父母兴高采烈赶来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

当斯通纳告诉父母自己已经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接下来准备留校深造时,父母愣住了。

他们觉得斯通纳不务正业,眼神中飘忽着失落的情绪。

但他们没有反对儿子的决定,而是默默回到那片贫瘠的土地,几年后,他们在失望中相继死去;

那个时候,世界大战如火如荼,热血青年纷纷入伍,好友也向斯通纳发出参军邀请。

可斯通纳同样以热爱文学为由拒绝了,好友不理解,认为他贪生怕死,言语中充满了嘲讽:

你也在弱者之列——你是个梦想家,一个更疯狂的疯子,我们中西部的堂吉诃德……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

斯通纳兜兜转转找到人生航向,满心欢喜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

可亲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不得不承受无休止的自责,以及无人喝彩的孤苦。

书中写道:“无论从哪里转身,世界就像一座监狱。”

生活就是这样,即使摆脱了眼前的苟且,也难逃命运布下的细密罗网。

读书时盼望着早点工作,单身时想用结婚来救赎,工作不顺又想跳槽……

这山望着那山高,可翻山越岭之后发现,现实变得越发残酷糟糕。

俞敏洪曾说:“人生在世就是受苦的,不是受这种苦,就会受那种苦。”

苦难是人生的底色,无论我们在哪里,怎么选择,都不可能事事称意。

苦难像是无孔不入的藤蔓,爬满了生活的缝隙。

被重重包裹着的我们,哪怕偶尔想探出头来,也会感到窒息。

2

现实残酷苍凉,成年人的世界到处是伤

斯通纳一头扎进文学殿堂,经过几年努力,成为一名资深老师。

然而,业务水平优秀的他,在职场却屡遭排挤。

系里有个叫沃尔克的残疾学生,不学无术,学业达不到斯通纳的要求。

为了不违背自己内心的学术标准,斯通纳坚决不让沃尔克通过论文答辩。

他说:“如果这样的人毕业后当了老师,那以后被他教过的学生,该怎么办?谁对他们负责呢?”

院长的态度截然相反,他同情并袒护沃尔克,要求斯通纳网开一面,结果被斯通纳一口回绝。

被拂了面子的院长,因此怀恨在心,蓄意报复。

之后,院长将斯通纳从热爱的古典文学课堂调离,让他执教不擅长的新生写作课。

面对不喜欢的课程,斯通纳怎么也提不起兴趣。

他只好如和尚撞钟般,过一天算一天,初入职场的激情也渐渐消失殆尽。

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斯通纳彻底输了。

祸不单行,他在职场遭遇打击的时候,婚姻也遇到了危机

妻子爱慕虚荣,性格古怪,两人之间隔阂越来越深。

有了女儿后,斯通纳好不容易重新找到情感寄托。

他把所有的爱给了女儿,却忽略了妻子的感受。

妻子感到心理不平衡,便找借口离间父女关系,限制斯通纳与女儿沟通。

父女俩渐渐生疏,温馨的家也随之变得冷若冰窟。

事业家庭屡屡不顺,斯通纳走进了人生绝境,孤单而迷茫。

这时,学生凯瑟琳闯进了他的生活。

他们谈论着热爱的文学,斯通纳感觉自己得到理解,找到了同频的知己。

可没过多久,风言风语就传遍了学校,院长借此机会,强加干涉,开除了凯瑟琳。

迫于压力,斯通纳只好忍痛割爱,不得不与凯瑟琳分手。

从那以后,斯通纳元气受伤,大病一场,从此一蹶不振。

法国作家缪塞说:“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

现实有多残酷,伤痕就有多刺眼。

多年来,斯通纳追求内心的纯净,遵守世俗规则,却遭受无情的职场倾轧。

他努力挣钱养家,忍气吞声维持家庭,可还是被生活背叛,受尽苦楚。

书中斯通纳的际遇,也是书外无数普通人的缩影。

我们总以为,黑夜过后迎来光明,柳暗过后必逢花期。

可是成年人的生活不是童话,暴风雨过后没有彩虹,只有一场又一场的凄风苦雨。

身在低谷,除了咬牙苦熬,再难找到更好的路。

3

活着没意思,活下去就懂了

斯通纳不甘就此沉沦,决定重新振作起来。

他以近乎疯狂的激情投入到自己不擅长的写作课中,硬生生地将全班成绩逆袭到年级第一。

斯通纳的生猛操作,让院长感到一阵慌乱。

为了彻底打压他,专横跋扈的院长干脆要求他主动退休。

院长的小人行径,彻底激怒了斯通纳,他不再隐忍,决定硬刚到底。

他坚决不退休,院长也拿他没有办法。

正当反击刚有效果,斯通纳信心倍增时,却被医生告知罹患癌症。

不甘服输的斯通纳,彻底崩溃了。

强权欺辱没有压垮他,苦难也奈何不了他。

可命运就像躲在暗处的杀手,想偷偷结束他的生命。

他像一艘被击破的船,一点点失衡,一点点下沉。

巨大的徒劳感吞没了他,心中的希望也随之被一点点熄灭。

斯通纳不再抗争,任由自己沉沦。

然而,就在这时,他眼前浮现起当年那个在田间奔走的绝望少年,心中的信仰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他发现,即使在绝望中,自己都没有太远离那种生活。

他努力地保持平静,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

书中写道:“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的岁月尽头,他找到了无知。”

斯通纳坚持底线,却被人事斗争消耗了所有;

他疯狂读书写作,企图用智慧引领自己,却发现脑中塞满各种想法,混乱到难以理清。

直到看见自己无知渺小,根本无力扭转命运,他这才放下所有,从中获得了解脱。

这一刻,他终于懂得,幸福不是已经拥有什么,而是在幻灭的过程中,依然能够体验到活着的感觉,就足够幸运。

一种愉悦感油然而生,他回想起曾经念念不忘的失败,此刻看来,已经不重要了。

一种他身份感忽然猛然袭来,他感觉到了这个力量,就是终于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斯通纳穷尽一生追求,终于在拿到死亡判决书时,认清自己的平凡,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就像朴树在《平凡之路》中所唱:“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斯通纳最终找到了活着的意义,那就是善待当下平凡的自己,珍惜余生不多的日子。

想通了的他再次振作起来,拖着虚弱的身体,整理书稿,参加退休欢送会,为人生画上了圆满的休止符。

小说最后一幕,病入膏肓的他躺在床上,平静地看着窗外。

太阳西沉,周围披上一层红光,一切是那么美轮美奂。

在余晖照耀下,斯通纳最终沉沉睡去,不复醒来。

书封上有这样一句话,是斯通纳用尽一生之力给出的总结:

“即使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也要拥有美好的人生观。”

生活不容易,有时候即便你用尽全力,结果也未必尽如你意。

不如试着放过平庸的自己,与平凡握手言和。

过好眼前每个朴素简单的日子,即便不能达到理想的样子,平凡地活着,又未尝不是一种圆满。

英国作家亚当·福尔兹说:“这本小说像一条河,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下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斯通纳一生平庸无奇,却用内心的坚守,默默为我们传递力量,抚慰我们的彷徨。

他就像我们许多人,面对成长困境、工作压力、生存危机的重重碾压,难以招架时只想放弃。

可生而为人,无法卸载的责任又督促我们,鼓起勇气向前。

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要停下脚步,因为只有在不断的奔跑中,我们才能找到活着的意义。

李银河曾说:

人活着,只是一种状态,就像一条鱼,一棵树,一只甲壳虫,我们来到人世,消耗掉一些物质,改变周围的一些物质,然后离开人世。

生命本是一个虚空的容器,我们的责任,是用一生之力使之充盈。

从平凡中活出光彩,从困难中增加韧性,从挫折中生长力量。

只要心中有无限希望,每一个普通的日常,都可以挖掘出无限的宝藏。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洞见·围裙书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