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主力仍在,希特勒为何不趁势与苏联和谈?

 茂林之家 2024-03-06 发布于湖南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军队在苏联军民的奋勇抵抗之下损失惨重,士兵伤亡足有150万之巨,这几乎相当于德国在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德国已经丧失了在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另一边,英美两国主持召开了卡萨布兰卡会议,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

希特勒为德国勾画的第三帝国的幻梦已然幻灭,甚至在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压力下存在亡国风险。

(希特勒)

德国高层中有不少人都对局势有所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提出,如果能够与苏联达成和谈,或许能给德国续命,但是谈判最终被希特勒所阻止。

那么,希特勒为何不惜冒亡国风险,也要拒绝与苏联的和谈?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德国困境

二战初期,德国的军事行动一路高歌猛进,兵锋所指之处,从英法到苏联皆是无力抵挡。

1941年时,德国形势一片大好,法国已经投降,英国只能凭借与欧洲大陆隔着英吉利海峡龟缩本土,还要面临德国轰炸机的威胁,而苏联也被德军逼到了首都莫斯科城下。

然而德国的胜算却是越打越小,1941年时,德国还是形势一片大好,但在1941年底,随着美国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为反法西斯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援助,德国的局势已经有些不妙。

(斯大林格勒战役)

英国和苏联的军队在得到美国支援后极大地缓解了战争局势,反倒是德国,已经呈现颓势。

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也让德国内部对未来的失败产生了预期。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了150万人,这相当于德国总兵力的1/4,而且都是精锐老兵。

这令德军丧失了在战场上的主动权,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德国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彻底地失败,德军第一次大量被歼灭、俘虏而不是在组织地撤离。

(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军的不败神话破灭,苏联和反法西斯联盟其他国家的军队倍受鼓舞,尤其是苏联军队,不仅士气大振,还从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役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所有人都能够看出,战局已经彻底转折,如果没有发生什么新的转机,纳粹德国的灭亡已经是迟早的事情了。

德国内部的精英们当然也看清了这样的现实,甚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没有最终结束的时候,德国高层就已经充满了恐慌的气氛,有人开始试图寻找退路。

1943年1月,德国情报局长卡纳里斯就匆匆找上罗斯福,希望能够说服美国退出这场战争。

(德国情报局长卡纳里斯)

卡纳里斯以为美国此前一直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才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德国又没有得罪过美国,好好谈条件不是没有希望让美国不再针对德国。

然而,美国的态度十分坚决,坚持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这是德国方面所无法接受的。

卡纳里斯见状,又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打起了与苏联和谈,解放东线战场,全力应对西线压力的主意。

苏德和谈的可能

或许有人会觉得,此时的德国还正在斯大林格勒前线与苏联生死战,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苏联好不容易取得了优势,不可能接受德国的和谈请求。

(斯大林格勒战役)

但是事实上,如果卡纳里斯和里宾特洛甫的计划实施顺利,苏联还真的可能会答应。

苏联会答应德国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英美也是苏联潜在的敌人。

在苏联建立之初,英国就组织了干涉军,试图以军事手段把苏联消灭在萌芽时期,不过最终干涉失败了。

随后,英国又以经济手段制裁苏联,但是不巧没几年就遇上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英国自顾不暇,反倒是苏联因为计划经济,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借机迅速发展起来。

在二战正式开始之前,英法等国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也有祸水东引,让苏德内耗,自己坐收渔利的想法。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英法算盘打得精,苏联人也不傻,他们一边积极备战,一边与德国秘密签订了一份互不侵犯条约,也指望德国先和英法互相消耗。

不过,英法和苏联都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也低估了德国的实力。

战争初期,德军凭借闪电战所向披靡,凡是被德国盯上的国家都没能撑过2个月,就连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不例外。

就这样,苏联还没有做好准备,德国就已经将矛头转向了苏联,1941年6月根据“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对苏联发起了进攻。

苏联军队一路溃败,被德军逼到首都莫斯科城下,最后凭借顽强的决心和冬季严寒的帮助,才稳住了局势。

(1941红场阅兵,阅兵后苏军直接奔赴战场)

与此同时,苏联与英美等国家在法西斯的威胁之下,于1941年底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达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此时,虽然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获得了胜利,但是德军主力未受损失,苏联还是要在欧洲大陆独自面对德军,压力十分严峻。

尤其是在冬天过去之后,没有了严寒的威胁,德军恢复了战斗力,苏联方面很难在战场上取得优势。

因此,苏联从1942年春天开始,就一直在催促英美赶紧开辟西线战场,好分散德国的注意力,减轻自己的压力。

结果,当苏联军民在斯大林格勒与德军血拼的时候,英美却什么都不干,最后发起了一场行动还是登陆北非保护英国殖民地的利益,这让苏联很是愤怒。

(盟军登陆北非)

英美的心态,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场演讲中就能够揣度一二。

1941年6月,丘吉尔在演讲中这样说:

“在过去的25年中,从来没有任何人像我这样极力反对苏联的意识形态,过去对苏联意识形态的批评,我一句都不想收回。”

“但现在展现在我面前的景象已经将那一切冲的烟消云散了,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唯一的,不可改变的目标:决心消灭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的一切痕迹。”

也就是说,虽然德国取代了苏联,成为了英美最重要的敌人,但是只要这个敌人消失了,苏联就还是他们的心腹大患。

(丘吉尔)

显然,丘吉尔还是打起二战开始前他们打过的算盘,即希望德国与苏联互相削弱,最好两败俱伤,最后他们就能把两个对手一起收拾了。

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丘吉尔阻挠了盟军的西线第二战场计划,说服美国把加入盟军之后的第一次行动目标定在了北非。

苏联也同战前面对英法的绥靖计划时那样,对英美的算盘看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德国愿意与苏联单独和谈,即使这违背《联合国家宣言》,苏联也会欢迎。

苏德和谈受阻

卡纳里斯和里宾特洛甫对局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英美在卡萨布兰卡会议达成协定,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与苏联和谈或许是唯一的拯救纳粹德国的机会。

(卡萨布兰卡会议)

但是他们并不是德国最高领导人,想要与苏联和谈,得先过希特勒这一关。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1943年1月时,里宾特洛甫跟元首分析了一堆德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最后向元首抛出了与苏联讲和的话题,希特勒竟勃然大怒。

见元首不同意,里宾特洛甫也没办法,只能当自己没说过这个话。

没过多久,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军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损失,所有人都能看出,如果没有转机出现,德国的失败已经注定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苏联竟然主动在暗地里与德国联络,向德国发出了和谈的请求。

里宾特洛甫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当前德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苏联主动给出的台阶,说不定能够让元首改变主要,于是再度向希特勒提议与苏联和谈之事。

(里宾特洛甫)

结果希特勒再度发怒,把和谈提案撕了个粉碎。

不过,这一次,希特勒倒是给里宾特洛甫透了个底,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等到陆军重获主动权绝不和谈。”

原来希特勒不是不愿意和谈,而是坚决不接受在德军劣势的情况下和谈。

和谈中劣势方肯定吃亏,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此时的德军还有一战之力,能够为德国争取到更好的和谈条件。

想到这里,里宾特洛甫也觉得元首的考虑有道理,于是退下不再劝说。

一个月之后,德国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获取了胜利,希特勒果然没再阻拦里宾特洛甫再派出手下暗中和苏联联络的行动。

(哈尔科夫反击战)

结果,就在苏德和谈刚刚取得进展的时候,意大利又跳出来坏事。

1943年4月,墨索里尼见轴心国的局势不妙心生退意,他来到德国,对希特勒表示想要退出战争,并且劝说德国也快点讲和。

希特勒一看这样不行,人心散了队伍也不好带了,就赶紧给墨索里尼鼓气,让他相信轴心国能赢。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在与苏联进行的接触被希特勒叫停,希特勒又开始筹备库尔斯克战役。

希特勒希望这场战役德国能够取得一场大胜,提振轴心国声势,同时也为苏德谈判争取一个更好的条件。

(库尔斯克战役前的苏德局势)

苏联也通过情报得知了德国筹备一场新的战役的情况,6月18日,不想给英美挡枪的苏联人对德国亮出了底牌。

这一次,声称“不会为了英美的利益继续战斗一分钟”的苏联给出的条件相当优越,只要德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开战,并给苏联提供恢复经济的援助,苏联就愿意与德国停战。

苏联给出了这样优越的条件,里宾特洛甫十分激动,连忙上报希特勒,希特勒听了,也同意可以谈。

结果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都已经快谈妥了,就要签合同的时候,希特勒又不干了,说一定要让欧洲彻底免遭苏联入侵才能和谈。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

显然,希特勒根本没打算放弃用库尔斯克战役提振轴心国信心,并争取更好的和谈条件的计划,之前的和谈,恐怕也只是在掩盖德国在战争准备。

不过,库尔斯克战役没能打出希特勒预想中的优势,虽然苏军伤亡确实更大,但是他们顽强地守住了防线。

直到德国因南线西西里岛被盟军登陆,被迫从东线调兵防御意大利,无力继续发动攻势时,库尔斯克始终没有落入德军之手。

这个时候,希特勒倒是又想起和谈了,苏联虽然已经占据了优势,但是也确实不想多流血,最后真的派出副外交委员杰卡诺索去中立国瑞典,准备和德国谈一谈。

(墨索里尼)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意大利生变,墨索里尼被捕,意大利投向同盟国,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担心苏联趁机狮子大开口,于是再次搁置了和谈,先去收拾意大利的残局去了。

这在苏联看来,就是希特勒一次又一次用和谈戏弄自己,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

意大利已经垮了,英美此时也已经同意开辟西线战场,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与没有诚意的德国来回拉扯,不如彻底和德国分割,在对德作战中取得更多成果,为自己争取更多战后利益。

于是,借着德国再次拒绝谈判的机会,苏联对德国关闭了谈判渠道,纳粹德国也失去了苟延残喘的最后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