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充《订鬼》赏析

 暗香浮动w 2024-03-06 发布于山东

  

  

订鬼

东汉·王充

【原文】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18;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注释】

为:变成。    存想:想象。

致之何由:经过什么途径导致鬼的产生。何由,从何处,从什么途径。

寝衽:睡在床上。衽,衽席,这里指铺设在床的卧席。

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

效:验证。

  

传:这里指古代的文字记载。以下引文语意出自《吕氏春秋·卷九·精通》。原文:“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砺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顾玩:仔细端详。玩,欣赏,玩味。    无非马者:没有不是马的。

  

庖丁:名叫丁的厨师。庖,厨师。丁是人名。

用精至矣:精神专一,到了极点。用精,使用精神。至,极。

困剧:极其难受。困,困顿。剧,厉害,严重。

绳纆:绳索。    妄:荒诞,无根据。

精:专一,纯正。    泄:显露。

夫:那。    据案:按。据,按着。案,现在写作“按”。

俱用:全都因为。用,因为。    同一实:真相、本质相同。

  

【赏析】

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文章用先提出论点,然后再层层论述证明的演绎法,共分四段。

在第一段里,王充单刀直入地提出自己对鬼的系统看法,在阐述论点时并不是平铺直叙,中间用了一句设问,这一自问自答的运用,论说文不仅使行文有变,显得生动,而且有一种引人注目、振人思维的效果。这段文字,在文气上似江河水势滚滚而来,使人略无间隙之感。形成这样的文气,与作者使用顶真的修辞格分不开,如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前一句最后两个字和后句开头两个字的重复,加快了文章内在的节奏旋律。

  

第二段里,王充引用先秦古籍中的材料,说明人在思想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会出现幻觉,加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作者在一开头用了一句问话,起到了领起下文自成段落的作用。王充引用伯乐学相马,所见都非马,庖丁学解牛,所见都非牛两件事来为证明无鬼服务时,运用了类推的方法,由于作者选择的材料有说服力,其类推出来的结论也使人信服。

  

第三段,作者在第二段结论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际,进一步说明第一段中畏惧见鬼的论点。在具体论述时,王充运用了归纳的方法,先举出各种现象,然后得出“妄见”的结论。在这一段里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从“病者困剧”到“妄见之也”为一个层次,主要说明一个人为什么在病危时见鬼。从“初疾畏惊”至“见鬼之击”着眼于初病到病重的全过程,经过这一补充,使议论全面。最后两句是一个层次,是对上面两个层次来一个全面的总结,作到条理清楚,论点明确。

  

第四段,作者又从人不生病却见鬼的角度加以说明。在这段中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夫精念存想”到“暮卧则梦闻”为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作者运用已有的结论,层层推断,得出了白日见鬼,黑夜梦鬼的新的结论,使文章不断深入,论述的问题越来越全面。在文章的写法上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加强了文章的气势。从 “独卧空室之中”至“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为一个层次,王充不仅用抽象的推断,又以生活中人们为什么会做恶梦的事例作进一步的论证,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觉见卧闻”以下为第三层次,从畏惧见鬼递进到精神作用亦可见鬼的新结论。

  

由此可见,王充这篇文章说理透辟,步步深入; 每一段都作小结,使论点十分清晰。文章又紧密联系人们的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战斗性。

《订鬼》观点鲜明。文章起始,首先指出: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论点肯定而坚决。接着作者从人的思维机能上分析: 当“由于疾病”时,人的肉体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之中,就容易出现忧惧、畏惧、恐惧的心理,人“惧”就会忧心忡忡,即会有“存想”,继而幻想迭起即 “目虚见”,其结果是误以为 “鬼”来了。这一因果推理以及“疾病——畏惧——见鬼”思维程式的分析,逻辑性很强,但又不失真和不觉得空洞,因为作者从整个空间出发,体察前后,又不离开人的感觉器官,把“疾病、畏惧、见鬼”三者心理变化阐述得十分清楚,把“鬼”的由来,作了提纲挈领的分析。这一分析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是以事实作论证的前导。

  

紧接着,《订鬼》具体叙述了常人因病见鬼的情况。作者把握了病痛的不同程度和随之所见的形状、表情、动作的差异特点,指出: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棰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者在“困剧”进而“身体痛”的条件下,才有鬼的“殴击”“立守其旁”的形态。那么究“鬼现”其原因,作者认为“病痛恐惧,妄见之也”。这一结论是心思为谋的思考,语句不繁,简明扼要,把人们病中常见的那种幻景解释得十分贴切入理。然而作者没有满足于这样的论证,而是进一步有所拓展。“初疾”、“疾困”、“疾痛”,随着由轻变重的过程产生了 “畏惊”、“恐死”、“鬼之击”几种不同状况,指出这类精神病态“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这既是道理之所在,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部分,可谓层层深入,前呼后应。

  

文章最后部分论述“精念存想” ,则是从生理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的。最后部分,作者举出主观幻觉有时“泄于目”,有时“泄于耳”,有时“泄于口”,因而就相应产生“见形”、“闻声” 、“言事” 的生理反应。不仅如此,病者“精念存想”还会进一步使人 “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这一切都是由于精神的作用,如同文章末句所指出: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畏惧存想,同一实也。”这部分,作者再举“精念存想”的种种幻觉,并加以概括、归纳,再三强调鬼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们病态的主观意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