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zpin 2024-03-07 发布于浙江
                
                                                

                

                
一个容貌稍嫌臃肿,面貌显出皱纹老态,两弯眉毛吊很高,有胡须的观世音。观世音的发髻上有个小的阿弥陀佛,或者说无量光佛的像,这是他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个观世音像有六支胳膊,上面两只各托日月,中间的做教法(vitarka mudra) 姿,下面两只执净瓶和念珠。画上有一些表现观世音菩萨灵验的小画面,比如掉下悬崖被云托住,火中不受伤害,毒蛇不能近身,等等,这是因为观世音被认为灵验而且随呼随到。最下面四人是供奉人一家,有趣的是夫人比老爷个头大,儿子跟爹面孔很像。
                

                
                
                
维摩诘讲法
维摩诘讲法

                

                
                

                
                
                

                

                
观音手执柳枝净瓶,以游戏姿坐于岸边。观音为男像。图下方黑衣者是供养人的像。这位水月观音就没那么标致了,跟供养人一样都比较敦实质朴。画中的山水摆设好像花了不少功夫。纸本设色。
                

                
                
                

                

                
目前发现的中国刺绣作品中最大的几件之一。高241厘米,宽159.5厘米。整块苎麻布丝线满绣。图像为释迦牟尼在王舍城(Râjagrha)的灵鹫山上说法,讲法华经,神情绣得略怪,有点落寞拘束的样子。两侧是他的弟子阿难(Ananda)与伽叶,因在藏经洞中存放时折叠印迹正在二人像上,损毁严重,只能看到一点点轮廓了。两弟子的外两侧为观世音(Avalokiteshvara)与韦驮(Mahasthama or Mahasthamaprapta ),基本完整,面容有特色。佛祖头上有珠玉璎珞的宝幔,两侧各一飞天(apsaras)。图下方两侧各绣一群小小的男女供奉人,绣像极为精美。
                

                
                
                

                

                
北方多闻天王渡河。多闻天王梵名Vaishravana,音译毗沙门,毗舍罗波拏 , 也作遍门 、 善门 , 或种种门等 , 因为经常守护如来道场而闻法 , 故名为 「 多闻 」。他是四大天王Lokapalas/devarajas)之一,主管北方,因此在地居北方的敦煌多有描绘,他是帝释天也就是因陀罗(indra)的外臣,守护世间,也是印度的财神。他手执金矛,身侧一团紫气托着宝塔,身后和凡间的爱热闹有钱人一样,跟着一群随从。后来这些印度教的神灵都被吸收进佛教,当然一般都是降级。
                

                
                
                

                

                
这幅属于一些用来给画师提供释迦牟尼标准像的绘画。此为画本中的一个碎片,原本中很多部分现在新德里博物馆。图中释迦牟尼体健貌端,略丰腴,一手上举,托着的应该是红色太阳。
绢本墨彩。
敦煌有些东西在印度的原因似乎是雁过拔毛原则的实际应用,英国人当时偷运敦煌文物出境都是经过印度回英国的。大家如有机会到印度,可以留意能否看到展品,估计不会在常设展览中。--人文与社会
                

                
                
                

                

                
冥想僧。莫高窟第17号洞窟,约为9世纪晚期到10世纪早期晚唐作品,原高46cm,宽30cm。纸本墨彩,线条勾勒非常清雅秀丽,面容有生气。为斯坦因偷携出境,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玄奘译了《地藏十轮经》后,地藏信仰就流传开来。这幅图中地藏菩萨坐于岩石之上,两侧是地狱十王。在伪经《十王经》中,人在再次轮回以前要经过十王的审判和惩罚。十王是十殿阎王的简称,裁断亡者罪业,这个传说结合了印度地狱判罚转生思想与唐代的民间传说。十王中除了我们最熟悉的阎罗王外,还有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变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等。这种信仰约兴起于晚唐,通常就像这幅图一样将地藏菩萨表现在构图中央,两侧或下方对称分布十王,十王多作中国古代官员装束,这幅图中还摆开公案,旁侍文吏。图下方画着道明,身侧一头狮子。敦煌写本S.3092号引《还魂记》有「道明和尚入冥故事」其中有十王、地藏菩萨、判官、道明和尚、金毛狮子等《十王经》中的形象,故事说唐大历13年(778)襄州开元寺道明为冥吏误为龙兴寺道明而被拘拿到冥府,见到地藏菩萨与文殊菩萨化身的狮子,狮子伏地就能明察秋毫地谛听死者生前行事(金庸显然对这些故事比较熟悉)。后道明得蒙洗雪,并目睹新样地藏菩萨尊像,还魂后图写丹青,绘列地藏真容。图中的道明正在目睹一场审判,带枷者被牛头牵着站在镜前,看到他生前杀牛的情景。图最下方是供养人的画像。
                

                
                
                

                

                
地藏信仰在平民中很流行,地藏被看成是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轮回的主宰,可以把堕入地狱者拯救出来。图中地藏菩萨背后的六道云彩上分表表现六道,两侧有普贤文殊,下方为供养人
                

                
                
                

                

                
地藏菩萨(Kshitigarbha),手执净瓶,或者说“军持” (kundika,也译作君持、捃稚迦,是佛教徒贮水器,亦用于仪式,形式从扁平器到明清时蒜头型都有),脚下莲花,着袈裟,地藏菩萨是所有菩萨中唯一被描绘成僧人模样的。关于袈裟(kasdya),梵文原义“坏色”,应当是用旧衣碎片拼成,颜色芜杂,不用青、黄、黑、白、赤等八正色,以示苦行。中国寺庙中僧人便装至今仍维持这个习惯,而日本僧人则已经服用黑衣。
                

                
                
                

                

                
金刚力士(Vajrapani),vajr原为吠陀(veda)经中大神因陀罗(Indra)的武器,也就是雷,引申说成是棍棒。pani,手。所以又有译成“执金刚”的。图上拼缝是后期处理造成的,并非原画。其画风有意用墨线勾勒,然后颜色渲染来显示金刚力士的肌肉纹理,似有立体感。
                

                
                
                

                

                
观世音四种像。图上方画着观世音的四种像,其光圈衣裳眉目略有不同。下方画普贤骑象,文殊跨狮,各有随从。
                

                
                
                

                

                
与普贤成对出现的文殊菩萨像。在佛教图象中,文殊骑狮子,普贤骑白象。文殊象征智慧,而普贤则是行动与佛祖誓言的象征。
                

                
                
                

                

                
这张普贤菩萨像是有成对的文殊像的。图中普贤骑着白象,形体较大,侍从形体较小,有些演奏乐器,有的黑面凸目。这张图较大。
                

                
                
                

                

                
普贤菩萨(Samantabhadra)坐于白象之上,脚下莲花。这幅经幡上方的三角形饰件与下方的穗都已失落。一般来说普贤菩萨像总是与文殊菩萨
                

                
                
                

                

                
水月观音。略显容貌臃肿,五官不是很秀美,姿态却很优雅。构图下方画供养人
                

                
                
                

                

                
草图画在三张黏拼起来的纸上,正面画维摩诘,反面画文殊师利。这是反面。这段故事表现的是维摩诘(Vimalakirti)示病,文殊师利(Manjushri, 亦即the bodhisattva of wisdom)前往探望的情节。
细节部分描绘文殊师利与他的随从。文殊问维摩诘病从何来? 维摩诘答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维摩诘故事在十世纪左右很流行,这个场景在敦煌多有描绘,很多情况是在洞口两侧分别画维摩诘与文殊。大致完成在914年左右,可能是晚唐或五代作品。
                

                
                
                

                

                
西方广目天王像。彩画绢幡。64x17厘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